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9
/ 2

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关系

苑鹏

130682198406294233

摘要:环境适应能力是自然环境的主要能力表现,如果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环境适应能力的承受范围,便会导致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严重威胁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环境的破坏可谓日益加重。本文从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的特点出发,简要分析了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关系,并对其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阐述,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环境;环境工程;适应性

、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特点

一般而言,环境适应性是指生态环境对其可能出现各因素而引起的应对其变化因素可能造成的影响的恢复能力,在面临环境破坏时,拥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正常情况下,环境在足够时间的过渡下,自身能够进行调整,维持其正常的生态平衡,这种能力是环境与生俱来的。环境变化引起的后果,有些是良性的,可以促使生物进行进化,但是同样,有些是恶性的,甚至导致物种的灭绝。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追求于生活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人们对于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任何破坏都存在一定的限度,在工业革命之后,人们对资源无节制的索取,对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进行任意排放,对森林进行乱砍乱伐,使得环境破坏的速度远远超过了环境自身恢复的速度,造成环境的适应性一再降低。

、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关系的分析

从环境学的角度分析,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和生态环境是围绕环境问题的三个方面,三者既是三个不同的问题,也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约束的关系。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导致工业生产出现不考虑环境适应性问题,向自然界乱排乱放,过度开发资源,使环境一直处于严重超负荷状态,从而导致环境从根本上遭到了严重的损害,使环境适应性不断下降,难以完成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这时候,就需要人们通过环境工程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环境,帮助自然环境重新恢复到良性的生态平衡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工程是利用现今的科学技术,考虑现今经济的发展,通过法律和道德双管齐下的方式对环境进行保护,恢复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工程的研究有助于良好环境的建设,加快环境适应性的恢复。针对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将促进环境工程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因此,可以说环境工程和环境适应性是不可分割的,需要进行同步研究,相辅相成,才能起到共同治理环境污染、提升环境质量的效果,才能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全面多方位地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技术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

我国对于环境工程和环境适应性方面相关技术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对相关前沿技术的掌握还有所欠缺,从环境适应性检测系统不能对环境变化进行实时检测就能看出,不能提供准确的环境变化数据,以判断环境适应性的状况,导致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各方面技术的不足,导致无法对环境工程及环境适应性相关研究进一步完善或改进。

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新领域的关键方面,不仅缺少技术支持,同样缺少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对于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其相关技术的应用方面的发展仍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在各大高校中环境工程专业普遍不受重视,因此对其投入的教学资源也较为有限,一定程度上导致该专业人才的不足。再加上,早期国家对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也有限,导致相关技术未发展起来,未设置相关岗位。人们对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相关常识的普及程度也远远不够,导致很难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对于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人们对于环境的管理意识还相当薄弱,对环境保护还不够重视。相关政府对环境工程的监管制度也还不够完善。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监管的不到位是环境工程发展不理想的主要因素。而且现今环境工程制度在环境工程实施中仍未得到彻底的落实,导致相关制度的可实施性差,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针对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问题的建议

工业经济的发展以破坏环境或污染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环境工程的要求相违背。然而社会的进步要求工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落实环境保护,针对以上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出现的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在如今市场竞争激烈,大部分企业其实都不愿意花巨大的资金投入到见效慢、周期长的环境工程中,因此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宣传。要让当地领导和企业家深刻意识到环境工程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和其将能带来的实际效果,要求政府和企业自发地投入足够的资源进行相关的环境工程建设。

与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相关的管理制度、研究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强制性和相应的灵活可变性。一方面为了确保制度的制定能够得到应有的实施,需要制定系统的、全方位的监管制度,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都能进行相应的环境保护,由于各地区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不同,因此要求其环境工程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也要有所不同,必须结合当地各方面的特点进行相关制度落实,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最后不但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其环境保护效果也微乎其微。除此之外还要制定管理制度的落实细则,确保相关工作人员按照制度来执行自己的工作,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并结合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促使工作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制定明确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提出相应的奖惩制度,建立相关网站,对相关信息进行公布,使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并将自己对环境保护的意见或建议向上级反馈,共同促进相关制度的落实,共同做好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相关工作。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所有人才的培养应从教育界着手,在初期教育阶段将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常识进行相关的普及,在后期教育阶段再加强相关环境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其与其他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一定程度上扩大该专业的应用范围,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和学术研究型人才,促进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的共同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工程观念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其发展过程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相关科学的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不足之处,这些都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多加重视,促使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之间和谐发展,创造适宜人类生活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家芬.浅谈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J].科技与企业,2015,(18):161-161.

[2]徐玲,陈益平.浅析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的关联[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3):165.

[3]陈浩伟,席于升.刍议环境适应性与环境工程[J].城市建筑,2014,(6):346-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