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集团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6
摘 要:目的 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中药联合西药的临床用药规律分析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布鲁氏菌病关节炎患者2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110例,对照组110例,研究组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对中药联合西药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涉及中药101味,使用频次≥13的药物共18味;前五位高频中药为茯苓、党参、菟丝子、女贞子、牛膝;药物性味以甘温为主,归经多为肝、胃和脾经。其中两项关联支持度最高的为茯苓-党参;三项关联支持度最高的为茯苓-党参-菟丝子;四项关联支持度最高的为茯苓-党参-菟丝子-女贞子。通过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分成三类,第一类为党参、黄精、牛膝、茯苓、白术、桔梗、牡蛎、浮小麦、玉竹、麦冬、女贞子;第二类为菟丝子、枸杞、麦冬;第三类为生杜仲、山萸肉。 结论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关联规则以及系统聚类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明确了处方的组成特点,并找出了核心处方。
关键词:数据挖掘技术;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中药联合西药;用药规律;分析;应用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病,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的临床特点包括长期发热、多汗和关节肿痛。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布鲁氏菌病疗效果显著,且不易产生耐药。通常采用西药联合中药治疗布病并发关节炎。因此,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中药联合西药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布鲁氏菌病提供临床数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方剂来源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5月我院收治的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患者220例,平均分为研究组110例,对照组110例。平均年龄(45.4±14.3)岁;男153例,女67例;住院时间为10(8,11)d;关节疼痛时间为30(15,60)d;疼痛评分为5(5,6)分;脊柱炎57例,低髂关节炎14例,外周关节炎78例;单侧关节感染较多,为38例,最受影响的关节是膝,为33例。
纳入标准:①符合流行病学特征,在农牧区与病畜接触、饮用未经消毒灭菌的乳制品或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接触实验室的含菌标本或疫苗等;②参照《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的患者,经常规检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阳性,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以上;③出现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的患者且MRI骨关节平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关节炎的患者。④中医辨证分型归属于痹症型,主症:神疲乏力,关节肌肉疼痛,腰部酸困或疼痛,重者关节肿胀,屈伸不利,活动受限,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或涩。
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疾病;②存在精神障碍;③对实验中所有药物过敏者。
1.2 数据挖掘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
西药使用中主要为多西环素胶囊0.1g,2次/d,口服;利福平注射液0.6g+5%葡萄糖注射液500mL,1次/d。
1.2.2 研究组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在对照组使用的西药基础上,加中药治疗。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布病并发关节炎患者中药联合西药的临床用药规律。用 Excel 对全部处方中涉及的西药和中药分别进行频次统计和分析。提取出病历中药西药及中药组成处方的药物,观察每种中药性味归经、功效类型。使用 SPSS22.0软件对病历中涉及的西药及中药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高频药物及功效类型分析
用Excel 2022对全部处方中涉及的101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药物累计使用频次为964次;将使用频次≥13的定为高频药物,共18味;高频药物使用的总频次为618次,占全部药物使用频次的64.11%;其中使用频次排名前五的药物分别为茯苓(82次)、党参(75次)、菟丝子(68次)、女贞子(53次)、牛膝(48次);功效类型以补益药为主,其次为利水渗湿药和清热解表药,见表1。
表1 高频药物实用频次、频率及功效类型
药物 | 频次 | 频率(%) | 功效类型 |
茯苓 | 82 | 8.50 | 利水渗湿药 |
党参 | 75 | 7.78 | 补益药 |
菟丝子 | 68 | 7.05 | 补益药 |
女贞子 | 53 | 5.50 | 补益药 |
牛膝 | 48 | 4.98 | 补益药 |
玉竹 | 42 | 4.36 | 补益药 |
牡蛎 | 39 | 4.05 | 补益药 |
白术 | 31 | 3.22 | 补益药 |
生杜仲 | 26 | 2.70 | 补益药 |
仙鹤草 | 23 | 2.39 | 补益药 |
山药 | 22 | 2.28 | 补益药 |
桔梗 | 18 | 1.87 | 清热药 |
山萸肉 | 18 | 1.87 | 收涩药 |
防风 | 18 | 1.87 | 解表药 |
旱莲草 | 15 | 1.56 | 补益药 |
枳壳 | 14 | 1.45 | 理气药 |
狗脊 | 13 | 1.35 | 补益药 |
竹茹 | 13 | 1.35 | 清热药 |
2.2 中药四气分布 对101味中药四气分布进行统计,四气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最高者为温。见表2。
表2 治疗布鲁氏菌病主要中药处方中药物的四气分布
药性 | 中药数 | 中药出现频率(%) | 中药使用频数 | 中药使用频率(%) |
温 | 42 | 41.58 | 649 | 67.32 |
寒 | 30 | 29.70 | 336 | 34.85 |
平 | 21 | 20.80 | 240 | 24.90 |
凉 | 5 | 4.95 | 32 | 3.32 |
热 | 3 | 2.97 | 19 | 1.97 |
2.3 中药五味分布
对101味中药的五味分布进行统计,五味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最高者为甘。见表3。
表3 治疗布鲁氏菌病主要中药处方中药物的五味分布
药性 | 中药数 | 中药出现频率(%) | 中药使用频数 | 中药使用频率(%) |
甘 | 37 | 36.27 | 391 | 40.56 |
苦 | 32 | 31.68 | 281 | 29.14 |
辛 | 22 | 21.78 | 194 | 20.12 |
酸 | 7 | 6.93 | 69 | 7.16 |
咸 | 2 | 1.98 | 9 | 0.93 |
2.4 中药归经分布
对101味单药进行药物的脏腑归类分析,肝出现频率最高为25.74%,胃、脾使用频率最高为29.77%,见表4。
表4 治疗布鲁氏菌病主要中药处方中药物的归经分布
脏腑归类 | 用药统计 | 用药频次统计 | ||
用药个数 | 出现频率(%) | 频次 | 使用频率(%) | |
胃 | 25 | 24.75 | 287 | 29.77 |
脾 | 22 | 21.78 | 287 | 29.77 |
大肠 | 12 | 11.88 | 183 | 18.98 |
肾 | 13 | 12.87 | 123 | 12.76 |
肺 | 19 | 18.81 | 147 | 15.25 |
心 | 24 | 23.76 | 280 | 29.05 |
肝 | 26 | 25.74 | 274 | 28.42 |
膀胱 | 6 | 5.94 | 59 | 6.12 |
胆 | 3 | 2.97 | 47 | 4.88 |
小肠 | 4 | 3.96 | 63 | 6.54 |
2.5 中药药类分布
对101味中药的药类分布进行统计,药类出现频率和使用频率最高者为补虚药。见表5。
表5 治疗布鲁氏菌病主要中药处方的药类分布
药性 | 中药数 | 中药出现频率(%) | 中药使用频数 | 中药使用频率(%) |
补虚药 | 22 | 21.78 | 332 | 34.44 |
清热药 | 16 | 15.84 | 163 | 16.91 |
活血化瘀药 | 13 | 12.87 | 125 | 12.97 |
理气药 | 6 | 5.94 | 61 | 6.33 |
祛风湿药 | 6 | 5.94 | 31 | 3.22 |
2.3 中药药物之间的关联分析结果
根据同现关系,将使用累积频率在80%以上的101味中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发现两项关联支持度最高的为茯苓-党参;三项关联支持度最高的为茯苓-党参-菟丝子;四项关联支持度最高的为茯苓-党参-菟丝子-女贞子。见表6。
表6 治疗布鲁氏菌病常用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关联规则 | 支持度(%) | 置信度(%) | 规则支持度(%) |
茯苓-党参 | 18.78 | 90.25 | 16.91 |
茯苓-党参-菟丝子 | 15.56 | 91.80 | 14,32 |
茯苓-党参-菟丝子-女贞子 | 15.35 | 95.75 | 15.66 |
2.4 中药之间的聚类分析结果
将使用累积频率在80%以上的101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101味中药被聚类为三大类,与关联分析结果相印证。见表7。
表7 治疗布鲁氏菌病常用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类别 | 中药聚类 |
第一类 | 党参、黄精、牛膝、茯苓、白术、桔梗、牡蛎、浮小麦、玉竹、麦冬、女贞子 |
第二类 | 菟丝子、枸杞、麦冬 |
第三类 | 生杜仲、山萸肉 |
3 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101种中药进行了统计分析。在高频使用的药物和功效类型分析中,茯苓使用次数最多,达到82次,其后是党参(75次),菟丝子(68次),女贞子(53次),牛膝(48次)。这五种药物中,主要是补益药,尽管牛膝是活血化瘀药,但它也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肝可以储存血液。由于肝肾亏虚,气血的生成和转化减少,导致筋脉得不到充分的滋养,从而引起肢体疼痛和麻木,这就是所谓的“不荣则痛”。因此,高频使用的药物主要是补益药。
药性以温性药为主,温性药有温经宣痹、祛风除湿等作用;甘味有补益、和解、缓解的作用,主要用于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苦味有泄热、燥湿、坚固的作用,主要用于泄热燥湿、泻火坚阴,可以治疗阴虚火旺等症;辛味有发散、行气、通行的作用,主要用于行气行血,可以治疗气血瘀滞的症状。这几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在补益的同时推动气血运行,避免补益过度导致气血壅滞。
药物主要归肝、胃、脾经。归肝经药,以疏肝理气,利水渗湿为主要功效。归胃经药以祛风湿强筋骨,活血止痛、补血主要功效。归脾经药物特点清热泻火,祛风湿强筋骨,利尿通淋,由此可见,肝、胃、脾三脏共同调节全身骨骼和关节的健康,因此治疗布病并发关节炎时,常常选择归肝、肾、脾经的药物。
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党参和茯苓的联合使用频率最高。他们常见的补益药的搭配,茯苓具有健脾益气、利尿等功效,党参具有补脾益气等功效,二者结合强脾强胃,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根据三项关联和四项关联的结果,茯苓、党参、菟丝子、女贞子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核心药物。这些药物的组合,既有补益药,也有利水药,可以达到补益肝肾、健脾渗湿、行气止痛的功效。
通过对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将这些药物分为三类:
第一类包括党参、黄精、牛膝、茯苓、白术、桔梗、牡蛎、浮小麦、玉竹、麦冬、女贞子。这些药物是治疗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的常用方剂主要成分。
第二类包括菟丝子、枸杞、麦冬。这些药物是补益药和补虚药的配伍,可以在补肝肾、强筋骨的同时,益精明目,用于治疗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
第三类包括生杜仲、山萸肉。这些药物是补益药和收涩药的配伍,具有治疗关节酸痛,滋补肝肾的作用,用于治疗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
这些药物的聚类分析结果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这些药物来治疗布鲁氏菌病并发关节炎。
综上所述,这项研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探讨了中药联合西药的临床用药规律。我们对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关联规则以及系统聚类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从而明确了处方的组成特点,并找出了核心处方。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应主要采用补益肝和活血化瘀的方法,同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适当地添加具有祛风除湿、补益气血和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这样的治疗策略旨在实现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