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27
/ 2

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韩刚锋

富平县防汛抗旱保障中心 陕西富平711700

摘要防汛抗旱工作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程,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优化管理体制、提升技术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和增强公众参与,力求全面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实效化,确保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持续改进。

关键词:新时期;防汛;抗旱

引言:新时期对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提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还需要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多部门协同作战,确保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防汛抗旱挑战,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这些措施,才能真正构建起系统全面的防汛抗旱体系。

一、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

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多部门协调不力是一个显著的问题,不同机构之间在责任划分、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互通上存在重大阻碍,导致在紧急情况下无法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这不仅降低了应急响应的效率,也增加了防灾减灾的复杂性。责任划分不明确也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各相关部门往往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各项防汛抗旱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此外,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防汛抗旱责任与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不均衡,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制定的政策时可能因地方实际情况与中央政策不完全契合而难以落实。

(二)技术和装备问题

当前防汛抗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许多地区依然依赖于传统的防汛抗旱技术和手段,缺乏对先进信息技术和现代设备的有效应用,这种技术滞后不仅影响了防汛抗旱的预警和监测能力,也限制了灾害应对的及时性和精准性。同时,不少防汛抗旱设备长期未得到更新和维护,设备老化严重导致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装备配备不足也是一大难题,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和偏远地区,防汛抗旱的基本装备配置远远不够,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此外,技术人才的短缺和培训不足,使得现有的技术和装备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进一步削弱了整体防汛抗旱能力。

(三)资金和资源问题

资金和资源问题是制约防汛抗旱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许多防汛抗旱项目无法顺利开展,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防汛抗旱的资金缺口更加明显,这种资金不足不仅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也限制了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引进和应用。资源配置不合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资金和资源往往集中在一些重点区域和项目上,而一些基层和边远地区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导致这些地区在灾害面前显得尤为脆弱。此外,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和单位存在资金使用不透明、管理不善的情况,导致大量资金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四)公众参与和意识问题

现今的公众防灾意识普遍薄弱,许多人缺乏基本的防汛抗旱知识和应急技能,对防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灾害来临时,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自救和互救措施,这种意识的缺乏增加了防汛抗旱工作的难度。社会参与度不高也会导致许多村、组、社区和个体对于防汛抗旱工作持旁观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实施防汛抗旱措施时,难以得到广泛的支持和配合。宣传教育力度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现有的防汛抗旱宣传教育工作形式单一,覆盖面有限,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科技手段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未能形成全民防灾的良好氛围。

防汛抗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优化管理体制

优化防汛抗旱工作的管理体制是提高防灾减灾效能的关键,建立更加高效的协调机制是其核心对策之一,这要求形成一个跨部门的联合指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与决策同步,这种机制可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各相关部门能迅速响应,统一行动。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制定明确的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也可以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从而提升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为实现这些管理优化,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支撑。以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例,该技术能够对防汛抗旱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分析,支持灾害监测与预警,通过实时地图和数据分析,提供决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例如,GIS可以帮助确定洪水可能影响的区域,预测不同防汛方案的效果,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准确。通过整合GIS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防汛抗旱的响应速度和精准度,也可以极大地提升公众参与的信息透明度和灾害应对的社会动员力。

(二)提升技术水平

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技术水平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尤其是在防灾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等关键领域引入先进技术。并建立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新技术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标准化应用,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整体技术水平。此外,加强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也可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以确保新技术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和维护。例如,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能够实时获取大范围的地理和气象数据,提供精确的洪水和干旱监测信息。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河流和水库的水位变化、土壤湿度和植被覆盖情况,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洪涝和旱情,及时发布预警。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大幅提升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还可以在灾害发生时提供详细的现场数据,支持应急决策和资源调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增加财政预算,将防汛抗旱作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和技术研发。其次,需要建立专项资金和长效机制,确保资金的稳定和持续投入,以应对可能的长期和突发性灾害。同时,优化资金使用结构,确保资源分配科学合理,优先满足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需求,避免资金浪费和使用不当。最后,应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够真正用于防汛抗旱工作,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避免贪污腐败和资金流失,从而保障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增强公众参与

增强公众参与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广泛传播防汛抗旱知识,提高公众防灾意识,使每个公民都能掌握基本的防灾技能。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需要鼓励社区和志愿者组织参与防汛抗旱工作,形成全民动员的局面,这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防灾演练和培训活动,让公众熟悉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增强公众与防灾部门的互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动态,确保公众能够迅速获取准确信息,从而做出有效应对。例如,通过开发防灾手机应用程序和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互动,防灾APP可以提供实时天气预报、洪水预警、避险指南和紧急联系方式,公众不仅可以通过APP获取最新的防汛抗旱信息,还可以上报灾情、参与救援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社交媒体平台则可以用于发布官方预警、传播防灾知识、组织社区活动等,增强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防汛抗旱工作的提升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改进,管理体制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资金投入的增加以及公众参与度的增强,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加强政策法规的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应用、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以及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可以有效提升防汛抗旱的整体效能。

参考文献:

[1]纪平.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J].中国水利,2022(08):1.

[2]涂禹.新时期铁岭市防汛工作刍议[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21,50(06):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