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大开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本文提出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法,将多种环境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高效、可持续的治理方案,为未来的防治工作提供改进依据,有助于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流域水污染问题愈发凸显,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和民众健康。环境工程技术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手段,正受到广泛关注。探讨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
一、环境工程技术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应用的重要性
环境工程技术以其专业性和综合性,为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与应用,环境工程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污染物,降低水质污染程度,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
二、环境工程技术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一)物理处理技术
物理处理技术包括沉淀与过滤、吸附与分离等方法,通过物理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颗粒物和部分溶解性污染物。当水流经沉淀池时,由于流速减缓,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会逐渐沉降到池底,从而实现固液分离。随后,经过过滤器的进一步处理,可以去除水中的细小颗粒和杂质,提高水质的透明度。这些处理后的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领域,有效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1]。吸附与分离技术则利用特定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等,对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选择性吸附。这些吸附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同时,通过调整吸附条件和选择合适的吸附剂,还可以实现对多种污染物的同步去除,提高处理效率。物理处理技术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且对环境污染小。然而,其处理效果往往受到水质波动和污染物特性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应用。
(二)化学处理技术
化学处理技术是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重要补充,它通过化学反应的方式,将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毒性物质,从而实现水质的提升。氧化还原法是化学处理技术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利用氧化剂或还原剂与水中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易于处理或无害的物质。例如,通过向水中投加适量的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可以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同时,氧化还原法还可以用于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如通过投加硫化物或沉淀剂等,将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的硫化物或氢氧化物沉淀,从而实现去除。沉淀转化法则是通过向水中投加适量的化学药剂,使水中的有害物质发生沉淀或转化为难溶性物质,从而实现固液分离。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沉淀剂、络合剂等。例如,向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中投加适量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淀剂,可以使重金属离子转化为难溶性的沉淀物,从而实现对重金属的去除[2]。化学处理技术的优点在于处理效果好、反应速度快且对某些特定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去除率。然而,化学处理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化学药剂的投加量较大、处理成本较高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处理效果、经济成本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选择化学处理技术和药剂种类。
(三)生物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或转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从而实现水质净化的目的。这种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处理效果稳定且成本较低等优点,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活性污泥法是生物处理中的一种常用技术,通过培养和驯化大量的微生物群体,即活性污泥,使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当污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时,污泥中的微生物会摄取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并通过自身的生长和代谢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等无害物质。随后,通过沉淀、过滤等步骤,实现固液分离,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生物膜法则是利用生物膜上附着的微生物群体来降解有机污染物,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作为营养源,通过吸附、吸收和降解作用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3]。同时,生物膜还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可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
(四)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受损的水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其生态平衡和水质净化功能。这种技术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湿地修复是生态修复技术中的一种,湿地作为自然界中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水质净化功能。通过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离子,同时还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减少悬浮物。此外,湿地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河岸生态修复是因为河岸作为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通过恢复河岸的植被覆盖、稳定河岸结构、改善河岸生态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水体污染,并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一)制定综合防治策略
制定综合防治策略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流域内各种污染源的分布情况、污染物种类和排放量等因素。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需要污染源控制,通过加强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污染源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对于重点污染源,应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保护水生态环境。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水体,应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通过湿地修复、河岸生态修复等手段,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公众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宣传教育、信息公开等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水污染防治工作。
(二)技术集成与应用模式创新
在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技术集成与应用模式创新为流域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技术集成与应用模式创新应将多种环境工程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形成综合性的治理方案。例如,将生物处理技术与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通过生物降解和生态净化双重作用,提高水质净化效果。根据流域水污染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应用模式。例如,针对农村地区的水污染问题,可以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等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针对城市地区的水污染问题,可以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治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治理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定期对流域内的水质进行监测,了解水质的变化情况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通过对比分析监测数据,评估治理措施的实际效果。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对治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应客观反映当前治理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后续工作提供改进方向。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将评估结果和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信息,对治理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通过不断调整和完善治理策略和技术手段,提高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整体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流域水污染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环境工程技术和策略。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坚信在综合防治策略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下,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婕.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2):75-77.
[2]宁秀美.流域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24,49(01):110-114.
[3]吴文俊.面向责任界定的流域水污染传输特征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