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融媒体中心 云南 丽江 674199
摘要: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可实现人与人、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而通过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亦属于独特形式的文化艺术,在通用性语言普通话普及下,民俗文化在不断传承和弘扬。基于此,本文浅析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关系,并对二者融合策略展开分析,包括平衡普通话和方言关系、创编民俗文化普通话教材、实现课堂教学融合文化以及通过新媒体传播融合,以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话;民俗文化;融合
引言: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其发展见证着各地区特色文化发展。由于民俗文化定义并不统一,故各地区民俗文化模式存在差异,但依旧贯穿人们生活整体脉络,已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习惯。而普通话作为常用语言,其表达方式,可推动各地区民俗文化交流。因此,加大普通话推广学习工作,是促进民俗文化长久发展的路径之一。
一、浅析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关系
文化是由历史沉淀而衍生形成,具有连续性以及独特性。而在中华民族发展中,普通话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逐渐形成,其具备的功能、标准、规范性功能,可有效体现各民族之间团结发展。民俗文化发展中,语言传播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利用普通话记录或展示民俗文化,可有效提高各地民俗文化被各地熟知。同时,大力推广普通话可促进民俗文化走向世界。从民俗文化角度展开,其包含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可有效体现丰富的文化知识。将其文化内涵中涉及的精神品质,通过普通话大力宣传,不仅可以保障民俗文化大力宣传,还能够提高社会人群素质水平。另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可有效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而若想深化文化产业制度改革,其普通话推广工作需贯彻落实,加强民俗文化熟知度,以此促进更多民族文化产业链构建。
二、普通话推广和民俗文化融合策略分析
(一)平衡普通话和当地方言关系
通过普通话展开交流,可实现各地区之间有效交流,是落实普通话实施政策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各地区生活民族不同,其方言亦存在差异性,故为保证众多方言可和谐共存,则需确保各地语言实施具有统一性,保持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的平衡关系。首先,需构建普通话与当地方言平等关系,不可因国家制定的语言实施政策,而划分普通话与方言等级。由于方言也是民俗文化特点之一,故需保持语言交流自身多样性,通过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实现二者共同发展。其次,保障普通话和当地方言相互促进。由于方言在传播文化文字记载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普通话对方言进行转换时,应确保转换的方言语言系统与原方言相对应,在不影响普通话基础上,实现二者相互促进。最后,在二者相互促进期间,平衡普通话和方言关系,灵活运用二者语言。例如,身处家庭环境中,与亲人展开沟通交流,人们可采用当地方言以及民族语言展开交流,保证沟通交流期间和谐融洽[1],还可令人们快速理解语言交流含义。而身处重要场合以及学校时,则需利用普通话,可提高当地地区普通话学习实效,亦可实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交流。
(二)创编具有民俗特色文化普通话教材
贯彻落实普通话普及工作,学校是主阵地,可开展普通话教学课程,从而提高学生普通话基础,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开展普通话教学过程中,学校应严格把控教材内容,以普通话教育作为主体,融合民俗文化,进而对普通话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并结合教育内容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保证普通话教育内容存在科学以及准确性,可有效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根据专业的不同以及学习情况差异性,挖掘学生普通话学习需求,展开针对性普通话教学。由于教材内容是普通话课堂教学的基础,因此,实施针对性教学,教师需充分了解各教材教学优势,以此选用民俗文化内涵较多的教材。另外,教学期间,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教师应科学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创设普通话实践练习环境,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练习相结合。例如,理论教学期间,针对普通话难点学习,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以及语调,从而提高学生实际练习效果,或者以民俗文化作为参考,利用普通话描绘民俗文化发展。因此,在创设具有民俗特色文化的普通话教材时,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内容编写,还需合理融入实践教育主题,以此拓宽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融合的路径。
(三)普通话课堂教学融合文化经典朗读
普通话课堂教学中,为有效实现民俗文化与普通话推广相融合,教师应将大量民俗文化经典融入课堂中,开展文化经典实践教学。第一,民俗文化即传统文化衍生而来,故可实施课前听读教学模式,创设文学古典氛围。教师可在教材内容讲解前,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民俗文化发展过程,指派学生朗读经典文章,或组织学生运用普通话,共同朗读文学作品。此过程应注意,所选文章应与民俗文化相契合,但不限于整体民俗文化,并确保所选文章具有较强的韵力,可加强课堂民俗文化氛围。第二,课堂教学时,可运用普通话仿读教学模式,以此体现民俗文化含义。仿读即模仿,通过多样性仿读模式,例如男女分读、小组分读等,结合民俗文化文章记载内容,展开普通话朗读。仿读过程中,需注重民俗文化传承情感,以此提高学生对各文字或各段落声音技巧的了解。对普通话发音不规范的地方,教师应及时纠正,保障二者相互推进,实现民俗文化和普通话推广融合目的。
(四)依托新媒体传播融合
目前,新媒体技术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在普通话推广和民俗文化相融合过程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针对普通话推广和民俗文化融合学习,多数地区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创新普通话学习模式。将民俗文化融入电子设备系统中,开发民俗文化普通话测试游戏,例如,字音听辨、读句过关或方言辩证等游戏模式,并在其游戏中开发点读、点触模式,可有效增强游戏互动性[2]。同时,还可根据各民族民俗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发挥各语言沟通作用,构建线上匹配帮扶模式。通过电子设备,实现多人共同练习普通话,可增加人与人沟通交流,传播各地民俗文化,融合普通话推广,以此促进普通话推广与民俗文化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普通话推广和民俗文化,存在相互依存且共同发展关系。普通话作为民俗文化记录和传承载体,其自身富含的语言魅力,可保证民俗文化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依旧展现丰富的内涵。实现二者相融合,通过多项策略,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提高民俗文化内涵认知,以此促进中华民族文化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古丽加依娜尔·哈山.探究普通话推广与中华优秀民俗文化的关系[J].文化产业,2022,(05):55-57.
[2]阿迪莱·库尔班.少数民族普通话在会展行业中的推广策略研究[J].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24,(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