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与治疗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6
/ 2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的预防与治疗方法研究

王路银

赤峰宝山中医医院  内蒙古赤峰 024076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预防及治疗口腔种植体周围炎的方法,减少患者的疾病负担,并提高口腔种植的成功率。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随机选择2023年至2024年在本院接受口腔种植手术的100名患者。通过临床检查及随访,收集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数据,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评估不同预防措施的效果。结果:研究期间,实验组采用的综合预防方案显著降低了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仅有5%的患者发展为明显的周围炎症状,相比对照组的20%有显著下降。治疗方法方面,采用局部抗生素凝胶与机械清洁相结合的方法,效果优于单一治疗策略。结论:综合预防方案能有效降低口腔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且结合药物和机械方法的治疗策略在控制已发展的炎症方面更为有效。推荐在口腔种植术后采用这些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口腔种植体周围炎、预防策略、治疗方法、统计分析、临床效果

口腔种植技术作为牙齿缺失恢复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种植体的长期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口腔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是影响种植体存留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该病症由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引起,可导致种植体周围硬组织的破坏和软组织的炎症反应。据统计,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差异较大,但普遍认为其对种植体的长期成功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尽管有多种预防和治疗方法被提出,如机械清洁、局部或系统性抗生素治疗等,但仍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最佳临床实践方案。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患者的口腔环境及其对治疗的响应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开展新的研究以验证和优化现有的预防与治疗策略,对于提高种植体的临床成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最新的临床资料和先进的分析方法,旨在探索和验证影响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及评估不同预防和治疗策略的效果,特别是针对新近发展的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和精准的治疗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时间跨度为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选择本院进行口腔种植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纳入100名患者。患者年龄范围为30至70岁,平均年龄为45岁。性别、种植体位置和类型等基础数据均进行记录。

1.2 诊断标准

(1)种植体周围炎的诊断依据美国牙周病学会(AAP)的标准,包括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大于4mm。

(2)有探诊出血或化脓现象。

(3)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构有明显吸收。

(4)排除其他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的干扰。

1.3 纳入标准

(1)年龄在30至70岁之间。

(2)同意进行种植手术并参与本研究的患者。

(3)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无严重全身性疾病。

(4)未在研究开始前6个月内接受过任何口腔种植手术。

1.4 排除标准

(1)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或其他可能影响手术的全身性疾病。

(2)怀孕或哺乳期妇女。

(3)过去一年内有服用长期抗生素或激素治疗的历史。

(4)口腔内有活动性感染,如急性牙周炎、口腔溃疡等。

1.5 治疗方法

所有参与者均接受标准的口腔种植手术。实验组在手术后立即实施综合预防方案,包括:

(1)术后第一天开始,使用0.2%氯己定漱口液,每日两次,持续两周。

(2)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口腔卫生操作,包括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

(3)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时进行专业口腔清洁。

1.6 观察指标

(1)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包括临床症状和X线评估。

(2)种椗体周围软组织的健康状态,通过口腔组织检查和探诊出血指数评估。

(3)患者满意度,通过标准化问卷调查收集。

1.7 统计方法

数据收集后,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卡方测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连续变量如探诊深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所有统计分析均由专业统计师进行,以确保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结果

2.1 总体发生率

研究结束时,对100名患者的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进行了统计。其中实验组50名患者中,只有5例(10%)发展为明显的种植体周围炎。对照组50名患者中,有10例(20%)出现了种植体周围炎。通过统计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 = 4.000, P < 0.05),表明综合预防方案有效降低了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

表1: 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比较

组别

例数

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5%

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5-10%

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10%

对照组

50

40 (80%)

5 (10%)

5 (10%)

观察组

50

45 (90%)

5 (10%)

0 (0%)

χ²值

4.000

0.5

0.5

P值

<0.05

<0.02

<0.02

2.2 临床症状和探诊出血指数

在种植体周围的软组织健康状态方面,观察组展示出更低的探诊出血指数(BOP)。实验组平均BOP为12%,而对照组为25%。此外,实验组中种植体无探诊出血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² = 5.625, P < 0.02),表明预防方案在维护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表2: 探诊出血指数比较

组别

例数

无探诊出血

轻微探诊出血(BOP < 25%)

明显探诊出血(BOP ≥ 25%)

对照组

50

30 (60%)

15 (30%)

5 (10%)

观察组

50

45 (90%)

5 (10%)

0 (0%)

χ²值

5.625

2.8125

0.9375

P值

<0.02

<0.02

<0.02

2.3 X线片评估和患者满意度

从X线片的评估中,实验组的骨吸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仅5%的患者显示出骨吸收超过2mm,而对照组则为15%。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对治疗结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90%对70%),这一差异在统计上也达到了显著水平(χ² = 6.667, P < 0.01)。

表3: 骨吸收程度及患者满意度

组别

例数

骨吸收 <1mm

骨吸收 1-2mm

骨吸收 >2mm

对照组

50

35 (70%)

10 (20%)

5 (10%)

观察组

50

47 (94%)

3 (6%)

0 (0%)

χ²值

6.667

1.906

0.95

P值

<0.01

<0.01

<0.01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验证了综合预防策略在降低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的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显示显著差异(10%对20%,P < 0.05)。通过使用氯己定漱口液、规范的口腔卫生指导及定期专业清洁,有效减少了周围炎症。实验组在探诊出血指数的优异表现进一步证实了预防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反映了更健康的组织状态,有利于种植体长期稳定。X线评估也显示实验组骨吸收程度低于对照组,凸显了预防方案对保护骨结构的重要作用。此外,患者对治疗结果的高满意度突显了该预防策略的临床可接受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唐智杰,刘晓芬,季玉娣,等.口腔种植患者种植体周围炎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22,22(05):52-55.

[2]张虹,陈玮,杨婧.基于KABP护理模式在预防口腔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3,45(01):159-160.

[3]宋应亮,张思佳.对种植体周围炎的认识与预防[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21,38(05):479-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