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实验小学校 628000
摘要:小学数学解题错误成因复杂,包括典型错误类型、认知思维障碍等,本文以"倍数的认识"和"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课文为例,分析小学生解题错误的表现、原因,并提出预防与纠正策略。典型错误有计算失误、概念混淆、审题不清、逻辑混乱等。"倍数的认识"体现出倍数概念掌握不扎实、理解片面等认知障碍。"长方形和正方形"表明学生在图形认知、空间想象等思维能力欠缺。教师应加强概念教学,提供丰富情境,培养数学思维,引导反思订正,全面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从而有效防范与纠正错误。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错误;认知障碍
一、小学生数学解题中的典型错误与误区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体系的起点,奠定了学生未来学习数学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在数学解题方面呈现出错误多发的态势,这些错误不仅影响了学生当下的数学学习效果,更可能对其数学学习信心和兴趣造成负面影响。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类型繁多,既有计算层面的失误,也有概念理解方面的偏差,还有解题思路、逻辑推理等能力欠缺引发的错误。计算类错误在小学生解题错误中占据很大比重,学生在进行四则运算时经常出现笔误、算错、抄错数字等现象,尤其容易在退位、进位环节马虎大意。对于涉及小数、分数的题目,一些学生对小数点的位置把握不当,对分数的约分、通分理解不到位,导致结果错误。此外,单位换算失当也是屡见不鲜的错误类型,学生对于单位间的进率掌握不熟,出现随意转化的情况。
概念理解错误也是小学生解题中的一大难题,数学蕴含着大量的抽象概念,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概念时常常捉襟见肘。比如,在学习"倍数"时,部分学生只停留在"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表面理解上,而没领会到"乘法"才是倍数概念的核心。又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学生易将特殊(正方形)等同于一般(长方形),认为"正方形不是长方形"。种种概念错误折射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待提升。审题不清、解题思路混乱也制约着小学生解题水平,不少学生在解题前不仔细阅读题干、把握题意,导致信息提取残缺,甚至题型判断失误,部分学生虽然对题干有所理解,却不能根据题意合理设置解题步骤,在表述上前后矛盾,逻辑混乱。学生普遍缺乏养成审清题意、梳理思路的习惯,反映解题策略缺失的问题。
二、解题错误背后的认知与思维障碍
"倍数的认识"是小学三年级数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倍数概念,并能运用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不少学生对倍数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进而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偏差,部分学生将倍数简单理解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只注重结果呈现,忽视了过程的重要性。当面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时,这部分学生往往采取加法的思路,而没有意识到除法才是破题的关键。比如,当问及"16是8的几倍"时,部分学生脱口而出"16是8的2倍,因为8+8=16",却没有从16÷8=2的角度思考。可见,学生对倍数的本质属性即"乘法"认识模糊,学生容易受"倍数"这一名称的表面意义影响,简单地对某个数的倍数进行机械罗列,却忽视倍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习惯于把"8的倍数"理解为"8,16,24,32……",却疏于探究倍数生成的根源和规律。
倍数间存在整除关系这一数学本质未被学生充分认识,不利于倍数概念的深化,此外,学生在将倍数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时,往往难以跳出固有思维定式。面对"小丽现在的年龄是小红的2倍,小丽比小红大10岁,小红今年几岁"这类题型,部分学生习惯性地以10÷2=5来直接计算,缺乏代入情境的意识,忽视了根据倍数关系列方程求解才是问题的突破口,倍数概念对小学生而言具有较高的抽象程度,学生对倍数的认知呈现碎片化、表面化的特点。形式主义倾向、思维定势等成为制约学生深刻理解倍数的障碍。教师需要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悟倍数的意义,加深对倍数本质的理解。
三、有效预防与纠正解题错误的策略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分产生混淆,部分学生甚至得出"正方形不是长方形"的错误结论。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厘清概念,突破认知障碍,学生之所以认为"正方形不是长方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两个图形字面名称的影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罗列、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二者在边数、角数上的一致性,再点明这些共同特征恰恰构成了长方形的概念内涵,从而明确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在本质层面把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形成系统的概念认知。
学具是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的重要载体。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准备木棒、彩纸、剪刀等学具,组织学生通过操作探究长方形的特征。学生可以用木棒拼出长方形框架,感知长方形的边长关系;之后再将长方形框架调整为边长相等的状态,发现此时长方形变成了正方形,加深对正方形与长方形的辩证认识。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操作经验结合起来,直观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突破概念障碍,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知往往局限于静态的视觉表象,难以对图形进行动态观察和想象。为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展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多样化样例(如斜放、旋转、组合后的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想象图形的变换过程。学生通过对图形的动态分析,可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内在联系,领悟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这一知识点,教师应重视解题反思,引导学生主动修正错误认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免会产生错误,关键是要及时发现错误,分析错因,形成正确认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反思解题过程,查找可能存在的错误。
结论: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现象普遍而多样,成因错综复杂,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思维能力、解题策略等因素密切相关。面对学生在"倍数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课文学习中呈现出的错误表现,教师应透过现象找本质,深入分析认知障碍、思维缺陷的症结所在,并采取契合学情的教学策略,创设丰富情境,引导概念建构,培养思维能力,鼓励自我反思,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唯有从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入手,扎实推进教学,才能有效预防与克服小学生数学解题错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嘉琪.小学低年段数学解题错误的原因及对策分析[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协同学校;,2020:3.
[2]姚春梅.小学数学解题错误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J].人生十六七,2017,(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