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8
/ 2

护理干预对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汪霞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 湖北十堰 442000

摘要目的 探讨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收治的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00例,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00例对照组和100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以前庭症状指数(VSI)和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改善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VSI和DHI评分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P>0.05),VSI和DHI评分干预后两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有突出作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的残余症状与眩晕程度,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护理干预;良性位置性眩晕;康复效果

临床中良性位置性眩晕又称之为耳石症,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具体主要指体位发生变化时出现短暂眩晕,属于前庭半规管疾病,女性和老年人群发生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情况较为常见。当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措施主要为手法复位,虽然治疗效果显著,但是经治疗后仍然存在诸多残余症状,比如头晕和不平衡感,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所以需积极强化护理干预措施。鉴于此,此次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析了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020年1月至2024年3月)一共200例展开分析研究,展开分析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为原则进行分组,n=100,包括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各54/46例,最小年龄为50岁,最大年龄为80岁,中位年龄(61.22±3.22)岁;对照组患者男性和女性各56/44例,年龄范围控制在48到81岁,平均年龄(61.62±3.53)岁。对比一般资料,P>0.05。

纳入标准:①全部研究对象接受手法复位治疗;②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③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有耳部其他疾病;②原患有精神类疾病史者;③合并心肾功能异常患者;④基础资料不全同时治疗依从性较低。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出院指导以及环境护理等。

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其心理状态,指导患者积极调节心态,鼓励并安慰患者,督促病人进行日常训练。(2)认知护理。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良性位置性眩晕发生原因、诱发因素、残余症状、康复技巧等,回答患者存在的疑问,积极纠正错误认知。(3)体位护理。叮嘱患者切忌剧烈活动,避免突然变动体位。其次,避免仰头,休息过程中将床头适当抬高,以30°到45°为最佳,并且勤换衣和洗漱。(4)康复护理。每天进行上下眼球运动20次,并维持睁眼状态,头部前屈后伸20次。最后,将一侧手臂伸直,对指尖进行注视,并进行指尖移动,并返回,每天重复20次。(5)出院指导。住院过程中对病人进行一对一指导,出院后视频随访1次,同时通过微信进行相关知识的推送,叮嘱患者日常生活多听舒缓的音乐,适当运动,缓解心理压力,避免病情复发。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前庭症状指数(VSI)和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其中VSI包括恶心、眩晕、头痛等症状,评分介于0~10分,评分越高则提示症状越严重。DHI包括躯体和功能等内容,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提示眩晕程度越严重[1]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涉及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满足正态分布,应用“[例(%)]”对计数数据进行表示,检验采用“χ2”,计量数据(±s) ,采用“t”检验,当P<0.05,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VSI和DHI评分

VSI和DHI评分干预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P>0.05),VSI和DHI评分干预后两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照比较VSI和DHI评分改善情况组间差异(分)

组别

病例数

VSI

DHI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100

28.17±3.96

22.24±3.59*

51.81±6.54

35.49±5.45*

观察组

100

28.46±4.84

17.87±3.29*

51.30±6.37

30.79±4.87*

t

/

0.464

8.974

0.559

6.431

P

/

0.643

<0.001

0.577

<0.00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提示P<0.05。

3讨论

耳石症,也称为良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内耳前庭器官的功能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由头部位置改变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感,除此之外,最常见的症状是眩晕、头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2]。耳石症并非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它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因此,不仅需积极给予治疗,更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

此次研究结果提示,VSI和DHI评分干预后两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由此可知,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有突出作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的残余症状与眩晕程度,分析原因:常规护理主要强调治疗期间的护理,易忽视患者的心理和残余症状,难以满足患者康复需求。而综合护理干预可具备全面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可从心理护理方面有效消除患者负面情绪,且缓解不良情绪对中枢神经产生的不良影响,利于病人康复。与此同时,通过认知干预可满足病人认知需求,让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3]。此外,通过活动眼和躯体姿态,利于维持头部和躯体平衡,从而可缓解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有突出作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的残余症状与眩晕程度,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钱嘉. 前庭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影响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 36 (19): 3396-3399.

[2]苏文竹. 综合护理干预路径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治疗中的护理效果研究 [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3, 38 (05): 219-221.

[3]钟慧球,罗红强. 综合护理干预联合体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残余症状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 2020, 17 (31): 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