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桂剧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本土戏剧,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广西地域文化发展的缩影。保护和传承好桂剧,对促进广西地方传统文化的输出与延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发展文化经济有着重大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桂剧原本的演出内容、形式已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信息传播介质的多样性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使桂剧如今面临着演出方式单一、后继无人、观众断代等艰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桂剧这一广西特色传统文化,让桂剧得以继续发展和延续下去,本文对桂剧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进行一系列分析,发掘出桂剧更多的可能性,为后续对桂剧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桂剧 数字化 传承
一、研究背景
早在1953年甚至更早,就有了对桂剧的文献记载,许多学者与相关部门都发布了对桂剧发展历程的看法及其当前如何“自救”与“他救”的相关研究文献。潘艺艺、杜鹃等人将桂剧与乡村振兴、旅游产业、数字动画等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内容有机结合,在桂剧的传播方式上提出了创新性的想法与概念;向心怡以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戏剧内容和表达形态、构建出国际化和多路径的桂剧传播渠道,为本文对桂剧数字化转型的分析提供了价值性参考。[1]
二、桂剧当前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桂剧当前现状
根据走访南宁桂剧院、桂林艺术剧院等地,了解到桂剧在当地剧院的演出情况、发展形势,发现桂剧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1.后继无人
桂剧人才青黄不接,面临着桂剧戏曲技艺后继无人境地。据了解剧团在职的专业桂剧演员人数稀少,缺少新鲜血液,桂剧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明显断层,且缺乏新生力量,这让桂剧艺人们很难把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导致出现桂剧后继无人的现象。[4]现在桂剧演员大多年过花甲老龄化严重,也没有重新注入新鲜的桂剧人血液,把桂剧的技艺传承下去,当代的年轻人普遍对戏曲的兴趣不高,更别说去好好了解桂剧这种小众的戏曲了。且大多数年轻人不认识不了解桂剧,更别说去深入研究桂剧了。由于当代人不重视、不喜欢、不接受大大增加了桂剧的传承发展的难度。
2.观众缺乏
现在娱乐项目层出不穷,年轻一代的信息接收方式多为互联网平台,对于传统的文化信息接收越来越少,了解戏曲的年轻人可谓是更加稀少,尤其是桂剧这种小众戏曲就更鲜为人知了。一场桂剧出现演员比观众还多的情况也并不稀奇,缺少观众,极少数群众会购票观看桂剧。没有观众,桂剧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收入,桂剧的发展与传承就难以向前推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我们了解到了解桂剧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桂剧这一传统戏剧,这就更谈不上兴趣了。现在桂剧的演出水平大打折扣远不如从前,观众看桂剧的兴致也不高;桂剧的演员平均年龄较大,观众看起来别扭。观众少,演出也少,剧团就难以生存,因此桂剧也就渐渐淡出当代普通群众的视野。
3.专业团体生存艰难
当下桂剧工作难以开展。由于剧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固定收入政府补贴以及商业演出的收入,但是随着如今桂剧的观众减少,收入也自然减少了。而政府补贴也只是足以支付日常的开销,据了解桂剧剧团演出一般定价是1500-2500元一场,由于价位高、观众少,也就很少有人请桂剧团演出,一年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十场商演。
(二)桂剧困境因素分析
从桂剧的内容形式和社会的发展进程等方面来对桂剧的现状进行剖析,不难看出桂剧的“衰落”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影响。
1.内部因素
(1)剧目缺乏创新
桂剧剧目缺乏特色,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时代在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术都在更新换代,不主动创新并做出调整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传统桂剧的剧目中,多是改编其他剧种或是与其他剧种相同的剧本,但缺乏原创剧目,没有特色,没有新意。现代原创剧目不仅少,且没有新意没有特色不能吸引群众的眼球。现在没有专业的人士专门研究桂剧并且创新桂剧,为桂剧创建新的剧本创设条件。而最能体现桂剧技艺的《打棍出箱》难度系数较大,不潜心专研刻苦训练很难完成,因此也越来越少的人能出演。而一些如《沙家浜》《苏三起解》被刻上京剧标志的曲目,桂剧虽尝试改编,但演唱出来总是让观看的人觉得少了点感觉,缺了些桂剧才有的味道,而且也不够吸引多少观众。
(2)演出方式的单一
桂剧大多数为剧场售票,由于宣传力度的缺乏导致常出现空场的状况,演出场次少,缺乏曝光度。单一的演出方式很难让桂剧吸引更多的观众。
2.外部因素
(1)时代变化的冲击
现代化进程要求桂剧与时俱进,确定桂剧在时代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才能拿到进入社会视野的“入场券”。任何事物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自我革新,新生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事物”,任何违反时代发展规律的“逆流”或跟不上时代潮流的“海浪”都终将被主流所覆盖和淘汰。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不论是在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发展速度都可以用“火箭式发展”来形容,也正是因为我国的快速发展,给这些历史文化悠久、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纵观那些得以在具有挑战的社会中“幸存”下来的优秀文化,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断摒弃、革新落后的要素,留存原有的不可替代的、极具自身魅力的部分,将新旧两部分要素相结合,实现时代化的升级与蜕变。要将革新和留存做到恰到好处,就要求桂剧确定好自身在时代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找好定位,才能更加明确桂剧的发展方向和维度。
人们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桂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过去农村里的“皮影戏”到现在的剧院演出、从戏曲下乡当如今的“云戏剧”,都揭示着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日益增长;然而变化的不只有需求,还有人们接受文化的介质,“网上戏剧院”“云戏剧”“掌上戏曲”等网络戏曲的兴起,给传统桂剧的线下“小酒馆儿式”演出带来了挑战,原有的演出、收入方式都在与科技兴起的“竞争”中以弱势的一方而告终。人们每日的精力与其接收信息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精力和信息中挤出一席之地,是桂剧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桂剧必须在其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更高要求,才能博得大众的青睐。
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生产要素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新质生产力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其生产力强调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的应用,这对与像桂剧这样的传统文化无疑又是一项新兴事物,桂剧的传统生产要素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源,可最终转化出的报酬率却不高,逐渐成为一项“亏本买卖”,再者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打击了桂剧的发展,面对时代科技的“洗牌”而显得应接不暇。
(2)传播方式的冲击
传播方式的改变让桂剧原有的演出方式难以“得宠”。从以前等待剧团来演出到现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随时随地观看戏剧,时代进程中的一大产物就是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和途径,让桂剧原本的剧团演出模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桂剧还是按照原本“刻舟求剑”式的发展模式,固步自封,只等着“有缘人”来发掘它的美,那无疑是“自杀式”发展。只有桂剧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挽救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地位。
科学技术革命给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于桂剧来说,就好比老一辈人在新兴产物面前显得手足无措,桂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元老”之一,其虽拥有悠久的历史经历,却也容易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找寻不清方向。科技发展的浪潮势必给桂剧的发展带来一轮又一轮的风险与挑战,但换个角度来看,任何的风险与挑战也有可能成为桂剧发展的机遇和跳板。
三、桂剧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
(一)数字化传播的优势
数字文化产业不仅仅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领导人曾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数字化技术融合传统文化传播,可以给人们带来新颖的审美体验,多元化的展示方式,进一步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
数字化技术可以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互相融合,让遥远的文化鲜活的展示于人们眼前,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数字化的传播方式,可以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感、新鲜感和生命力,让传统文化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也让数字文化的创新方式成为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融合了数字化技术的“云游长城”、“VR莫高窟”,以及各个博物馆的数字馆,让文化不在冷冰冰的躺着,而是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传播的精准化。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着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每天会面临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同时新媒体也是一个文化共享的大平台,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精准的用户画像,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具有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实现精准的分众传播,提高传播效率与效能。
(二)桂剧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字化能够促进桂剧的重构
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创新。新媒体时代具有信息爆炸,更新快速的特点。面对新媒体背景下的冲击,桂剧的发展也要学会与时俱进、适当调整,努力实现题材与内容的重构。以《穆桂英》、《打金枝》、《合凤裙》为例,我们对剧目做出改编也要保留原本的桂剧故事结构、故事情节,并且积极融入当下的生活文化。此外,还可以适当调整桂剧的舞台表达方式、 舞台布景艺术、表演者造型服装、表演者动作姿态这些方面都可以与时俱进不断改变。
桂剧单一的舞台演出模式也可以适当变化,采取多元化的剧目表现形式,注重线上线下的传播方式,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体验。例如进行短剧的传播,现如今信息传播最高效与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便是互联网传播,桂剧的传播可以适当的与互联网平台相联合。当下人们接受的要素多为碎片化信息,短剧的方式就非常适合人们在短暂的空闲时间去观赏了解,加之桂剧大多剧目片场幅度较短,十分适用于短剧模式。一集一集的短剧讲述一个个独立的故事。
2.数字化更能满足人们追求艺术时的感受
互动交流的沉浸式体验。从“闺阁少女”到“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桂剧要迈出的重要一步。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高效便捷,桂剧的传播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将戏曲实现平民化、大众化,积极建立新媒体运营账号,与大众传播沟通与交流。
3.数字化桂剧使得原有的文化产业链更为丰富
产业融合推动桂剧发展。将桂剧与短视频、影视、动漫等数字化产业相互融合,能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联互通,将经济收益转化为传统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的内驱力,形成文化创作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5]
四、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文化领域的不断应用,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与创新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行性、新方向。通过对桂剧的现状分析,我们认为桂剧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可行性,数字化的加入能帮助桂剧更好地走出困境,只要合理运用数字化技术,并且认识到它的双面性,保持初心正确引导与运用,坚持“术”的运用,坚定“道”的发展,学会以人文驱技术,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就能让桂剧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登上文化的大舞台,释放出桂剧独有的魅力,展现广西的风采!
参考文献
[1]《用数字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赋新能-新华网》来源:http://www.news.cn/comments/20230710/c72e726fb8df4ffe804bc974da96dd54/c.html
[2]《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源:
https://data.beijing.gov.cn/publish/bjdata/xydt/ljhd/be9bfea27a7b470f90ef406854891743.htm
[3]《新媒体视野下广西桂剧的现代化重构-《大众文艺》2019年10期-中国...》
来源:http://mall.cnki.net/magazine/Article/DZLU201910171.htm
[4]《桂林市桂剧现状调查研究 - 百度文库》来源:https://wenku.baidu.com/view/0b7dd04426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7f.html
[5]《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源:
https://data.beijing.gov.cn/publish/bjdata/xydt/ljhd/be9bfea27a7b470f90ef406854891743.ht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