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陕西省延安市 716000
摘要:延安革命文物是承载着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中国革命中的感人事迹与伟大历程进行了记载,是国家与党的宝贵财富。新形势下,延安加大对革命文物保护以及利用力度,既体现了对优秀革命文化的传承,更是为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本文首先对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而后从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主要模式与现存问题两个角度总结了相关工作实施现状,最后基于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提出了有助于推进延安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延安探寻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创新方法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文物工作展开了超过200次的重要论述,多次前往延安进行考察工作,并反复强调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当前阶段的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与蓝图。在革命文物保护的实践与创新过程中,应客观认识现实问题,基于延安革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情况,探寻科学的保护与利用路径。
一、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达陕西延安,对革命纪念地进行瞻仰,并将延安革命旧址形容为“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强调:“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要管理好、研究好,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1]
其一,延安革命文物是中国党史与革命史的历史见证与重要实物资料,其价值既在于自身,也体现在其保存的历史信息,是研究革命历史、革命风俗、当时社会背景的重要依据。其二,革命文物是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心的关键阵地。其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革命人的精神支柱与理想信念,现代人可通过革命文物感受革命先辈的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伟大精神。其三,革命文物是构建与推行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有助于增进现代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延安精神与核心价值观保持着一致的价值取向。其四,延安革命文物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动力。不少革命老区因贫困程度相对较深,所处位置较为偏远等因素而导致难以摆脱经济落后的困境。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促进了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增长。
二、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现状
(一)当前保护与利用模式
1.建设红色产业
延安革命文物分布图见图1。延安依托丰富革命文物,加大红色培训教育与文旅产业发展力度,实现了对革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延安的革命文物给红旅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加上独特的陕北民俗、黄土风情与自然景观等元素,旅游总收入与接待量持续增加。基于同步推进保护与利用革命旧址工作的目标,针对景区内部品质与外部环境进行全面提升与改造。
图1 延安革命文物分布图
延安革命文物全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在2023年9月全面完成建设,延安已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革命文物专题类国家保护利用示范区。延安现有445处革命旧址,43673件馆藏革命文物,1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部队、高等院校、国家部委多次组织部队官兵与干部职工进教育示范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以此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教育学习需求对于延安的文旅融合、文化消费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将旧址窑洞改造为课堂、图书馆与报告厅,有效丰富了革命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方式,也使其影响范围扩大。
2.依托旧城改造
延安的不少革命旧址都处于中心城镇区域,在地形条件的限制下,革命旧址的保存空间越来越小,革命文物保护事业面临着相对被动的工作局面。随着“上山建城,中疏外扩”战略实施,延安遵循革命旧址附近区域只拆不建、旧城中的核心保护区域少建多拆的原则,加大了整治旧址附近环境的整治力度,不少旧址周边环境都得到有效改造,部分旧址附近拆迁工程也取得进展,在美化城市面貌的同时,也扩大了保护与利用革命文物事业的发展空间。
(二)现存问题
1.保护程度参差不齐
延安的不少革命文物是建设时间较早的土木建筑或者土窑洞,分布范围较广,总体数量较大。由于资金投入有限,政策扶持力度欠缺,导致革命文物修缮等工作受阻,保护与利用未落实到位[2]。为了有效推进保护工作,应针对革命遗址展开专业化评估,科学制定修复与维护方案。对于已经完成修复保护的革命旧址,则需要进行验收与定期评估,否则可能会因保养维修过度而造成丧失红色氛围。
2.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革命文物保护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对于展陈方式、管理手段以及保护范围等方面的要求尚不明确,难以对当前的文物保护利用方针进行充分体现。应通过立法等管理手段来化解展陈效果不符合预期、内涵挖掘不深入、管理规范性不足等问题。
3.宣传传播教育成效不足
媒体宣教主要借助传统媒体播放革命文物的纪录片与宣传片,播放频次与时段都比较容易受到限制,覆盖范围较为狭窄,难以与其他宣教力量进行联动,还应继续加大对新媒体、融媒体平台的利用力度
[3]。现场宣教主要围绕革命文物,面向公众开展革命精神以及革命传统等教育活动,具体实现路径包括红色文化研学、教育培训,由专业讲解员负责宣讲。从现场宣教的实施效果来看,存在体验感不足,教育方法固定,说服力与感染力欠缺的问题。
4.欠缺专业化人才支持
延安针对革命文物讲解员队伍实施管理时,主要采用聘用机制,通过特殊引进、考级定岗、动态管理等方式为其提供编制。结合当前讲解员队伍的业务能力现状可知,大部分讲解员仅能够对一处旧址展开讲解,全域全能型讲解员在队伍中占比偏低,不少讲解员都存在难以结合游客的具体参观需求灵活地呈现文物信息的情况。在激励机制、福利待遇、岗位编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当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队伍对于文物修复、文物保护、建筑学以及规划设计等多个专业人才都有较大的需求。
5.缺失创新化利用手段
以枣园革命旧址为例,利用方式多为开放幸福渠、苏式小礼堂、领导人故居等。其他部分旧址依托声光电、景观小品来对革命历史场景进行复原,从而为游客创造感知体验。此种展示方式往往更注重对恢宏场景的塑造,对于革命文物的深刻内涵挖掘不足。由于旧址所在位置较为分散,导致欠缺整体介绍与合理线路,难以使游客产生完整认知,观感较为碎片化、松散化。
三、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对策
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针对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进行了集中体现。这一工作方针也为新时期延安革命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构建分类保护与利用体系
延安应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置于首要位置,以维护革命文物的文化延续性、风貌完整性与历史真实性为根本任务。应当以各类革命文物的具体保护需求为基准,构建分类保护工作体系。
其一,对于未得到修缮,保护需求较为迫切的旧址点,应重点开展抢救性修缮。拓展资金获取渠道,落实局部与全面修缮,现状保护,地基加固,修补墙面,修复建筑砖木装饰,更换破损构件等工程。对于已经消失,只留存保护标志碑的旧址点,应调查研究相关历史资料,结合附近旧址点,还原与展示区域场景。其二,对于受损达到一定程度的旧址点,如院落布局受损,应重点展开保护维修,再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宣传与展示。若旧址点外部环境也受到破坏,应当重视外部环境具有的缓冲现代环境与历史、延续革命文化的作用,展开整治修复工作。完成对此类旧址的维修与保护后,需实施预防性保护工作,及时识别对其安全有影响的因素。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旧址、中央医院、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等枣园革命旧址本点与代管点修复等工作正逐步开展,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等环境整治、改造与提升工程也得到有效落实。其三,对于维修状态良好,已经进入展列开放的旧址点,应将重点工作定位为展示提升,即在研究文物与党史的基础上,对展陈方式加以创新,并联动文化产业,对旧址的差异化侧重进行挖掘与呈现,以此消除展示信息雷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景区直通车连接各处旧址点,打造主题式、合理化的参观路线,从而使游客对延安革命史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4]。
(二)完善工作机制与信息平台
延安保护与利用革命文物工作还应加强管理,以健全法规体系、深化改革创新为基本工作前提。
同时,应构建监督平台,落实限时上报重大事件机制,并面向群众开放监督权限,使延安群众也参与到保护革命文物的事业中。可依托信息平台,为群众开放搜索文物信息,获取文物资料的渠道;搭设与运行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平台,定期对相关项目的推进信息进行更新,确保此类项目的开展过程、工作成果能够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呈现给相关管理部门与群众。
(三)提高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革命文物工作强调应发挥出革命文物在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广大干部、党员应通过学习党史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以现实为基础,将党的历史故事、延安故事、中国革命故事讲好。其一,可开设巡展外展。借助枣园等革命旧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党史教育资源。在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等处举办“百年党史中的延安十三年”“璀璨新生,陕亮未来”等主题宣讲活动。其二,可传承红色传统。组织大中小学生群体前往枣园旧址,在革命教育实践基地中接受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等红色教育,并开展社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等活动。鼓励学生担任讲解员与志愿者,组织体验小八路生活、诵读红色经典等活动。其三,重视重大接待工作,积极接待国家领导人、革命后代、国内外媒体采访团、多国驻华外交官等。其四,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策略相结合,灵活运用培训基地,依托“照明工程”,面向延安干部学院,开展好社教工作。
(四)建设专业化革命文物保护队伍
延安应挖掘革命文物价值,通过阐释与研究革命文物具有的多重价值,为后续保护以及利用奠定基础。基于提高文物工作专业化水平的目标,必须重视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有效培养专业化文物研究、管理等类型的人才。
其一,可联合国内其他革命老区、高校、博物馆、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在职轮训、拓展训练、实地考察以及讲座等多种方式来提升文物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在培训工作中,可邀请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思政教育、宣传传播、展览展示、研究阐释等领域的学者专家,结合延安地区革命文物相关工作的政策规定、发展形势,利用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理论讲解等方法来对文物的创新展示与活化利用内容进行授课[5]。其二,可借助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工资与福利待遇等举措,增强对文物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依托精通专业知识的优质人才为革命文物的研究、维护工作制定具有可行性与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为文物工作者制定完备的培养、配置、考核与激励等管理机制。
枣园革命旧址通过组建编研部,对重要革命历史人物与重大革命历史事件进行梳理与深度研究,汇编《枣园·知道》,对文物讲解内容展开收集、整理与挖掘,挖掘整理了65位革命人物,文物、文物图片、历史事件和机构沿革共计204个。
(五)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方式
延安在探寻有效利用革命文物路径时,可立足时代高度,通过让革命文物、革命历史说话的方式,使文物迸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在文物保护方面,其一,可通过科学技术来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赋能,比如借助具有杀灭病毒、防火等功能的新型健康涂料以及树脂瓦等新材料、新工艺,遵循防病毒、防潮漏、防脱落基本原则,围绕旧址窑洞的历史遗留问题、土质结构、气候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完善修缮方案,实现对革命文物保护方法的有效革新。其二,在构建文物安防系统的过程中,将人防、物防、技防加以结合,将反应、延迟、探测进行结合,实现三防一体化。综合运用防爆安全检查系统、通讯系统、声音复核装置、出入口控制系统、报警和入侵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以及实体防范系统。同时,结合防护对象的现场环境条件以及分布情况,科学划分禁区、防护区、监视区、周界,增强安防系统的均衡性。
在文物利用方面,其一,延安可通过开展跨领域、多场馆联动协作,共享共建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依托3D艺术影画、VR、互联网等科技与自媒体,在传统化的图文介绍、陈列文物等展陈方式的基础上,使革命文物走上舞台、进入银幕,为游客表演《红秀延安》《延安保育院》《再回延安》《延安保卫战》等舞台剧以及实景演出。其二,延安可创新红色资源育人路径。以旧址为教室,以史料文物为教材,通过5G连线的方式,为延安学生开设沉浸式思政课,对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进行挖掘,以兼具深度、高度、温度的革命历史故事为案例,通过主题读物、情景剧、微党课、主题巡展等多元形式激发思政课的活力。
四、结论
延安革命文物在研究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践行核心价值观以及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延安地区面对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坚定执行文物工作方针,构建分类保护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强化教育宣传成效,培育专业化文物工作者队伍,革命文物利用方法,以期实现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革命文物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8(01).
[2]涂梦幻,韩玲.中国共产党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发展历程[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3,(02):7-15+36.
[3]陈名杰,薛峰,顾军,等.笔谈:革命文物红色基因解读与传承[J].中国文化遗产,2022,(01):5-17.
[4]姚文琦,赵景龙.陕西革命旧址现状和展示利用分析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1):1-11.
[5]韦鸿.革命文物教育人才的培养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16):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