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市龙泉驿区气象局 610100;2.成都市气象局 611130)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了龙泉驿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技术及其精细化应对策略。通过分析龙泉驿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研究指出了现有预报预警系统在技术手段、预警时效性及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气象模型、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提出了优化预报模型、建立精细化预警等级体系及实时响应机制的策略。本文旨在提升龙泉驿区对灾害性天气的整体抵御能力,保障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灾害性天气;天气预报预警;精细化;龙泉驿区
引言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然而,受地理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区域频繁遭遇暴雨、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给农业生产、城市运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近年来,虽然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有所进步,但在精细化程度、预警时效性及公众响应能力上仍面临挑战,迫切需要一套更为科学、高效的灾害管理策略。因此,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精细化对策研究,对于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龙泉驿区灾害性天气的类型、特征,探讨当前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针对龙泉驿区的精细化对策,为当地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龙泉驿区灾害性天气概述
1.1 灾害性天气类型与时空分布特征
龙泉驿区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多样,主要灾害性天气类型包括暴雨、冰雹、大风、雷暴、干旱等,其中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和地质灾害是最具破坏力的。
龙泉驿区的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特征明显。暴雨主要发生在夏季,且多集中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大雾天气多出现在冬季和春季,主要影响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冰雹和雷电天气多发生在夏季,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干旱天气则贯穿全年,但以春季和初夏为主;大风和低温冻害天气则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对农作物和设施农业造成损害。
1.2 灾害性天气影响因素分析
气候背景因素。龙泉驿区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但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天气,而冬季则降水较少且易出现低温、大雾等天气。这种气候背景使得龙泉驿区的灾害性天气具有季节性明显的特征。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龙泉驿区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地形因素。龙泉驿区以山地、丘陵、平坝为主,山区地形复杂。这种地形条件导致气象条件变化多端,容易形成局地性灾害性天气。同时,山区的土地开发强度较大、原生地面植被遭破坏,土质松散,使得降雨水分无法有效吸收和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程度。
2. 现有预报预警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1)预报精度有待提高。尽管现在气象部门能较好的把握住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但对暴雨、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的具体落区把握还不够精细。比如预报员给出的5毫米以上降水区域,与实况往往一致,但再进一步划出这个区域中的10毫米以上降水区域,可能就有一些差错,划出的20毫米以上降水区域可能误差就会更大一些。长时效预测中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与地方防灾减灾需求差距比较大。
(2)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体系有待完善。目前,龙泉驿区开展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的过程中与地方应急管理、水务、规自、农业农村等部门还没有建立相对比较完善、具有较强融合性和互动性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基层灾害信息员、网格员、防汛责任人还没有充分纳入到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当中,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信息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等,制约气象防灾减灾预警服务的有效性。
(3)社会参与度不高。社会公众对气象灾害风险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不高,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信息滞后、信息丢失和不明确的问题。一些用户可能对预警信息缺乏重视或不知道如何正确应对灾害性天气。因此,需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提高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知晓率和应对能力。
3.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优化分析
3.1 加强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能力
首先根据天气情况对气象业务人员进行排班,并安排固定人员进行领班,固定领班人员可以在较长时间尺度范围同一天气过程进行追踪,以便适时调整防灾减灾工作关注重点,对可能出现的天气和灾害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当预测到未来一周有重要天气过程可能导致较大气象灾害风险时,则可视情况启动“重要过程提示”服务。其次进一步强化国、省、市、县会商联动机制,主动与市级气象台开展天气会商,提高精准预报能力。整理本地强降水精细化特征和强降水短临监测预警指标,总结凝练出好用、实用的本地指标,逐步补齐短临预报预警短板,提升暴雨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与准确率,切实提升预报预警服务精细化水平。
3.2 利用卫星、雷达和自动站监测数据提升短临预警能力
云图和雷达回波是监视对流天气系统的重要手段。云图的动画可以显示出云系形成、发展和移动的趋势。雷达回波显示出对流云团的发展强度和移动方向,可以较准确的做出临近预报和影响区域。自动雨量站可以看出周边测站的降水情况,根据当地的地面数据变化,找出最佳时间,及时预警。同时,利用分钟级实况雨量、对流模式、雷达外推和卫星等产品,还有助于提高预警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误报和漏报的风险,提高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的准确性,打出更多提前量。
4.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服务应对策略
4.1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最主要的就是要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及应用性。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机制,努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挥“消息树”的功能和作用。
具体实施过程中,将气象服务纳入地方综合减灾管理和指挥调度体系,推动“气象+N防灾减灾预警服务”模式,实现“叫应”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运行机制,强化气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水利部门、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等部门的协同性、协调性,共同采取措施强化应急联动。与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将基层灾害信息员、网格化管理员和防汛责任人等纳入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最大限度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4.2 社会动员与公众预警信息传播
建立更加广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促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电视、应急广播系统等多元化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快速、广泛传播。针对不同地区(如山区、内涝风险区)采取定制化、靶向的信息推送策略;定期开展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提升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学校、设置气象灾害和科普研学课程,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救援准备,建立志愿者网络,确保预警到户,救援及时。
4.3 关键基础设施保护与应急预案制定
对电力、供水、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进行风险评估,确定脆弱点,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针对不同灾害性天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紧急疏散、救援流程、备用资源调配等。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各机构间的协同能力;加强基础设施的抗灾技术改造,如提升电网的雷电防护等级,加固桥梁和道路。建立灾害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食品、药品、救援设备等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供应。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龙泉驿区天气特征、评估预警系统,探讨了技术优化与精细化应对策略,强调多源监测的融合对提升预警能力的重要性。社会动员、公众教育及基础设施保护同样关键。未来,随着科技进展,如AI算法、物联网与多源数据融合,预报预警将更智能化、个性化。跨学科合作、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及政策优化为努力方向。通过各界合作,将构建更高效防灾体系,减轻天气灾害影响,保障民生安全,共同推动区域可持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彦超,罗龙.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精细化气象服务的策略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08):62-63.
[2]江华群.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精细化服务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8):67.
[3]戴海燕,隋景跃,张黎,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和精细化服务策略[J].吉林农业,2019,(05):95.
作者简介:付杰(1989.07),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研究方向或职业: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