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125199101022115
摘要:公需科目和机电工程专业学习是高校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在机电工程专业学习中加强公需科目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公需科目学习与机电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建议。通过加强公需科目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对于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需科目;机电工程;专业学习;素质教育
引言:
公需科目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作用。机电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工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掌握扎实的机电工程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将公需科目教育与机电专业教学相结合,对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需科目教育在机电工程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公需科目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领会社会主义道德和法治的基本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公需科目教育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国文学名著等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领会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提高人文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实践中磨砺意志品质、练就过硬本领,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学术讲座、文体活动等,学生能够拓宽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增强体魄,实现全面发展。加强公需科目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全面综合素质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公需科目教育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发展能力方面意义重大。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程,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敏感性和判断力。通过学习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等课程,学生能够树立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和可雇性,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深入社会、服务人民,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公需科目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勇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二、机电工程专业学习中公需科目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专业教育、轻公需科目学习的现象普遍
目前,在机电工程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教育、轻视公需科目学习的现象。一方面,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和学生均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公需科目的课时相对较少,且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难以引起学生重视。同时,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学生对公需科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不理想。此外,一些高校的人才评价机制过于注重专业成绩和技能竞赛,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客观上助长了重专业、轻公需的不良导向。重专业教育、轻公需科目学习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制约了创新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公需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单一乏味
当前,机电工程专业学习中公需课程设置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一是公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课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关联和衔接;二是课程内容陈旧单一,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三是课程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未能充分体现机电工程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四是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偏重理论知识考试,忽视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公需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内容相对单一乏味,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普遍感到"学用脱节""学非所用",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机电工程专业公需科目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互动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方式,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实际和社会需求,学生感到"学非所用""学用脱节";教学过程缺乏情境创设和实践体验,学生"学得少、记不牢、用不上"。此外,多媒体手段运用不足,互联网+教学模式应用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枯燥的课堂氛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公需科目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三、加强公需科目学习与机电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建议
(一)加强公需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加强公需课程体系建设是深化机电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一要遵循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科学构建公需课程体系,合理确定课程结构和学分比例,加强公需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内在联系。二要立足学生实际和机电行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充实专业案例,突出实践应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体现机电专业特点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四要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将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实践考核等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加强公需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需课程在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二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民主、平等、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三要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创设职业情境,开展角色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提高。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微课程、慕课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学习渠道,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五要构建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勤于实践。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公需科目教学实效。
结语
公需科目教育与机电工程专业学习相结合,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加强公需课程体系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于剑锋.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果树,2023,(04):163.
[2]刘欢欢.机电一体化技术:使生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J].考试与招生,2022,(Z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