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41
摘要:岩质边坡稳定性主要由坡体内部结构控制,坡体结构面对其稳定性起决定性作用。本文依托某在建高速公路边坡工程,基于地质勘察资料,通过地质调查、建立地质模型,分析了该边坡失稳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其稳定性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面控制,在边坡开挖、降雨等影响下发生失稳破坏。其中坡体发育的反倾结构面对其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失稳破坏模式为块体破坏-倾倒破坏。该研究对该边坡处治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类似边坡灾害防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岩质边坡 反倾结构面 块体破坏 倾倒破坏
0 引言
岩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由岩体内部结构控制,其变形特点和坡体内结构面发育特征有很大关系,破坏模式可以分为崩塌、平面滑动、弧面滑动、楔形体破坏、倾倒破坏[1-3]。当坡体存在走向与边坡走向一致、倾向与边坡倾向相反的结构面时,称为反倾岩质边坡,其破坏形式主要为弯曲倾倒、块状倾倒、块状-弯曲复合倾倒[4-5]。本文依托某在建高速路堑边坡,基于地质勘察资料,通过地质调查,分析了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变形破坏特征、稳定性影响因素,然后建立边坡地质模型,分析了边坡失稳破坏模式,为边坡处治提供理论依据。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工程区位于曲靖市师宗县,为某公路建设人工开挖边坡,设计为2级坡,边坡开挖第一级坡后发生坍塌,塌方量约1.3万方。坍塌体主要为强风化灰黄色薄层泥质粉砂岩,呈碎块状,后缘发育1条长40m、宽度约80cm、可见深度约2m的贯通裂缝,以及多条张拉裂缝,长5-15m,裂缝宽度约2-10cm,且裂缝逐渐增大,后缘以外5m范围内坡体仍有滑下的可能,已严重影响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
图1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a)边坡全貌 (b)边坡坍塌体 (c)后缘裂缝
1.2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区自然斜坡高度10~30°,海拔高程1885~1957m,相对高差约72m,属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植被较发育,多为林地。主要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黄褐色粉质黏土、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a)灰色灰岩、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T1yb)灰黄色泥质粉砂岩,主要发育结构面产状C:154°∠24°、J1:79°∠75°、J2:345°∠54°,其中结构面J1为反倾陡立结构面。研究区地处云南“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东翼及南岭构造带的西延地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西侧约480m发育一逆断层。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调查区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0g,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研究区内地表水主要为季节性冲沟水,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2 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2.1 地形条件
边坡区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剥蚀低中山地貌,原始斜坡整体坡度10~30°,坡度较缓。场地边坡开挖形成高陡临空面,边坡前缘变陡,为边坡变形破坏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岩土体性质
该边坡上覆地层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粉质黏土,黄褐色,硬塑状,含碎石,碎石成分主要为砂岩,厚度0.5~1.0m。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结构,薄至中厚层状,层面多泥质胶结,结构面遇水易软化,强度降低。
2.3 地质构造
研究区西侧约480m发育一逆断层,延伸长度大于31km,呈北东~南西走向,倾向270°~330°,倾角30°~40°,垂直断距大于200m,断层破碎带宽度约20-40m,受断层影响,调查区构造节理发育,岩体破碎。根据现场调查,该边坡地层产状为C:154°∠24°,主要发育两组结构面J1:产状79°∠75°,密度2~5条/米,结构面光滑平直,J2:产状345°∠54°,密度1~2条/米,结构面光滑平直。受岩层面、两组结构面相互切割,边坡岩体为块状、碎裂结构,岩体完整性和力学强度较低。根据赤平投影图解模板分析[6],结构面J1与岩层面组成的结构体为不稳定结构体,边坡易沿162°方向发生楔形块体滑动,坡体局部失稳破坏。
图2 边坡赤平投影图
2.4 降雨
降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为降雨入渗增加岩土体容重、降低岩土体力学性质。本地区雨量充沛,且该段汇水面积较大,降雨条件下大量地表水、地下水沿坡体上松散岩土层的孔隙、裂隙浸润,使岩土体空隙、裂隙内处于饱和状态,岩土体容重增大,增加坡体自重,增大下滑分力,同时也对结构面、岩块产生软化,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对坡体稳定性不利。
2.5 人类工程活动
由于道路修建开挖边坡,使斜坡形成临空面,打破了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边坡产生卸荷回弹、应力重分布,坡脚应力集中,降低了边坡的稳定性。
3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根据地质调查、建立边坡地质模型、理论分析,该边坡破坏主要由岩性、结构面、坡面控制,其中反倾结构面为主要控制因素,其破坏形式为“块体破坏-倾倒破坏”,如图3所示,具体分析如下:
(1)块体滑动破坏
该边坡岩层为强风化薄~中厚层泥质粉砂岩,受地质构造影响,主要发育两组结构面J1和J2,结构面J1、J2与岩层层面相互切割,岩体呈菱块状和碎石状,岩体完整性降低,边坡开挖形成新的岩土体暴露面,在大气、阳光、降雨等交替作用下,岩土体完整性、强度进一步降低,另外根据赤平投影分析,结构面J1与岩层面组成的结构体为不稳定结构体,边坡局部发生楔形块体破坏。综上,边坡受岩层结构面控制,边坡开挖形成临空面,坡体表层破碎岩体发生块体滑动破坏,牵引后缘沿结构面J1发育拉张裂缝,边坡破坏区域分为块体滑动区、裂缝区,如图3-b所示。
(2)倾倒破坏
边坡发育陡倾结构面J1,其倾向与坡向相反,边坡开挖表层岩体发生块体滑动破坏,后缘沿结构面J1发育拉张裂缝。由于坡体前缘逐步发生块体滑动破坏,发生应力松弛,在上覆岩体的压力作用下,岩体沿结构面J1发生倾倒破坏,下部岩体失稳破坏,进而诱发上部岩体倾倒破坏。边坡破坏区域分为块体滑动区、倾倒破坏区、裂缝区,如图3-c所示。
图3 边坡破坏模式:(a)边坡地质模型 (b)块体滑动 (c)倾倒破坏
4 结论
本文以某在建高速公路含反倾结构面岩质边坡为例,通过地质调查、理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边坡失稳破坏的影响因素及破坏模式,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该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面控制,在边坡开挖、降雨等影响下发生失稳破坏。
(2)该边坡岩体发育一组陡立反倾结构面J1,对坡体稳定性具有控制性作用。边坡失稳破坏模式为块体滑动-倾倒破坏,坡体各结构面相互切割,岩体完整性及力学性质降低,岩体呈块状,边坡开挖发生块体滑动,进而牵引后缘岩体沿反倾结构面发生倾倒破坏。
参考文献:
[1]韩贝传,王思敬.边坡倾倒变形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1999,(03):213-217.
[2]何晶.公路岩质边坡常见破坏模式及防治措施[J].四川建材,2020,46(11):181-182.
[3]易庆波.基于不同结构面组合的岩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J].贵州科学,2024,42(01):72-78.
[4] GOODMAN R E. BRAY J W. Toppling of rock slopes [C]// Proceeding of the Specialty Conference on Rock Engineering for Foundations and Slopes. Colorado:[s.n]. 1976: 201-234.
[5]张海娜,胡瑞奇,常锦,等.反倾岩质边坡块状–弯曲复合倾倒破坏分析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23,42(06):1482-1496.
[6]陈奇珠,董翌为.赤平投影法分析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图解模板[J].西北水电,2013,(04):13-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