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03
/ 3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

马润波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民族意识的觉醒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其理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广泛传播。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各民族政治权利、尊重各族人民文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来构建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系列举措,给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留下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四伏的局面,中国人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奋力抵抗。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高举抗日的旗帜,广泛开展民族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团结中华各民族同胞,实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懈努力。

一、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理论逻辑反映了问题要素间的必然联系和内在规定,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与方向[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一定的理论逻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中国古代大一统理念的认识与把握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千年的历史就是各民族间不断发展、融合,从自在走向自觉,建立统一国家,凝聚力日益增强的历史[2]。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史学界普遍认为,大一统国家始于秦朝,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群融为一体,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开始形成。自秦以后,多元一体的格局更加完整,大一统理念成为历史趋势,各族人民更加亲近,认同感不断增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大一统理念的重要性,坚持民族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动员各族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各项抗日的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携手共进,迎敌而上。处理民族关系时,必须依据民族平等原则,互相尊重彼此的风俗文化、语言文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享有平等权利[3],自觉维护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尊重不同民族的差异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中的重要方面。

(二)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平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奠定了根本理论逻辑。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对民族平等思想进行了表述,任何一个民族都不会优于其他民族。[4],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平等原则,以此来推动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联合。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5]。只有建设真正的共同体,才能有效实现民族融合,各民族的发展才具有深远意义。列宁在民族问题上,夺得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决策绝不像资产阶级民主制那样从形式上宣布民族平等[6]。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抗战时期,坚持维护各民族间的团结平等,积极和各民族建立统一战线,解决好民族间的各项关系,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坚持一切权利平等,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中国共产党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解决抗战过程中出现的民族问题,不仅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三)对中华民族一词的广泛使用

中华民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了出来,中华民族从一开始,不只是单一的民族,而是由多民族混合形成的。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了第一个民族纲领,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大会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说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已经与中华民族紧密联系起来。在此之后,中华民族作为国内各民族一体化的整体概念,开始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正式文件中,在党内开始广泛的使用,中国共产党对各民族间的共同性、整体性认识日益加深。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我们一切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7]。中国共产党联合各阶级、各民族的力量,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而不懈努力。

二、抗战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进路

(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上,提出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号召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各族人民,凝聚社会各阶级的力量反抗侵略,通过各种途径来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办各类红色报刊,向社会各界宣传,来唤醒国人的爱国情感。中华民族一词的使用更加频繁,一时间成为了时代话语,激励着群众不断投身抗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保卫国家、争取民族解放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心愿。

19326月,号召藏、夷、苗、瑶民族的劳苦兄弟团结起来,“只有这样的联合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8]。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各民族之间达成共识,凝聚起磅礴的力量,共御外辱,实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这一时期实现了国共合作,在国难当头,只有民族内部团结,才能彻底战胜帝国主义的侵略,彻底取得中华民族独立自由与解放。[9]

(二)维护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

中国共产党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保障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并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参与民族改革运动。1937年出台《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边区境内的各族群众,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制度充分调动了各族人民参与边区治理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一系列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出台,鼓励了广大少数民族参加抗战,也使得民族关系日益紧密,1940制定了《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等重要文件,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平等的思想。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把关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政策贯穿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过程中,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展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0]这些政策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三)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与习俗

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习俗,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指出,要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11],一方面鼓励了少数民族发展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提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各少数民族普遍接受的新文化,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文化基础。

(四)开展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实践

从一开始提倡的民族自觉权到民族自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逐步趋于成熟,深刻认识到开展民族自治的重要性。1936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区开始进行民族自治的实践,并且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2]作为民族自治理论的重要尝试,是党在解决民族问题过程中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更多经验。

三、历史经验与启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国各族同胞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历经14年的浴血奋战,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浴火重生,重现光芒。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显著增强,各民族之间以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紧紧团结在一起,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自觉意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留下了深刻经验。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抗日根据地建设过程中,领导党内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以各种途径倡导民族团结,不断激发各族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唤醒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的各项事业才会蒸蒸日上,才能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各族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抗战的胜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同各族群众团结在一起,不断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凝聚磅礴伟力,共同实现伟大梦想。

第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相结合,实行了民族自治的成功实践,这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制度前提,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在新时代,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1]李资源,江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演进逻辑[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4(05):69-76+219.

[2]李伟,孙任哲.“大一统”格局下的“因俗而治”: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引领下的治道意识[J].道德与文明,2023,(02):92-101.

[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4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献和研究(一九八五年汇编本)[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