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山东滨州 256600
摘要:目的 研讨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在脑瘫儿童康复护理中的实施及其效果。方法 以我院2023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00例脑瘫儿童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A组(n=200)接受常规康复护理,B组(n=200)在常规康复护理下接受引导式教育理念指导,对两组患儿的护理成效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 两组接受GMFM能区评测,评测值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24周,B组的GMFM能区评测值相比A组显著提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康复护理总有效率依次达到70.5%与85.5%,B组在康复护理疗效上较A组显著提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中推行引导式教育理念护理,能够获得较理想的康复护理效果,且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值得推荐。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理念;脑瘫;康复护理;效果
脑瘫是一组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的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行动功能受限为特征的症状群,其成因多涉及胎儿或婴儿期脑部损伤,且常伴随知觉、感官及认知功能障碍,对患儿的身心成长构成重大影响。为增进本院脑瘫综合治疗能力,在部分脑瘫患儿的康复护理中融入了引导式教育策略,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该研究实施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3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们选取了400名符合全国脑瘫研讨会制定诊断标准的脑瘫儿童作为研究样本,所有入选儿童的家长均已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排除了无法完成整个研究过程的患儿,以及存在重度听力损失、癫痫等并发症的病例。样本中包括213名男孩和187名女孩,年龄区间为2至7岁,平均年龄为(3.2±0.6)岁。借助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这些儿童被均衡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两组之间的基线数据通过统计软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0.05,表明组间基线均衡,适合进行观察性实验分析。
1.2 方法
A组实施标准康复照护方案,涵盖主治医生、康复专家及医疗团队提供的多样化干预措施,比如按摩疗法、水疗康复、作业疗法和言语训练等。B组在标准护理基础上融入引导式教育模式,具体措施整合为:构建个性化引导式教育团队,依据患儿个人情况定制日程,全天候指导完成如盥洗、如厕、着装等生活技能练习;配置特殊教育课程,每日两次,时长约30至40分钟,内容涉及手工活动、音乐欣赏及认知发展等;强化集体互动环节,旨在促进患儿间的沟通,提升其语言表达和环境适应力,并依据恢复进度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强调引导式学习,通过趣味性引导激发患儿学习兴趣,逐步提升其综合能力,注重培养自主学习与积极参与的意识[1]。
1.3 评估项目
运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来监测两组儿童在康复护理进程中的运动机能改善状况,并据此评判康复效果,标准如下:①显著进步是指治疗后GMFM评定得分相比治疗前增长超过50%;②进步为治疗后得分提升达到30%至50%之间;③无明显变化则是指治疗后得分增加未达30%的程度。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计量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s)形式展现,并应用t检验方法;计数数据则以百分比(%)表示,并通过χ²检验处理。若P值小于0.05,则表明研究数据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护理阶段的 GMFM 能区评测分析
首次诊断时,对两组儿童进行了GMFM能力区域评估,其结果比较显示P>0.05,意味着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然而在出院24周后,B组的GMFM能力区评分相较于A组有显著性增高,统计测试结果P<0.05,提示此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信息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护理阶段的 GMFM 能区评测分析(±s, 分)
组别 | 初诊时 | 出院后 24 周 |
A 组(n=200) | 45.38±6.58 | 70.35±5.71 |
B 组(n=200) | 44.92±6.83 | 83.24±7.03 |
2.2 两组的康复护理疗效分析
A组和B组康复护理的整体有效性分别达到了70.5%与85.5%的水平,其中B组的康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统计测试结果显示P<0.05,证实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参见表2。
表2 两组的康复护理疗效分析(n, %)
组别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A组(n=200) | 32 | 109 | 59 | 70.5 |
B组(n=200) | 68 | 103 | 29 | 85.5 |
3 讨论
针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尽管传统的康复疗法,包括物理治疗如按摩、水疗,以及作业和语言治疗等,在改善儿童身体功能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往往侧重于生理层面的恢复,而相对忽视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融入能力的培养,这可能导致孩子们在治疗过程中显得较为被动,主动参与度不高
[2]。
20世纪20年代起始的引导式教育模式,则是一种融合教育与治疗的创新康复策略,它紧密围绕儿童的日常活动设计康复训练,如教导自我照顾的技能如穿衣、个人卫生和饮食等,通过精心设计的引导练习,全面促进儿童在运动、沟通、社交及认知等多个维度的能力发展[3]。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式教育富含趣味性和节奏感,这种特性极其有利于激发脑瘫儿童的康复潜能和积极性[4]。
本研究发现,经引导式教育理念融入的B组儿童,其GMFM功能区的测评分数显著增长,康复效果更为突出,总体有效率高达85.5%,超越了仅接受传统康复手段的A组[5]。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将引导式教育理念应用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之中,不仅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康复成果,还能显著增强儿童的运动功能,这一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静. 整体护理干预在重度脑瘫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 妇儿健康导刊, 2024, 3 (07): 178-181.
[2]曹海燕. 悬吊运动训练与引导式教育在学龄前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J]. 吉林医学, 2024, 45 (04): 1000-1003.
[3]常艳玲, 李巧秀, 王丹, 徐悦洋, 王雪芳. 短程焦点解决团体疗法对脑瘫患儿父母创伤后成长体验病耻感及照顾能力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4, 30 (01): 76-82.
[4]马梅. 石蜡疗法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护理中的应用[J]. 妇儿健康导刊, 2024, 3 (01): 143-146.
[5]陈丽华, 黄小莉, 肖建辉, 温春云. 综合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功能恢复的影响[J]. 黑龙江医学, 2023, 47 (20): 2512-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