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81
存在主义作为二十世纪哲学的重要流派,提出了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独特问题,并对神学、心理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基于现象学方法,强调人的价值超越物质特性,关注个体存在的此在价值。存在主义承认物理、生物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有效性,但认为这些科学范畴无法完全解释人类存在,主张道德思维和科学思维都不足以全面理解人类状况的复杂性。存在主义认为哲学不应仅以客观科学的方式实践,而是应涵盖恐惧、无聊、疏远、荒谬、自由、承诺、虚无等普遍人类经验的主题,这些主题在新的分类框架和规范下找到了其哲学意义,成为存在主义探讨人类存在的核心内容。
2.1 存在主义的涵义
存在与存在者构成了哲学探讨的核心区分,其中存在作为一种普遍性概念,无法被定义,而所有可定义的事物均属于存在者的范畴。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无限普遍性,认为其不可证明,而人们常因将存在者误作存在的代表而忽略了存在本身。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具有未定型和"活"的特性,使得存在得以通过人显现,且个人对存在的认知决定了其存在方式。存在超越了所有具体存在者,包含所有存在的可能性和本质,这种区分对于深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2.2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这一时期标志着现代性文明的转折点。战争不仅是国家间扩张和地盘争夺的结果,也预示着现代性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和随之而来的繁荣。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人类进入了非宗教的历史阶段,人们虽然享有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和文明成果,却感到了精神上的无根和迷失。在这个背景下,个体失去了宗教所提供的归属感和意义框架,感到自己成为了社会中的“外人”,体验到了自我异化的痛苦。这种深刻的精神危机促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和解决这种异化感,存在主义因此应运而生,提供了一种关注个体存在、自由和选择的哲学视角,帮助人们在现代世界中找到自我认同和生活的意义。
2.3 作为哲学问题出现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探究存在的意义,认为哲学传统未能充分理解质疑自身存在的个体,忽略了人的基本特征——在世上存在。他提出“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强调个体在探询存在中的中心角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发展,使人成为具有主观与客观、是与应该等对立面的“否定性的统一体”,这要求心理学研究采取整合视野。人的生存状态受社会法律和道德影响,常处于“烦”和焦虑之中,特别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担忧。面对死亡这一终极限制,人们追问生存的目的,通过自我理解和塑造,追求可能性,赋予生活以意义,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4主要思想流派
2.4.1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作为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受到尼采的深刻影响,认为真正的思考是听见尼采哲学的前提。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首次系统阐述了存在主义,将人的存在描述为面对虚无、孤独和痛苦的过程,而这些情感恰恰揭示了人的真实存在。他强调个体拥有自我选择和控制的自由,忧虑和恐惧是通往存在之路,与光明和快乐相联系。海德格尔深入分析了死亡,视其为人存在的内在可能性和极端性,是有限性的体现,而人的有限性不在于其边界,而在于存在的核心,即存在本身充满非存在。他批判了西方哲学对存在本身的忽视,利用胡塞尔的现象学强调让事物自我显现的重要性,反驳了尼采关于知识是权力意志表现的观点,主张通过自然的方式揭示事物的本质。海德格尔进一步提出,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其作为世界中的存在,而非单纯的“我思,故我在”,认为人是存在的场或领域,完全处于存在之中,这表明了他对传统哲学的突破,强调了存在的中心地位和人的内在联系。
2.4.2 萨特
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思想界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形成了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两大派别,前者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后者则以萨特、加缪和德·博瓦尔为代表。在战后法国知识分子中的消极颓废和悲观失望情绪中,萨特的哲学,强调个人生活、自由和存在,受到了极大欢迎,并成为50-60年代全欧流行的哲学思潮。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区分了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认为人的存在是自我超越的,存在先于本质,但他的理论似乎忽略了存在本身。萨特的无神论存在主义在抛弃宗教神秘主义的同时,继承并发展了胡塞尔的非理性主义,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和自由选择三个基本原则,强调人是自由的,能够做出自由选择,这成为存在主义的核心。萨特的哲学不仅塑造了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也对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长期将存在与存在物混为一谈,而实际上存在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物则是静态实体。亚里士多德将存在物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导致西方哲学过于关注实体论,忽视了存在本身。存在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回归存在本身,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即胡塞尔所提倡的对主观现象体验的亲知、直观、还原和构造,来理解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现象学,它超越了形而上学对存在物抽象本质的推理和辩论,关注存在的过程和意义。
尼采和克尔凯郭尔通过强调主观生活体验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成为其先驱。海德格尔作为存在主义的开创者,进一步深化了对存在本身的探讨。萨特则作为伟大的继承者,继续发展和弘扬存在主义哲学,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
3.2 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
存在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人本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与人本心理学方法论紧密相连。存在主义者虽未形成统一思想联盟,但在强调个人非理性存在、反对科学主义、以及追求建立新人道主义理论体系方面有着共同倾向。他们将个人的主观体验作为研究的核心,强调人的存在与其他存在的不同,并以海德格尔、萨特、布伯等人为代表,对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受到不同人本心理学家的认可。奥尔波特认为美国心理学需要存在主义的"输血",以弥补对主观体验的忽视。彪勒和马斯洛则进一步指出,存在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批判僵化方法论、关注人的存在体验方面有共同之处。马斯洛特别强调存在主义对"第三势力心理学"即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支持作用,认为它有助于打破科学主义的局限,丰富心理学的哲学基础。
然而,存在主义并非人本心理学方法论的唯一思想根源。人本心理学家如马斯洛在接触存在主义之前,已形成自己的心理学方法论。尽管存在主义与人本心理学在某些方面有一致之处,但人本心理学家对存在主义的观点并非全盘接受。他们主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既要看到人的独特性,也要承认人的生物学本质。同时,人本心理学家试图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存在主义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罗洛·梅等人为代表的"自我选择论"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更直接地以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
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是存在主义哲学与现象学、解释学方法论的融合,它既继承了精神分析学派对潜意识意义的探索,又摒弃了生物决定论和社会文化决定论,强调以存在主义视角理解人的存在和发展。该方法论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独特性,需通过哲学反思而非科学方法来探究。它将对人的存在体验的本体论分析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和出发点,并将心理治疗的目标定位于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存在,发现个人存在的意义或价值,实现从"非本真"到"本真"的存在状态转变。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以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或价值为研究主题,采用现象学、解释学等适应人的特性的研究方法,以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为目标,这一方法论在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美国存在主义人本心理学中得到体现。
4.1 形成和发展
存在主义哲学,20世纪初由基尔凯廓尔、萨特和海德格尔等人创立,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专注于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将孤寂、烦恼视为基本生存状态,通过理解或自我筹划、选择来实现存在。存在主义旨在帮助人们摆脱异化,实现本真发展,应对价值沦丧,其对意义和价值的关注成为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学的重要灵感来源。
在欧洲,宾斯旺格和弗兰克尔等人将存在主义哲学应用于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形成了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和存在精神分析学派。他们认为个人生命意义的迷失是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用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原理治疗,帮助患者重建自我。
罗洛•梅将存在主义心理学引入美国,发展为自我选择论心理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的自我实现论心理学虽不完全接受存在主义的"存在先于本质"观点,但与存在主义心理学在疾病本质、治疗目标、原理和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共同强调个体潜能和价值实现,丰富了心理学理论和实践。
4.2 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
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是将存在主义哲学与精神分析心理学方法论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在于价值论的研究取向。该方法论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关注人作为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义,而非单纯追问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其根本任务是帮助个体发现生命存在的意义,摆脱异化状态,实现自由、个性与尊严。
在研究方式上,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采用存在论的研究方法,强调"存在"与存在者的根本区别,主张超越传统认识论和科学方法,采用与存在特性相适应的研究方式。现象学直观、解释学的整体理解、精神分析等方法被用来揭示人的存在或个体生命意义。
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还强调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人应摆脱外在原则和规范的制约,按照内在呼声行事,以实现本真的存在。此外,它提倡自我选择论的发展观,认为人的发展是不断超越现存状态、展示生命可能性的过程。在心理治疗方面,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主张意义治疗论,将心理治疗的目标定位于帮助个体领悟存在的意义,摆脱"价值病",通过分析个人存在的意义,鼓励患者按照本真存在的内在呼声去筹划、选择、担当,以实现个体的本真存在。
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与现象学、解释学心理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广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形成了对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有力挑战。它将个人存在的意义置于研究的中心,引入"意义病"或"价值病"的概念,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反对客观主义、还原主义和逻辑主义,提倡现象学直观和对质的意义的全面理解,这些方法与人的生命意义揭示相适应,有助于克服主流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局限。
然而,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在否定人的先定、普适、不变本质的同时,也排斥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追求,从根本上质疑了还原主义、客观主义、逻辑主义等自然科学研究方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价值。这种立场受到了主流心理学,尤其是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批评和贬低。以马斯洛为代表的自我选择论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在思想方式上仍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心理学方法论在推动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对自然科学研究方式的排斥和形而上学倾向也引发了争议和批评。
作者简介:刘慧芝,女、1985.11、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学生、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