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干预(CBTI)对抑郁症患者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的疗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31
/ 2

认知行为治疗干预(CBTI)对抑郁症患者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的疗效研究

丁静华,唐旭

内蒙古包头市国药北方医院   01403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认知行为治疗干预(CBTI)对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BZD)的抑郁症患者的药物依赖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名抑郁症患者并服用BZD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入CBTI治疗,对照组40例维持原有药物治疗方案。通过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自评量表(BD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多导睡眠监测技术(PSG)评估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后的效果。结果:治疗8周后,研究组在BDEPQ评分中降低了30%,HAMD评分降低了25%,PSQI评分改善了40%,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了15%。相比之下,对照组在这些指标上的改善显著较少。结论:对于抑郁症患者,CBTI能有效减少BZD的依赖性,改善睡眠质量,并对抑郁症状有积极的治疗效果。这提示CBTI可以作为传统药物治疗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苯二氮卓类药物、药物依赖、睡眠质量

在现代精神医学治疗中,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且具有高复发性的心理疾病。治疗抑郁症的常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中,抗抑郁药物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然而,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BZD),以应对抑郁相关的焦虑和睡眠障碍。苯二氮卓类药物虽然短期内能有效改善睡眠和焦虑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依赖性和耐药性。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一种已被证实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患者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改善症状。近年来,认知行为治疗干预(CBTI)在治疗抑郁症及其并发症方面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处理药物依赖问题,如BZD依赖时,CBTI提供了一种非药物的治疗选择,有助于减轻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鉴于BZD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和依赖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CBTI对于正在使用BZD的抑郁症患者的疗效,特别是其对药物依赖性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80名抑郁症患者,均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BZD)。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人。研究组(CBTI治疗组)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加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对照组(药物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抗抑郁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未接受过CBTI治疗,研究前需经过详细的医学和心理评估,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病或其他主要心理疾病。

1.2 方法

研究期间,研究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共8周的CBTI,每次治疗持续约1小时。CBTI包括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认知重构等内容。对照组患者则继续其原有的药物治疗方案,不添加任何新的治疗手段。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自评量表(BD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以及多导睡眠监测(PSG)进行评估。评估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及8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所有统计测试的显著性水平设置为α=0.05。

2.结果

在本研究中,对8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CBTI)和常规药物治疗,并对比了接受CBTI治疗组与仅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在苯二氮卓类药物(BZD)依赖性、抑郁症状以及睡眠质量上的改善情况。

1. 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自评量表(BDEPQ)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BDEPQ评分无显著差异(研究组:72.3 ± 7.5;对照组:71.8 ± 7.9;P=0.74)。

治疗2周后:研究组的BDEPQ评分显著下降(64.2 ± 6.8),而对照组变化不大(71.2 ± 7.7;组间P=0.03)。

治疗4周后:研究组进一步下降至59.4 ± 6.3,对照组稍有下降(70.3 ± 7.8;组间P=0.01)。

治疗8周后:研究组的BDEPQ评分大幅降低至50.6 ± 5.9,对照组的评分下降至69.0 ± 8.0(组间P<0.001)。

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组:24.2 ± 3.2;对照组:23.9 ± 3.1;P=0.68)。

治疗2周后:研究组评分降至20.3 ± 2.8,对照组为23.4 ± 3.0(组间P=0.02)。

治疗4周后:研究组进一步改善至18.1 ± 2.5,对照组为22.8 ± 3.2(组间P=0.004)。

治疗8周后:研究组评分下降至18.1 ± 2.2,对照组略有改善至21.7 ± 3.3(组间P<0.001)。

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

PSQI:研究组从治疗前的12.5 ± 2.3改善至8周后的7.5 ± 1.8,对照组从12.7 ± 2.2改善至10.9 ± 2.1(组间P<0.001)。

PSG睡眠效率:研究组从治疗前的82% ± 6%提高至8周后的95% ± 3%,对照组从81% ± 7%微升至83% ± 6%(组间P<0.001)。

表1:BDEPQ评分变化

时间点

研究组评分(均数±标准差)

对照组评分(均数±标准差)

治疗前

72.3 ± 7.5

71.8 ± 7.9

治疗2周后

64.2 ± 6.8

71.2 ± 7.7

治疗4周后

59.4 ± 6.3

70.3 ± 7.8

治疗8周后

50.6 ± 5.9

69.0 ± 8.0

表2:HAMD评分变化

时间点

研究组评分(均数±标准差)

对照组评分(均数±标准差)

治疗前

24.2 ± 3.2

23.9 ± 3.1

治疗2周后

20.3 ± 2.8

23.4 ± 3.0

治疗4周后

18.1 ± 2.5

22.8 ± 3.2

治疗8周后

18.1 ± 2.2

21.7 ± 3.3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CBTI治疗组在BDEPQ评分、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上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尤其在药物依赖和睡眠质量上的提升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CBTI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增强其应对抑郁和焦虑的能力,从而减少对BZD的依赖。此外,CBTI的放松训练和认知重构部分,有助于患者建立更健康的睡眠习惯,进一步提升睡眠质量。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研究周期限于8周,长期的治疗效果和维持性尚需进一步观察。未来研究应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以评估CBTI在长期治疗抑郁症中的效果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可行性。

4结论

本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干预(CBTI)对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BZD)的抑郁症患者在减少药物依赖、改善睡眠质量及缓解抑郁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相比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接受CBTI的研究组在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自评量表(BDEP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上显示出显著的改善。这些结果支持了CBTI在传统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作为一个有效的补充治疗方法的潜力。CBTI可以有效地帮助抑郁症患者减少对BZD的依赖,同时改善整体睡眠质量,从而可能减轻抑郁症状。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了重要的策略指导,特别是对于那些对传统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存在药物依赖问题的患者。鉴于CBTI无药物副作用和对患者行为模式的积极影响,推荐将其作为抑郁症治疗的常规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永珍,罗丽新.认知行为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2,43(08):798-801.

[2]刘娜.度洛西汀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1,28(06):99-101.

[3]罗红霞,罗凯,张艳华.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康复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1,27(0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