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4
/ 2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李婉星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   安徽  亳州  236800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 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到我院接受诊治的脑血管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50例,所有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之后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率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狭窄情况。结果: 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率比较: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率更高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比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而核磁共振组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有30例,大脑前动脉狭窄有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有14例,颈内动脉狭窄有2例。: 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采取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有效地提高诊断率,但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诊断脑部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自行选择。

关键词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

脑血管疾病为一种常见的临床常见疾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及高血压性脑病,在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进步,导致其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对人们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威胁[1]。早日诊断及早日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被认为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该诊断缺点为侵入性伤害及放射性暴露,且费用较为昂贵[2]。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临床现今常用的诊断方式有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这两种诊断方式均为无创血管显示技术,可以真实地显示管腔内形态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免去了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痛苦,但这两种诊断方式亦有优缺点,如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可能会出现背景抑制,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需要注射造影剂等,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取相关的诊断方式[3]基于此,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选取了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管疾病患者50例)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探讨这两种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现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2年12月1日-2023年12月1日之间该时间段内到我院诊治的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抽取50个病例作为样本数量。本次将以下临床指标进行纳入:(1)纳入患者具备较为完整的基础资料;(2)纳入的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等文件;(3)参与实验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神经不灵、头晕头痛、感觉功能障碍及精神意识异常等现象。将以下指标进行排除:(1)影像禁忌证的患者;(2)依从性不佳的患者;(3)中途脱落试验的患者。将所有患者均采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患者的年龄在51-78岁,平均年龄(65.21±3.31)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

1.2方法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设备选取西门子公司,且型号为1.5T及3.0T磁共振扫描仪,参数设定为:TR:22ms,TE:3.89ms、FOV:230mm,扫描的范围为颅顶一直到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枕骨大孔,等到患者扫描完成之后实施最强信号投影,处理原始图像从而得出三维血管图,并予以分析及记录。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选取GE revolution  256排螺旋CT机,设定CT机电流为405mA,电压为100kV、扫描层厚为0.625mm,螺距设置为0.992,之后对患者的颅脑进行平扫,之后从肘正中静脉部位展开注射对比剂的工作,对比剂选取碘克沙醇注射液,对比剂60ml ,生理盐水40ml。每秒5.5ml的注射速度进行增强扫描,对结果进行及时上传,并传至工作站,展开图像的后期处理作业。碘克沙醇射液的生产企业为: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分司,国药准字:H20183201,规格:每100ml含碘克沙醇32g。

1.3评价标准

对不同诊断技术方式诊断的诊断准确率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狭窄情况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所得数据进行评比时,通过SPSS 20.0统计学的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其中,卡方值为检验计数资料时的数据代表,其结果为百分比,针对组间数据是否存在差异时,主要以P值为基准,其临界值为0.05,当P<0.05时,则代表该数据存在统计学的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结果

2.1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率比较分析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准确率(98.00%)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准确率(86.00%)相比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性较为显著,详细内容见表1所示。

表1  两种诊断技术的准确率比较评估(%)

组别

例数

诊断准确率(%)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50

49(98.00)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50

43(86.00)

χ2

-

4.891

P值

-

0.027

2.2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狭窄情况分析

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有30例,大脑前动脉狭窄有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有14例,颈内动脉狭窄有2例,详细内容见表2所示。

表2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狭窄情况分析(%)

狭窄情况

诊断准确率(%)

大脑中动脉狭窄

30

大脑前动脉狭窄

4

大脑后动脉狭窄

14

颈内动脉狭窄

2

3、讨论

脑血管疾病属于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其不仅发病率较高,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经以往研究表明,早期给予脑血管疾病患者准确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就目前而言,临床对疑似脑血管患者大多采取影像学诊断技术,其中主要以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最为常见[4]。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操作方便及快捷,对于脑血管成像均有明显的提升,时间分辨率有所提高,但在具体的诊断期间,需要使用造影剂,不适用于急危重症及妊娠期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类检查主要利用的相位改变效应及流动增强效应,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不会受到骨骼的影响,在检查期间中不会出现骨骼伪影,经常采取的技术有相位对比法、时间飞跃法,且在检查期间不需要使用造影剂,能够有效地弥补CT的缺点,显著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可以准确地定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变部位,实用性较高且临床价值较高。本次研究中:对不同诊断技术的准确率进行比对分析: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准确率更高,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狭窄情况,显示大脑前中后狭窄分别有30例,4例及14例,颈内动脉狭窄2例。在临床经验中显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时间较长,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取适当的诊断方法,为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提供更加严谨及科学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患者的诊断中,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春刚.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2):67-68.

[2]蒋惠宗.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准确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02):94-95.

[3]滕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01):164-165.

[4]刘慧.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J].中外医疗,2020,39(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