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骨痹抑刺汤治疗足跟骨痹证疗效报告

/ 2

自拟骨痹抑刺汤治疗足跟骨痹证疗效报告

樊耀辉1   樊宗莹2

1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中医医院   内蒙古赤峰   025550

2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0

足跟骨痹证,本文主要指足跟骨质增生,是指跟骨部位出现骨刺生长,从而引起足跟部位用明显的疼痛和压痛,尤其是长时间休息和晨起下地活动时,疼痛的症状更为明显,严重了以后会影响足跟部位正常的受力活动。因为在足跟部受力活动时,骨刺就会刺激周围的组织,引发足跟部位疼痛。甚时导致足跟部位肿胀。足跟骨痹证属于中医痹证范围。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部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随着我国老年化社会的发展,加之我地区处于寒冷期较长地带,该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且发病年龄偏大,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痛苦,甚至丧失劳动能力。本文选取2015年至2020年临床工作中,用自拟骨痹抑刺汤Ⅰ、Ⅱ号方内服、外洗,治疗足跟骨痹症151例的患者。兹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151例患者皆系阿鲁科尔沁旗中医医院门诊病人,均经排DR片确诊。年龄均在50岁以上。其中男性96例,女性55例。病史在1年以内者107例,1年以上者44例。所有病例除用本方法外,均未配合针灸、按摩、西药等疗法。

二、治疗方法:

1、药物组成:Ⅰ号方(基础方):羌活20克,独活20克,秦艽15克,威灵仙20克,透骨草20克,鸡血藤5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牛膝15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当归20克,薏苡仁15克、桂枝15克,巴戟天20克、淫羊藿15克、骨碎补20克、杜仲20克,穿山龙10克。Ⅱ号方(基础方):川乌、草乌、天南星各20克,羌活、独活、乳香、没药、牛膝、川芎、红花、威灵仙、薏苡仁各15克,鸡血藤50克。

2、用法:Ⅰ号方: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寒湿盛者加苍术、黑附块;疼痛剧者加葛根、元胡;夹热者加公英、知母;夹痰者加白芷;身体虚极者加寄生、枸杞子。Ⅱ号方:水煎取汁,趁热浸泡,擦洗或湿敷患处,每日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剩余药汁冷藏保鲜保存,次日加热后可继续用。

三、结果:

1、疗效标准:显效:疼痛胀麻感消失,功能恢复,活动自如;有效:痛胀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无效:痛胀减轻,稍活动后又复发。

2、结果:本组病例用药7天至1个月,151例中,3天见效12例,2周见效99例,1个月内见效40例,治疗后显效127例,占84.10 %,有效24例占15.89%,总有效率100%,随访1年均未复发,更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四、典型病例:

病例一(门诊号0000422818):陈某某、女、83岁、农民、从事家务。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张家段村人。主因右足酸胀疼痛1个月加重伴不能行走3天,于2022年4月21日来诊。患者自诉,无明显原因于1个月前右足部疼痛,自服乙酰水杨酸片,1天1-3片,分次口服,疼痛略减。其后间断口服前药,疼痛时轻时重,3天前行走时间偏长而疼痛加重,随来诊。刻诊,右足关节屈伸不利,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活动或行走时足跟刺痛更甚,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疼痛稍减,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弦紧。既往有震颤证和高血压病史5年余。检查右侧足正侧位DR片,提示右侧踇趾外翻约32度,第一跖趾关节边缘毛糙,第一跖骨远端内侧缘可见骨赘形成,所见跟骨结节骨刺形成,骨质疏松。辨证为痹症之风寒湿伴痰瘀痹阻证。该患年过八旬,肾虚精亏,久病伤肾,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留滞经络。气血痹阻不通,关节屈伸不利。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故肌肉刺痛,固定不移。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得热气血较为流畅,故其痛减。舌质紫暗、苔白腻为寒湿痰瘀之象。脉弦紧属痛属寒之征。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补肾强筋之法,用Ⅱ号方外洗,日2次,以Ⅰ号方加桑寄生,续断各20克水煎服,1剂后痛减,5剂后能自理,继服7剂足跟酸胀麻痛消失。停用Ⅱ号方,并以上方加Ⅰ为蜜丸,每丸10克,日3次口服,用1个月后停药,无任何不适,随访1年未复发。                    

病例二(门诊号000016749):宋某、女性、64岁、家住阿鲁科尔沁旗兴隆堡村、在家从事养殖工作。主因左足跟部疼痛5天加重1天,于2020年11月20日来诊,5天前因过度劳动和着凉,即感左足疼痛,未用药,仍坚持劳动,于1天前加重,疼痛甚时不能行走,遂来我院就诊。刻诊,足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酸楚游走不定。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既往有双侧增生性膝关节炎病史8年余。辅助检查:左侧足正侧位DR片,提示,左侧跟骨结节骨刺形成,第一跖趾关节边缘毛糙。辨证为痹证之风寒湿痹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痹阻气血,则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该患风邪偏盛,风善行而数变,故关节游走疼痛。苔白、脉浮为邪气外侵之象。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治疗方法,先予外用药,处方:川乌20、克草乌20、克天南星20克、红花15克、鸡血藤20克、克威灵仙15克、鹿衔草15克、透骨草15克、细辛20克、甘草20克。水煎外洗,日1剂,每日2次,3天疼痛明显减轻,继续外用4天,足跟疼痛消失,行走无不适。停用外洗方。后用Ⅰ号方加熟地20克、桑寄生20克制料药,每次5克,日3次,饭后冲服。调治1个月停药。随访1年足跟痛未再复发。                                      

五、体会:足跟骨痹症属中医的痹证范畴。痹证《内经》称为痹,提出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素问·痹论》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并根据病邪的偏盛进行分类,曰:“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也”。《痹论》还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和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今之足跟骨痹证,即在此五体痹之范畴。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单列“历节病”,认为“历节病,不可屈伸”,“其痛如掣”,“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是其主症。病位在肝肾,病因是由于“汗出入水中,风寒湿合而为邪,伤及血脉,水湿浸淫骨关节所致。”此之“历节病”包含足跟骨痹证的部分内容,可参考理解该病的症状,病位,病因病机。对于痹证的治疗,《金匮要略》也有论述,所载的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至今仍为临床常用。结合中医古籍论述,可知肾主骨、生髓,以使肾坚齿固,脑充发荣,精力充沛。若肾督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邪不去,气滞血瘀,痰浊聚集,迁延不愈,故发此病。治法以益气养血、补肾强筋,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为主,方选羌活、独活、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薏苡仁、地龙散寒除湿,蠲痹止痛,乳香、没药、川芎、红花、当归、牛膝活血化瘀;巴戟天、淫羊藿、骨碎补、杜仲等补肾壮督强筋。Ⅱ号方中的川乌、草乌药性猛烈,大量口服易产生中毒,且难以在局部形成有效的血药浓度,而外用则直达病位,邪去痛止。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诸药合用能改善整体机能,提高免疫力,消除病理产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抗炎消肿,故疗效满意。由于该病治疗方法操作简便,价廉效显,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