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中医科 四川乐山 614000
摘要目的:研究电刺激联合刮痧、针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疗效。方法:2021年8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刮痧+针刺”,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间隙及腹围均缩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刺激联合刮痧、针刺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刺、刮痧、电刺激 腹直肌分离症
产后腹直肌分离( DRA)是指妇女在妊娠时期子宫持续增大,腹壁皮肤随之发生相应扩张,使两条腹直肌从腹白线的位置分开,部分产妇因腹直肌间距增大致部分弹力纤维发生断裂,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当两侧腹直肌腹白线处距离大于 2cm 并伴随不适症状时,可诊断为产后腹直肌分离症。该疾病是产后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美观,还可造成盆腔脏器脱垂、腰背疼痛等。有些腹直肌分离严重者还可形成腹壁疝。产后腹直肌分离属于中医学筋伤范畴。产后多虚,筋脉失于濡养,发为本病。临床常用电刺激治疗,但存在疗程长,见效慢,易复发等,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目前临床关于电刺激联合针刺+刮痧在产后腹直肌分离症的研究报道尚比较少。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我们开展了针刺+刮痧+电刺激联合治疗方法,着重在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提高依从性方面进行探索,以提高治疗有效率。
资料与方法
2021年8月-202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3.42±5.39)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2.05±7.47)岁。生产方式:观察组顺产15例,剖宫产35例;对照组顺产18例,剖宫产32例。分娩次数:观察组分娩一次30例,二次20例;对照组分娩次数一次28例,二次22例;观察组平均体重(50.43±3.09)kg,对照组平均体重(49.06±5.27)kg,两组患者年龄、分娩方式、分娩次数和体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临床试验方案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根据《产后腹直肌分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腹直肌分离诊断标准:腹直肌分离≤2 厘米为正常;轻度:2-3 厘米;中度:3-4 厘米;重度:>4 厘米。
纳入标准:符合产后腹直肌分离的诊断标准;入组前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疾病患者②恶性肿瘤患者③心功能不全患者④既往有晕针史患者。
剔除及脱落标准:①因个人原因不能坚持完成治疗患者②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
研究方法①对照组:电刺激治疗。电刺激:选用麦澜德电子生物反馈仪,将电极片粘贴在腹外斜肌、腹直肌、腹横肌处,缓慢调大电流强度,电流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但无疼痛为宜。②观察组:电刺激基础上,联合带脉刮痧+呼吸补法针刺。针刺:选取经络及腧穴 ①足太阴脾经:三阴交、阴陵泉、大横;②足阳明胃经:粱门、天枢、水道、足三里、丰隆;任脉:中脘、水分、气海、关元;③足少阳胆经:带脉。针刺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针刺穴位处常规消毒皮肤,采用“管针法”进针,即将管针的针筒固定在穴位上,将直径0.3mm、长40 mm 针灸针针身放入针筒内,用拇食指同时发力弹拨针柄,使针身快速进入穴位内。采用“呼吸补法”行针手法操作,嘱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带脉刮痧疗法:在腹部先涂抹介质(橄榄油),用经络刷从带脉起点推至带脉终点, 至皮肤微红为度。
观察指标:①腹直肌分离程度:测量脐上 3 厘米间隙,脐中间隙,脐下 3 厘米间隙三个部位 间隙。腹直肌间隙≤2 厘米为正常。分离 2-3 厘米为轻度;分离 3-4 厘米为中度;分离 4 厘米以上为重度②腹围:测量部位是脐上 4 厘米;脐中;脐下 4 厘米。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腹直肌分离间隙变化及治疗前后腹围的变化,治疗后腹直肌分离间隙越小及腹围减少程度越多,治疗有效率越高。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基本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及构成比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假设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设计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腹直肌分离间隙及腹围均缩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脐上3cm腹直肌间隙、脐中腹直肌间隙、脐下3cm腹围腹直肌间隙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脐上4m腹围、平脐腹围、脐下4cm腹围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
(1)两组患者腹直肌间隙情况比较
治疗后脐上3cm腹直肌间隙、脐中腹直肌间隙、脐下3cm腹围腹直肌间隙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间隙情况比较
组别 | 例 | 脐上3cm腹直肌间隙 | 脐中腹直肌间隙 | 脐下3cm腹直肌间隙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0 | ||||||
正常 | 0 | 491)2) | 0 | 491)2) | 0 | 491)2) | |
轻度 | 10 | 1 | 10 | 1 | 10 | 1 | |
中度 | 35 | 0 | 35 | 0 | 35 | 0 | |
重度 | 5 | 0 | 5 | 0 | 5 | 0 | |
对照组 | 50 | ||||||
正常 | 0 | 61) | 0 | 61) | 0 | 61) | |
轻度 | 14 | 39 | 14 | 38 | 14 | 38 | |
中度 | 34 | 4 | 34 | 5 | 34 | 5 | |
重度 | 2 | 1 | 2 | 1 | 2 | 1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治疗后比较,2)P<0.05.
(2)两组患者治疗后腹围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脐上4m腹围、平脐腹围、脐下4cm腹围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围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 | 例 | 脐上4cm腹围 | 平脐腹围 | 脐下4cm腹围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50 | 85.86±2.40 | 73.14±2.201)2) | 85.64±2.59 | 73.50±1.941)2) | 84.76±3.15 | 73.36±1.981)2) |
对照组 | 50 | 84.80±4.24 | 81.42±4.861) | 84.36±4.44 | 80.84±5.041) | 84.76±3.15 | 80.16±5.741)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治疗后比较,2)P<0.05.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为95.5%,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例 | 有效 | 无效 | 有效率 |
观察组 | 50 | 49 | 1 | 98.01) |
对照组 | 50 | 41 | 9 | 82.0 |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讨论
本研究采用电刺激联合刮痧、针刺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一是通过电刺激,促进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的腹部肌肉收缩,对松弛的腹壁局部肌群进行强化训练,促进肌肉群逐渐恢复正常功能;二是采用带脉刮痧疗法,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袪邪,刺激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三是选取经络及腧穴进行呼吸补法针刺,达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综上所述,电刺激联合刮痧、针刺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治疗有效率95%,明显缩短病程,复发率低,依从性高。此方法优于电刺激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Kim S, Yi D, Yim J. The effect of core exercise using online
videoconferencing platform and offline -based intervention in
postpartum woman with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J].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2, 19(12): 7031.
[2] Han X, Gu J. The failure of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may be related to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J]. Int J Obstet Anesth, 2022, 49: 103243.
[3] Wei R, Yu F, Ju H, et al. Effect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llowed
by exercises in postnatal 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 via MMP2 gene
expression[J]. Cell Mol Biol (Noisy-Le-Grand), 2022, 67(6): 82-
88.
[4] 周丹红, 朱建菲, 刘水清清, 等. 电刺激联合中医推拿对产后腹
直肌分离的疗效分析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32(8):
733-735.
[5] 徐丹丹, 辜锐鑫, 周晶, 等. 盆底康复训练结合太极推拿治疗产
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J]. 时珍国医国药, 2021, 32(6):
1412-1414.
[6] 谭丽双, 段晓莹, 孙晓宁, 等. 游走罐法联合电刺激在产后腹直
肌分离修复中应用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7] 邓炳俊, 乐连利, 陈文英. 产后女性腹直肌分离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综合临床, 2022, 38(1): 79-82.
[8] 叶秀琴, 潘群艳. 产后腹直肌分离高频超声特征及其与分娩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23, 21(3):
469-472.
[9] 焦子珊, 邱金花, 王娜娜, 等. 489 例产后腹直肌分离产妇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21, 28(20):7-10.
[10] 郭素燕. 低频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在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21):3362-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