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③濮阳黄河河务局第一黄河河务局 河南 濮阳 457000
②河南省前坪水库运行中心 河南 汝阳 471200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河道作为水资源的主要媒介之一,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持水生态平衡和提供清洁的水质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由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许多河道面临着生态环保问题,深入研究水利工程中的河道治理措施,对于实现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水资源管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V147
引言
虽然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水资源储备,但是同样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水旱灾害的威胁,因此重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至关重要。河道治理既能够保证水资源供应充足,而且能够实现对于水旱灾害的有效预防,有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就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把握现阶段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此促进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运用提供支持。
1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1.1河道治理模式不科学
在水利工程河道治理中存在一些不科学的治理模式,这对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一方面,过度依赖工程手段而忽视生态因素。许多治理措施过于注重疏浚和改道等工程工作,忽视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也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另一方面,缺乏系统规划和综合治理。很大一部分治理工作只是采取零散的措施,如简单地清理垃圾和沉积物。这种应对问题的方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是暂时缓解了一部分困扰。缺乏综合规划和综合治理,无法有效地改善河道的整体环境状况和水质问题。
1.2河道未能及时治理
河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治理完全的,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密切关注河道的季节性变化,及时清理和疏通相关的河段。1)由于不能及时治理导致水流的正常流动受到阻碍,河底淤积物受阻,河床抬高,进而增加洪涝灾害的风险。2)河道中某一种水生植物生长茂盛,破坏了河道的自然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3)河道中垃圾未能及时清理,堵塞河道,导致河道水质恶化,河道中水生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最后直接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1.3河道绿化植被过少
1)河道绿化植被的缺少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植被在河道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它们能够稳定河岸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质清洁,并提供栖息地和食物链的支持。缺乏适当的绿化植被,河道的生态系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冲击,使其自我修复能力降低。2)非科学的植物选择也是河道绿化植被过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部分河道治理人员意识到了河道绿化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或经验,选择的植物无法适应河道环境的特殊条件,导致植物死亡率较高,这种情况不仅浪费了资源和资金,也难以实现预期的河道绿化效果。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措施
2.1河道疏浚工程
围堰作为河道疏浚的核心,其填筑工艺影响整个治理效果。为应对渗漏,采用复合土工膜进行防护是可行策略。这种由高密度聚乙烯薄膜和黏结土层构成的材料,能有效阻隔水分和泥沙,大大增强堤防的抗渗性。并且,通过袋装土压沉方式,还可进一步稳固围堰结构,提升其冲刷防护能力。河道清淤作为疏浚的关键,也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运用如悬链斗轮挖泥机、抽吸式清淤船等设备,可以显著提高清淤效率。同时,淤泥的资源化利用也是一大趋势,如用于土地改良和绿化工程,这样既可减少淤泥废弃物,又能为其他工程提供资源。
在整个疏浚工程中,数据的采集和管理也不容忽视。高精度的地形测量、水质监测及水文数据的实时收集,都为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这些数据进行集成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能为工程后期的效果评估和长期管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这样综合性的技术应用和管理策略,无疑将大大提升河道疏浚工程的效果,为河道的长期稳定和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生态修复,改善水域水质
加强水域生态修复是水利工程中提升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第一,关键技术之一是湿地恢复和建设。湿地具有优越的自净能力,能够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同时提供良好的栖息地。通过对水域周边的湿地进行修复和建设,增加湿地的面积和种类,有效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第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也是水域生态修复的关键。通过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水生植物,建立稳定的水生植被带,能够降低水中营养盐浓度、减缓水流速度,同时为水体提供氧气。此外,引入和培育水生生物,如藻类、水生植物和浮游动物,建立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水域的自净能力。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水域的生态修复能够实现对水体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为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3重视生态护岸建设
生态护岸建设是水利工程中河道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对河岸带的合理规划和设计,实现岸线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首先,生态护岸的设计原理包括强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模拟。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质和水文条件的植被,建立生态多样性的植被带,既能够加固河岸,又能提供生态服务。其次,合理的工程结构设计是生态护岸成功的关键。采用生态护岸工程结构,如嵌岸式护岸、浅滩护岸等,能够最大限度模拟天然河岸的形态,降低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利用可降解的生态护岸材料,减少对河道环境的长期干扰,提高护岸的生态适应性。对生态护岸建设效果的科学评估是确保工程长期效益的关键。首先,评估的指标体系应涵盖生态、水文、土壤等多个方面。生态方面包括植被生长情况、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利用情况;水文方面包括河岸侵蚀和泥沙淤积情况;土壤方面包括岸段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肥力。其次,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生态护岸区域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2.4科学管理河道及周边区域
为解决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科学管理河道及周边区域至关重要。乡村规划方案应尽量避免开发河道周边,以保护河道生态。必要时,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督开发企业,确保遵守环保标准,纠正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运用现代科技构建监控系统,实时监管河道附近区域开发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破坏生态行为,提升监督效果。政府部门应严厉惩处破坏河道及周边生态的不良行为,通过日常和专项整治活动,促使开发企业及时整改破坏区域,并惩罚相关责任人。同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群众生态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抵制并监督举报不良现象,共同维护河道生态的严肃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河道治理措施的过程中,得出强化废物排放管理、生态修复、水域水质改善等关键技术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精准的废物排放管理,有效控制了水域污染源的增长,为水域环境的改善奠定了基础。生态修复则通过建立湿地、保护植被、培育水生生物等手段,提高了水域的自净能力,为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水域水质改善综合了全面的治理策略和科学评估方法,通过点源与非点源污染的联防联治、水质监测和模拟分析,推动了水域水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鑫,洪珣,刘丽敏.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2,5(5):123-125.
[2]曲洪伟.生态水利技术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2,50(12):140-142,207.
[3]陈晓慧.水利工程河道清淤及污水治理的常见问题及措施[J].清洗世界,2023,39(5):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