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邮编:200444
摘 要: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转型与深化过程中面临“入心入脑难”的问题,表现为理论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感受的脱节,导致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着重探讨了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引领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探索。主要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构建了体验式课程设计原则,强调直接和间接两种体验方式相结合来理解和感悟科学家精神。具体教学实践中,提出并实施了“见-思-行-悟”为主线的课程模式,针对不同学段特点,分层次设计了从启蒙感知到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科学家精神;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见-思-行-悟”教学模式
一、引言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关键的转型与深化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和迫切的改革需求。首先,尽管思政教育在各学段都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实际教学效果中仍然存在“入心入脑难”的问题,即教育内容尚未充分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其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感悟体验,导致学生对所学道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真正内化为个人价值观和行动指南。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之一则是,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感受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教育往往过于抽象、宏观,而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关注不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抽象的道理与自身的实际经历有效关联起来,从而形成一道横亘于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鸿沟。此外,在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内容及实施方式虽有递进性和差异性,但整体上仍显现出层次要求不够鲜明的问题。虽然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拓展,但在构建起贯穿全学段、清晰可循的教学主线方面尚存不足。尤其是如何使科学家精神等核心价值观念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中得以持续渗透和逐步深化,实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螺旋上升式的教育引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
在此背景下,探索科学家精神引领下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可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使其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动人性和感悟性;同时,明确并强化科学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过程中的主线,有助于弥补现有体系中层次划分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以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方式推动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既有深厚科学素养又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二、科学家精神内涵及其育人价值
(一)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中明确提出的当代科学家精神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它不仅体现着科学求真、探索未知的专业特质,也彰显了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这些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辅相成,都是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
(二)科学家精神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路径
科学家精神在大中小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认同的有效载体,也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主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科学家精神的具体案例和事迹成为学生可感知、可模仿的实际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直观认知和情感共鸣,从而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在小学阶段,以贴近生活的故事和实验活动展现科学家的爱国精神、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学阶段,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深入挖掘科学家精神的内核,让学生在自然科学的学习过程中理解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联系;大学阶段,则通过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化科学家精神对专业素养和人格塑造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立志报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总之,科学家精神作为连接科学与人文、现实与理想的纽带,对于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能够从思想到行动,全方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三、构建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教学路径
(一)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体验式课程设计原则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生活教育”,主张教育应当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理念为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其认为认为教育应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实践来学习,通过体验来感受。因而在课程设计中我们确立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理论基础,我们倡导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体验方式来理解和感悟科学家精神。直接体验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学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科技创新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直接体验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和思维方式,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而间接体验则可通过学习科学家事迹、阅读科研案例、观看科普影片等方式,让学生间接体验科学家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使学生从情感上贴近科学家的生活与工作情境,激发他们对科学精神的内在认同感。
(二)“见-思-行-悟”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依据这一理论原则,我们提出以“见-思-行-悟”为主线的课程教学模式,以此作为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科学家故事是科学家精神的有效载体,该课程以“见-思-行-悟”为框架,通过学生对科学家故事的搜集、思考、行动演绎和见解,研发科学家主题活动课程,已达成在寻找中看见,在看见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产生思考,在思考中产生行动,在行动中发生领悟。而其中在不同学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进行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重点的构建:
小学阶段,侧重于启蒙和感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科学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求真精神;
中学阶段,加强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开展课题研究、科技社团活动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精神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并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中及大学阶段,深化理论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到更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竞赛中,同时深入剖析科学家事迹背后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促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图1 课程模式图
以下为即以钱伟长先生事迹为例,构建的伟长课程案例:
表1伟长课程设计
主要目标 | 学段 | 课程目标 | 课程主题 | 主要内容 |
伟长精神 | 高中 | “伟长在今天”项目课题 | 寻找钱伟长 | 通过实地调查、网络信息搜集等方式,了解钱伟长先生的故事、生平 |
伟长之思 | 小组报告,从搜集到的钱伟长先生的事迹、经历中,选定主题,进行交流、展示 | |||
“伟长之辩” | 辩论会:张雪峰现象,是从就业,功利的角度去选专业,还是从国家社会需要出发去选专业?(事关学生自己的亲身行动) | |||
“伟长之路” | 前往初中、小学,进行伟长戏剧展演,围绕“钱伟长”与低学段同学互动交流,充当小老师 | |||
初中 | 我是钱伟长 | 伟长纪念馆宣讲员 | 了解钱伟长线上事迹,并参与成为纪念馆宣讲员 | |
少年伟长学院 | 与高中学生结对,一起进行课题研究等主题活动 | |||
小学 | 认识钱伟长 | 伟长纪念馆研学 | 实地参观钱伟长纪念馆,了解钱伟长生平事迹与经历 | |
伟长故事 | 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伟长故事戏剧 | |||
多学段互动 | 合作表演伟长故事,并进行交流分享 | |||
幼儿园 | 走进钱伟长 | 科学小项目体验 | 感受科学乐趣,树立科学家意识的种子 | |
大学 | 以“学友制”充当各学段教师助手,进入学段课程之中 |
四、科学家精神引领下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难点与对策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着相当多的难题与挑战,对高效开展科学家精神引领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这一实践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难点
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难点集中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课堂内外教育衔接等多个方面。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明显瓶颈。部分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背景不足以有效传递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导致在课程教授中可能出现内容把握不准确、教学要点错位的问题。同时,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部分教育工作者对科学家精神及其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难以将其充分融入日常教学,使这部分教育内容流于表面,未能深入人心。
其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面临挑战。一方面,课程体系中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教学内容开发不足,缺乏层次化和系统化的科学教育教材与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校内外资源整合不够,如科技创新实验室、实践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和利用不足,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尚未形成有效的协作网络。
再者,课堂与课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尚不完善。尽管国家大力倡导开展各类科创活动,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学校往往很难实现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导致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领悟科学家精神的机会相对有限,不能在真实情境中切实锻炼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解决的对策实践与思考
针对上述挑战,经过一定的实践与充分的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一是加强师资培训,重点加强教师对落实开展科学家精神引领作用的价值认识。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教师在科学家精神传播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邀请知名科学家、教育专家开设讲座或工作坊,提升教师对科学家精神实质的认识与应用能力。
二是构建一体化连贯性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学段的协调机构,统筹规划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的战略部署,确保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到评价反馈各环节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特别是对于各个学段重点的把握做好切实切中切需。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高质量的科学教育资源库,包括线上学习平台、实体实验场所及校外合作基地,并鼓励教师团队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力量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包含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竞赛项目在内的多元化、立体化的科学教育环境。
四是强化课堂与课外教育衔接:改革课程体系,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设置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科学家为榜样,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其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上述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旨在打破原有壁垒,构建起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完整科学教育生态,确保科学家精神能够在大中小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深入贯彻和广泛传承。
参考文献
祝郁. 探索第四维课程学习体验——以嘉定科创集散地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
黄闪闪, 张冬梅.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思政课教学实践[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 01: 98.
骆郁廷, 余晚霞. 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刍议[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 01: 98.
刘婷. 小学科学课程中科学家精神培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以“袁隆平精神”为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3): 100-105.
林静, 韦文婷, 袁婷. 小学生科学家刻板印象调查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杂志, 2022.
宋娴.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 2018, 06: 88.
王义遒. 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 教学与教材研究专刊, 年份不详, 期数不详: 7.
唐彩斌. 让科学家精神照亮校园——以浙江省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为例[J]. 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报告, 年份不详: 不详.
潘建红, 赵萍.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