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医院 上海 201300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通过多阶段抽样法将我院从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收治的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分组研究,每组4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康复护理模式,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比较两组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创伤性颅脑损伤采用康复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可提高其运动能力。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康复护理模式
创伤性颅脑损伤属于临床高发的急性外伤疾病,多由交通事故、意外跌倒、重物击打等暴力性外力所致,病情相对危重且进展迅速,一旦发病需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挽救患者生命,但会遗留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利影响[1]。该疾病预后恢复需要经历漫长的周期,难免会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影响康复进度,应主动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改善患者个人认知及肢体功能,尽早实现生活自理,减轻家庭负担[2]。有文献指出,康复护理模式是针对颅脑创伤后患者制定系统的康复计划,通过特定的训练方式促进大脑神经元修复,有助于改善患者运动及神经功能[3]。为此,本文将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纳入专项研究中,探究康复护理模式的作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以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分组法选为多阶段抽样法,试验组(n=40)中最大/最小分别为63岁、20岁,中位年龄(41.49±5.12)岁;男性有24例、女性有16例。参照组(n=40)中最大/最小分别为64岁、21岁,中位年龄(41.73±5.27)岁;男性有22例、女性有18例。以SPSS26.0软件对两组涉及的基础资料实施验证分析,P值均>0.05,无统计学指标分析意义存在。
1.2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遵医嘱给予输液、降颅内压等治疗措施,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康复环境,协助其完成日常生活训练。
试验组实施康复护理模式,具体措施:(1)认知干预:引导患者通过图文卡片游戏进行词组及短语配对,多听音乐、广播、读书、看报等形式刺激大脑提高认知能力,模拟特定的生活场景训练生活交际能力;引导患者进行物品分类及排序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观察有多重物品混合的图片,拿走图片后让其说出图片中的物品锻炼其记忆能力。(2)运动锻炼:卧床时可通过被动按摩增强肢体肌力,引导其通过关节活动及肢体屈伸促进血液循环,尽早鼓励患者下床接受运动锻炼,从站立、绕床行走、平衡练习逐渐过渡到无障碍行走,控制好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全程由护理人员陪同,随着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可指导其独立完成穿衣、吃饭、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3)心理疏导:突发性活动受限会让患者感到自卑及焦虑,护理人员应多注意患者面部表情及精神状态,及时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情绪引导化解其消极情绪,鼓励其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协同家属鼓励其增强治疗信心,讲述成功治疗出院案例激励其提高配合度。
1.3 指标分析
患者在运动功能方面可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对其上、下肢运动能力进行检测,其中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评分越高证明患者运动能力恢复越好;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检测,在0~42分内所得评分越高证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t检验验证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本次通过SPSS26.0 统计学软件统计8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涉及的所有临床数据,P<0.05,统计学数据指标存在分析差异。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运动及神经功能比较,经验证不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运动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组别 | 例数 | FMA评分(分) | NIHSS评分(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试验组 | 40 | 60.19±3.48 | 78.24±5.31 | 24.57±2.63 | 10.24±1.36 |
参照组 | 40 | 60.37±3.54 | 70.35±4.26 | 24.73±2.85 | 15.41±1.82 |
0.2293 | 7.3301 | 0.2609 | 14.3917 | ||
0.8192 | 0.0000 | 0.7948 | 0.0000 |
3 讨论
创伤性颅脑损伤因外力作用会造成神经元及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影响神经功能,预后多表现为偏瘫、失语、肢体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若不及时采取对应措施可能会造成永久性损伤,对患者未来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4]。康复护理模式是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开展完善且系统的康复训练,通过专项认知及运动训练能修复患者受损的神经元,促进其再生,构建神经中枢代偿及运动反射能逐渐恢复患者认知及运动功能,配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能化解康复期间产生的不良心理作用,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可改善其身心健康,早日实现生活自理,为家庭减少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5]。
结果表明,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参照组,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综合以上结论,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能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可增强其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卢丽萍.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23,23(1):60-62.
[2]孙荣凤.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23,44(6):1707-1710.
[3]于少英.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神经、肢体运动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4):160-161.
[4]杨贵珍,杨泺泺,于文静.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2):158-161.
[5]杨娇.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22,42(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