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0
/ 2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吴雪丽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小学  邮编474450

语文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语文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笔者结合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形成了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总结如下:

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表明了兴趣对学习的意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知,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产生很强的注意力,才能调动学生的自觉的积极性;反之,没有任何兴趣强迫学生学习就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兴趣有待于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老师的指导。有了兴趣,才谈的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兴趣是学生的内因,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自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教学生学,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式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这不仅得益于一时,而且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设问激趣:如教学《索溪峪的“野”》,提问:为什么把野字加引号?索溪峪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说它“野”?它“野”在哪儿?学生带着问题,一遍遍地读课文,一个一个的问题逐一解决。在自学过程中学生既找到了答案,又兴趣盎然,就仿佛自己也去索溪峪“野”了一次。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教学《游漓江》、《三峡之秋》、《迷人的九寨沟》等文章,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等于给他们插上了一双强有力的翅膀。只有激发起学生有效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努力地去探索新知识。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学法”到“仿法”最后能“创法”。注意学生的学法迁移,从简单到复杂,从课中到课外,使得课内获得的学法成为课后自学的有效法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由对知识的被动转变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究,并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种思路和方法又会增强自学能力,使自学方法更加科学化,自学知识更快速、准确。语文教师要放手学生自学。正如走路,不要怕学生摔倒,总是抱着学生走路不行罢。把课文“嚼”得太烂,让学生吃“米糊”,会使学生消化能力下降罢。对老师产生极强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了引导的作用。要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由教师讲授的方法,给学生让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主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感受。从训练中掌握技能,从熟练里提高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

  三、使学生的自觉学习始终贯穿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可以是预习新课,巩固、复习旧课,形式不一。以前,由于缺乏经验,一向采取一问到底的提问教学法,自己还以为这就是有效的教学。其实呢,学生是一读就懂,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也来一问一答,实际上是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自悟的机会。后来,我发现这样做造成了学生随口应答、不认真思考、不仔细读书的不良习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教训。此后,在语文教学中,我学会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从词语或问题本身提供另外知识的方法。我觉得,这也是提供学生一种语言实践同样重要的思考实践的机会。《鸟的天堂》第二段,同样内容,我从下列问题作对比:①作者逼近大榕树时看到大榕树是怎样的?②作者逼近大榕树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的?显然,第一个问题太呆板,思考性差,学生只要照读课本即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则需要进行一番综合的思考分析过程:先写作者总的印象(“真是一棵大榕树”),接着从枝干、根、树枝、绿叶这几个方面观察大榕树,中间还穿插“从远处看”的追述。这样不仅引导学生自己去理清作者的思路;同时也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既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又不能全指望这40分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自己给学生规划好每篇课文的预习要求。近年来,我在教学中一般都是按照下列要求来指导学生预习新课:①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大致弄懂生字词;②初读课文三五遍了解大意;③划出通过努力尚不能了解和解决的词语与问题。当然有还要有检查,查的方法可以是课堂上,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

四、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1、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每天新课之前,要求学生按照“一读、二划、三想、四讨论”的四步自读法进行预习,对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理解和思考,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2、养成善用工具书的习惯。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善用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的注解,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加以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一边读,一边勾、点、画、批的习惯。比如把生字、新词圈出来,利用工具书来解决;把优美的、精彩的词、句、段用符号点出来;把有疑难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有感受、有想法的词、旬、段旁边写上批注。这样的阅读,不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培养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素质不可缺少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是学好语文学科的关键,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提前自学,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经常就怎样读、怎样说、怎样写、怎样考等问题征求学生意见,甚至有时让学生否定老师的计划和想法。他的这种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敢于质疑。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才能设法去释疑。从思维技巧角度来说魏老师是鼓励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将受益匪浅。由此,我们不难归纳出自学一法:即大胆质疑,且运用思维的多路律设法释疑。难怪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即是说人有思维,会质疑,会释疑。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特点,用正确的方法诱导学生学会质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