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学生
山东协和学院 辅导员
摘要:本文以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探究大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现状、差异,剖析原因并突出相关的策略,为大班幼儿在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方面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大班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策略
一、大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现状
1.大班幼儿分享行为多发生于区域自主活动
通过观察大班幼儿在幼儿园的分享行为,大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分享行为 大部分发生在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而教育活动只占了十分之一左右。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幼儿教师对活动的控制和指导程度较低,并且区域活动属于低结构化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自由探索性高;同时,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多,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开展活动,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的食品,玩具和情感等。所以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大部分发生在区域自主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很少出现幼儿的分享行为。
2.大班幼儿分享内容以食物和情感为主
通过对大班幼儿分享内容的观察,幼儿最愿意分享的是情感和食物,不愿意分享的是玩具。并且在分享内容上呈现出了性别差异,大班幼儿女孩的分享分内容多样,有食物、情感和玩具等等,不一而足;而男孩的分享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调,基本上都是食物。大班幼儿的分享内容多为食物和情感,较少地与他人分享玩具,原因在于分享食物和情感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大班幼儿在分享食物时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分享活动中,因为幼儿教师提供了足够分享的食物;在分享玩具时,幼儿教师投放的数量和种类较少,喜欢同一个玩具的幼儿人数较多,不能满足幼儿需要,所以幼儿都不愿意分享手中的玩具。
3.大班幼儿分享行为多发生于关系亲密的同伴间
大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多发生于关系亲密的同伴之间,并且是情感的分享为主。比如,明明和龙龙是幼儿园的好朋友,星期一早上入园,他们一见面,明明就对龙龙说 “周末我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动物园,我看到了一只老虎,特别吓人,但是我不害怕,你害怕吗?”这样的情景在观察的分享行为中经常发生,但是分享对象对于分享主体在分享内容时,大多呈现无明显的反馈。大班幼儿比较注重友谊,与关系亲密的同伴之间接触比较多,有很多情感的交流,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更乐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东西。
二、培养大班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对策
1.充分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认真培养巩固分享精神
幼儿在三岁以后,开始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思维,五岁以后好奇心和探索欲,会达到幼儿成长的第一个峰值,幼儿五岁以后正值进入幼儿园大班学习的关键时刻,这个时候是幼儿人格和习惯快速形成的关键阶段,大班幼儿的家长和老师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阶段,对幼儿进行科学介入和合理引导,才能保证幼儿的思想意识发育处于正常状态。尤其是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把培养幼儿的分享精神作为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幼儿开始出现分享意识萌芽的时候,作为家长、老师,应当积极鼓励幼儿的分享想法,并且通过鼓励措施和奖励措施,引导幼儿将分享意识付诸实施为分享行为,通过一系列的强化引导,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尝试分享行为的动机和愿望,让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地行为中,自觉地形成和巩固分享意识。
2.积极提供分享机会,帮助幼儿建立分享规则
幼儿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必须善于创造分享机会,让幼儿及时把握住分享的机会,完成分享行为。比如,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可以刻意创造机会,教育和引导幼儿主动与其他孩子进行分享,可以交换彼此的物品,如卡片、玩具、装饰品等,教育幼儿明白自己有一个玩具,别的小朋友有一个玩具,如果彼此交换以后,大家都有两个玩具可以玩了,这样引导可以让幼儿在物品交换分享过程中体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快乐感觉,从而建立对分享行为的渴望心理。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尝试让幼儿学会交换分享彼此的食物,虽然食物分享给他人以后会消失,但是彼此都可以品尝到两种甚至两种以上不同味道的食物,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同时,让孩子多去帮助他人,可以起到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让幼儿能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事物和想问题,更加容易考虑他人的感受,更容易理解他人的需求和照顾他人的情形,对于幼儿情商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积极发挥榜样的力量
很多孩子没有分享意识,根子出在家长身上。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自己的行为习惯缺少分享精神和分享意识,必然会导致孩子上行下效,必然很难培养起分享意识。因此,父母必须做到以身作则,善于与他人分享,乐于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献爱心,父母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富有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喜欢积极地主动地与他人分享的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三四岁的孩子最善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观察大人和模仿大人。父母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要充分表现和展示分享精神,富有同情心,主动关心长辈、师长、朋友、邻居,积极参加扶危助困等义工志愿服务,积极奉献社会,为孩子做好表率。要为幼儿树立分享精神的正面榜样,除了父母之外,还可以是老师、热心邻居、富有爱心和分享精神的小朋友,或者是其他小伙伴,让幼儿出在一个人人爱分享,人人乐于助人为乐的社会环境之中,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学到分享的意识。
三、结论
分享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知道,教育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培养亦是如此,需要家长和学校在长期的引导下配合科学的教育方式,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中去。幼儿教师在兼顾好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前提下,根据性别、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程度、分享物等方面的差异,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到分享行动中来,从而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莉,戴琼瑶.通过移情训练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55-59.
[2]嵇珺,刘晶波.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52-57.
[3]王伟红.大班幼儿分享行为观察研究[J].时代教育,2014,(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