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2
/ 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黄曌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三弓村委会  海南保亭  572316

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范围广。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增加了发病概率,呈现暴发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本文主要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防治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细菌性条斑病   发病规律  防治措施

细菌性条斑病是水稻种植中的常见病害,其发病速度快、为害范围广,会造成水稻减产,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为此,种植户要高度重视防治该病害,坚持统防统治原则,发病后积极喷洒药剂,防止该病害传播和扩散。要预防该病害,就要选好种子、科学种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减少该病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发展。

1 症状

细菌性条斑病全年都可以发生,贯穿了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其致病菌主要是利用水稻叶片的气孔、伤口侵入植物体内,病初会表现星状小斑,沿叶脉扩散,最终形成细条斑。如果环境湿度大,且温度适宜,那么被感染的叶片就会有串珠状黄色菌脓症状,且有黏手感。当这些病斑风干后,会呈现胶状小颗粒类似鱼籽状。该病的传播速度较快,种植户在该病初期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理,就会导致该病迅速传播,病情也会快速扩散,造成一定的损失。在自然光下观察,可以发现被侵染的病叶片上存在半透明状条斑,严重者会萎蔫卷曲,造成绝产。

2发病规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菌能在患病稻谷上越冬,成为主要侵染源,种子也会携带病菌,并且能长距离传播。该病主要为害水稻的叶片、叶鞘部,病菌也会随着灌溉水和雨水流动,直接侵害水稻植株,通过气孔或伤口处入侵,导致植株发病。

叶片染病之后会形成条斑,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如果田间湿度大,患病部位会出现菌脓,并且随风、雨传播给其他健康水稻。同时,该病传播范围广、危害严重。叶鞘发病会出现黄褐色的条斑,如果植株的生长条件比较潮湿,会增加发病概率,尤其在孕穗期和抽穗期比较明显。

3发病的条件

3.1 种子带菌

带菌的种子是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会造成该病的远距离传播。曾经我国也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导致水稻细菌性病害不断出现,较早发病的地区主要是杂交水稻品种田地。为此,种子带菌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

3.2水稻自身的品种

不同品种的水稻拥有不同的特性,因此,对于细菌性条斑病的抵抗性也有着较大的差异。部分水稻品种拥有较强的易感性,这类水稻很容易在实际生长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大范围感染细菌性条斑病的现象,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减产与绝产现象。对条斑病菌的抗病性也有差异,如粳稻抗性强于籼稻,糯稻强于粳稻。

3.3 环境条件的影响

温湿度是发病的重要因素,气温26~30℃、相对湿度超过85%时,发病率明显增加,且在降雨量较多、日照不足时发病更为明显。

3.4 栽培管理方面的原因

田间管理不当会导致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和蔓延。偏施或者迟施氮肥会造成水稻植株徒长、叶片嫩绿、抵抗病害的能力下降,导致病害严重发生。田间管理不当还会导致植株生长旺盛、无效分蘖数量增多、植株间的空隙变小、空气流通性变差,降低水稻的抗病害能力。为此,要科学的搭配好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频率。此外,不重视灌水的管理,使水稻长期被水淹没,植株的根系活动能力下降,抗病能力减弱,也会导致水稻细菌性病害的发生。为此,要做好灌溉工作,在降雨之后要及时排出田内的积水,避免因湿度过大增加发病的概率。

4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控

(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情况来看,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是当前比较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种子本身的抗病能力越强,染病的可能性就越低。为此,在种植水稻之前,要了解种子的特性,结合当地的水稻种植情况来选择抗病能力强且适合的品种。

(2) 轮作倒茬。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轮作倒茬方式,也可以降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概率。

(3) 种子的处理。在播种之前要采用药剂浸泡的方式对选好的种子消毒处理,可以选择8%的强氯精400倍液,或者4%的浸丰1 000倍液,浸泡种子进行消毒。先使用清水浸泡种子12 h,再将种子浸泡在药液中12~24 h,然后清水反复冲洗3~4次,洗净之后催芽,不仅能提高发芽率,也可以降低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概率。此外,也可以用20%噻唑锌1000倍液浸泡种子24~48 h,捞出之后催芽播种。选择浸种灵EC2 m L,加水12 L充分搅拌均匀,之后浸泡6 kg种子34 h,将水温升高到55℃,浸泡种子36~48 h之后催芽播种。
(4) 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也能够防止该病的发生,合理施肥,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适当增施磷肥和钾肥,可降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概率。加强对水源的管理,做到浅水勤灌,苗足烤田,避免漫灌,防止病田中的水外流。此外,要适当的晒田,减少分蘖数量,避免水稻叶片之间的摩擦,降低叶片的受伤率和感染率。针对带病的稻草,要做好处理工作,将其集中堆放。在水稻露水干了之后才能除草和打药,能够降低人为传播该病的概率,控制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5) 清洁田园,做好病株处理。在水稻成熟之后,针对发病的田块应单独晾晒,并且将稻谷单独存放,集中销毁杂草和谷壳。如果选择机械设备收割,收割完成之后要做好清洗消毒工作,施入生石灰100kg每亩进行消毒处理,保证田园清洁,防止病菌的扩散和蔓延。

(6)培育没有病害的秧苗。选择没有病虫害的种子,培育没有病害的秧苗。在秧苗三叶一心期,主要在移栽前的5~7 d进行秧田的病害预防工作,可以使用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或者20%噻菌酮800倍喷雾防治,做到带药移栽,降低发病率。在播种之前要晒种,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摊晒1~2 d,每天晒2~3 h,通过紫外线的作用能够杀菌,并且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和发芽率。要注意避免使用病稻草催芽和捆秧,严防深水淹田。

4.2药剂防治

在秧苗3叶期出现该病后,可选择春雷喹啉铜15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在移栽前2~3 d喷洒1次,提高田间防治效果。如果田块发病,可选择20%噻菌酮悬浮剂1000倍液;也可以选择甲硫噻唑锌1000倍液,每隔7~10 d喷洒1次。选择的药剂应该交替轮换使用,否则很容易产生耐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另外,化学防治效果显著,但是副作用强,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很容易产生耐药性,可适当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比例,提倡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可选择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在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方面有一定效果。

5 结 语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对水稻植株的生长影响大,易出现产量低、品质差等情况。种植人员以及农业技术人员,应对该病的发生条件形成准确的认识,并从源头进行防治,首先,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条件的抗病性强的品种;其次,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发现病害并阻断传播渠道,防治病害的蔓延;再次,在病害防治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生物防治法,提高水稻品质,消除病害对水稻植株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宛鸿.南方稻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探讨[J].南方农业,2023(1):74-77.

[2] 梁东.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农业,2022(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