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外国语学院 航空旅游学院,石家庄 050091)
摘要:文章探索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地域文化对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的主要影响。基于生态位理论,研究地方高校在地域文化传承目标下,充分吸收地域文化元素,全面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特色课程体系,拓展特色育人途径,搭建特色育人平台,实施特色育人模式,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域文化;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以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现实为表象,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的精神”。地域文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差异性,是该地域人们的精神表征和生活规范。受地域文化长期滋养和浸润的地方高校,必须充分吸收地域文化精神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
地域文化是地方大学彰显办学特色、实现特色发展的基础。地域文化提供地方高校特色办学营养成分,地域文化为地方大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地方高校通过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成为地方高校精神文化的有机养分,地域文化助推地方高校形成特色办学理念,并通过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等形式予以表现。
在专业建设上,地域文化在旅游规划、旅游商品设计、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多有运用。已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如地域文化与旅游商品开发,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商品品牌提升研究,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等。
一、河北省地域文化
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三大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战到融合,开创了中华文明史。河北省地处华北,外绕渤海,内环京津,拱卫京师,是我国文化大省和旅游资源大省。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4046处,拥有长城、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庙宇、清东陵、清西陵等3项5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居全国第三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处,居全国前列;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河北省有涵盖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游乐、文化空间等数以千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7项,居全国第二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0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居全国前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60人。
河北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五大文化脉系:一是红色太行(革命文化):支撑元素主要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129师司令部、城南庄晋察冀司令部旧址、前南峪抗大旧址等。二是壮美长城(和合文化):支撑元素主要包括老龙头、山海关、潘家口水下长城、金山岭长城、大境门等。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融合线。河北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的省份。三是诚义燕赵(根脉文化):支撑元素主要包括邯郸、中山国遗址、易县燕下都、涿州三义宫、邺城、永年广府古城、正定古城等。四是神韵京畿(直隶文化):支撑元素主要包括直隶总督署、承德避暑山庄,遵化东陵,易县西陵,宣化钟鼓楼、义和团廊坊大捷以及阳原县泥河湾遗址、涿鹿县三祖圣地、张北县元中都遗址等。五是弄潮渤海(开放文化):支撑元素主要包括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以及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唐山。
二、“地域文化”在河北省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河北省本科院校概况
根据河北统计年鉴,2022年统计数据,河北省普通本科学校58所,独立学院12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所,高职(专科)学校63所,成人高等学校5所。本科在校生177.37万,专科81.1万。
(二)当前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坚持特色办学,才能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必将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中面临淘汰的困局。当前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能认识到特色办学的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特色内涵定位不准
对河北省73所地方本科高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办学定位高频关键词进行检索,位列前四的高频词分别为“应用性”“特色鲜明”“多学科”和“高质量”,雷同度高。有的高校过于注重校园设施建设而忽视文化内涵建设,将有限经费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建筑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校园环境,仅在校园建筑上追求特色;有的高校热衷于制定特色制度文件而疏于推进落实,仅将特色显现于文件之中。
2、特色建设推进不力
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之间的关系,舍本逐末,满足于某一学科、某一专业甚至某一项目的特色做法,忽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严重影响广大师生全面、健康、多元发展,不利于特色办学的全面推进。
三、河北外国语学院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分类构建的设想
如何立足办学定位培养高质量双创人才,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河北外国语学院坚持特色发展、协同治理和分层分类的原则,不断整合资源,提出基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双创教育理念,系统构建以四类课程模块为主阵地,以六个实践体系为载体,以六个保障系统为支撑,七个考核评价指标为导向的立体化、全链条双创教育体系。
(一)确立基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的双创教育理念
河北外国语学院地处河北省,域内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学校将双创教育与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紧密结合,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创教育模式。
坚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按照基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深度化和校企合作成果化的模式,坚持创新引领,突显特色,强化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技能培育、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创业项目孵化等教育实践环节。全面推动导师指导学生将专业技术与国家创新型战略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需求紧密对接,以产教融合带动学生项目团队培育,孵化师生共创项目,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强化大学科技园与学院实训实验室项目对接、课内与课外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孵化与成果对接、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对接,增强创业氛围,实现双创教育整体协同推进。
(二)依托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构筑非遗人才培养体系
河北外国语学院地处石家庄,以立足石家庄,服务河北,打造区域传统文化品牌作为使命担当,发挥“应用型大学”的特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构建国内高校非遗人才培养体系。与政府联合成立非遗学院,积极构建引领非遗文化传承和地方产业振兴的应用型才培养体系教学平台、实践平台及研究平台,实现非遗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
构建四类课程模块夯实双创人才培养,在公共选修课模块的自设课程中开设审美体验课程,在公共选修课模块的人文社会系列和体育艺术系列课程中,全面渗透创新创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意识;开设“文创产品设计”等20余门专业必修课,“地域特色文化数字创意设计”等50余门选修课,搭建起以地域文化为主线的专创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业潜能;职业实践类课程模块开设创新创业导引和以地域文创开发为主的创新劳动实践课,培养学生服务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创业技能;开放选修类课程模块开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包括创新创业项目与活动、学科竞赛与技能考核、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艺术技能与非遗传承、就业提升等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创业能力。
(三)以人才培养促进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逐步形成非遗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特色路径。学院与非遗传承人、产业领军人物、国内非遗名家、非遗企业等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围绕本科教育积极建设引领和支撑非遗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专业群,逐步形成了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工艺、中国书画艺术、非遗工艺类、非遗艺术类等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并将教师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融入教学实践中;建成了一支由非遗传承人、名家、双师型教师构成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有教授、博士、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北省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省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等,建设起一个高水平的硬件教学实训平台和大学生非遗实训基地。目前,建成包括基础实验、传统工艺实训、现代技术实训、生产性实习、创新创业“五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系统的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四)建设六个实践体系推动双创教育与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结合
构建起项目、竞赛、社团、基地、孵化、创业六位一体的实践体系。形成国、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组建地域文化类社团和创新创业类社团;构建起国、省、市、校、院五级双创教育基地体系;建成区文创孵化园、校孵化空间和校企共建孵化空间体系;建成大学科技园,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培育出学生创业公司,依托专业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创业带动就业。
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组织本科生参与一些实际调研项目和基地的学术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校内开设河北地域文化、民俗学、文化遗产管理、名人故居、历史文化名人、古典园林赏析等多门全校性选修课,利用研究成果为教学服务,将研究成果融入课程中,为培养本科生服务。在校内定期举办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国内外专家学者进校做讲座,营造校园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坚持在校内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利用研究成果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
(五)保障系统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实施
耦合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师资队伍、治理主体、经费支持、场地支撑六个系统,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单设创新创业学院,选派双创辅导员,组建校、院、系三级双创管理体系;制定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等20余项双创制度;建立双创教育导师库,包括创新型导师、创业型导师、非遗传承型导师、学长导师等;构建起大学、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治理体系;建成双创教育和孵化转化基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研究;建成大学科技园、创客空间、孵化器、孵化空间、孵化基地、工坊、双创基地、众创空间等,有效保障双创教育体系的实施。
参 考 文 献
[1]洪为宝,等.融合共生四位一体: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118-122.
[2]郭峰,任伟伟,等.地方大学文化与地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外国语学院教改课题《地域文化传承视域下地方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分类构建研究-以河北外国语学院为例》(HWJG2023053)
作者简介:吴玉娟,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教育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