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丰杰基于“痰瘀互结”理论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验

/ 3

贺丰杰基于“痰瘀互结”理论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验

姜虹1曹细萍2*潘珂3

  1.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3.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300

摘要:子宫内膜息肉作为妇产科中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治疗方法,如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及术后激素治疗,虽然普遍应用,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如月经周期紊乱、宫腔持续出血、息肉复发和药物副作用等。贺丰杰教授基于中医“痰瘀互结”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他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核心病机是痰瘀互结,主张采用祛痰利湿、化瘀消癥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表明,该方法效果显著,为子宫内膜息肉的医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贺丰杰;子宫内膜息肉;痰瘀互结;中医证治。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是一种局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过度生长,被覆上皮并突出于周围子宫内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1妇产科的常见病。主要症状可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不孕,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腹痛、阴道流液等1。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术后常结合激素药物使用以防止复发2。但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这些方法效果欠佳,存在术后月经周期紊乱、宫腔慢性出血、EP复发、药物副作用等风险[10]

贺丰杰教授是陕西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事中西医妇科临床工作近40余年,在调经、助孕、安胎的临床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治疗妇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现将贺丰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机探讨

1.1 痰瘀互结病机的理论基础

痰瘀互结的理论基础深植于古代中医经典。《灵枢·百病始生》中对痰与瘀互结的描述,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认为,痰和瘀血在体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病理变化的发展。痰作为津液的病理产物,与血液中的瘀血相结合,形成难以消散的积聚。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痰饮”“淤血”病名,进一步阐述了痰和瘀血在疾病中的作用。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中对痰瘀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详细描述,指出痰瘀体内可导致多种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具有复杂性。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的描述,更是明确指出痰与瘀血相结合,可以形成各种病理变化。他认为,人体中的块状物质多为痰所致,痰挟瘀血,最终形成窠囊。在《血证论》中,他提到痰可以转化为瘀血,血积久而化为痰水,这些描述都为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雷忠义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痰瘀互结”理论[3],是对古代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认为,痰和瘀血在病理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参与疾病的形成和发展。痰瘀互结不仅是一种病理状态,也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特征。这一理论为中医诊治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妇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展现了其独特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痰瘀互结的理论指导了许多疾病的治疗策略。例如,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慢性炎症性疾病、某些类型的肿瘤等疾病时,医生会根据痰瘀互结的理论,采用祛痰化瘀、活血化瘀的方法,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不仅注重病因治疗,也强调整体调理和病理状态的改善。

 1.2 子宫内膜息肉痰湿瘀阻病机

在传统中医学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子宫内膜息肉”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将其归类于月经不调、癥瘕、不孕等病症。子宫内膜息肉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见解。一些医家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致病因素是血瘀,而其他一些医家则认为可能是肾虚血瘀、气滞血瘀,或是脾虚导致统摄血液无力而引起血瘀。贺丰杰教授在深入研究后提出,子宫内膜息肉的核心病机应当属于“痰瘀互结”。在中医理论中,“痰”是指津液的病理产物,而“瘀”则是血液的病理产物。《灵枢·决气》中提到:“津血同源”,这意味着在病理层面,“痰”和“瘀”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过程中,“痰”和“瘀”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病情的发展。从病理机制上看,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与脾虚密切相关。由于患者体质脾虚或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导致脾阳不足,脾失健运,进而引起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聚形成痰湿。肾阳虚衰也可能导致水湿内生,久而酿成痰湿。情志失常导致的肝郁气滞也会使津液环流受阻,聚而成痰。痰湿停滞在下焦,影响胞宫、胞脉,损及冲、任、带诸经,导致血液流动不畅,最终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状态。《女科经纶》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日久积聚成痰,痰湿流注下焦,阻滞冲任胞宫,痰凝气血,渐成痰瘀。”这一理论不仅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1.3 其他方面

  1. 气滞血瘀:在中医理论中,情绪波动被视为影响肝脏功能的主要因素。肝脏在中医中负责疏泄改:肝主疏泄,情绪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的流畅运行。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行受阻,久而久之形成血瘀。这种血瘀状态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治疗上,可采用疏肝解郁的药物,如柴胡、郁金等,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桃仁等,以促进气血流畅,消除血瘀。
  2. 脾虚湿盛:脾在中医中主要负责运化水湿(改: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弱时,其运化功能减弱,导致水湿内停,长期积累形成痰湿。痰湿停滞不仅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还可能与血瘀相结合,形成痰湿内阻,这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的另一种可能机制。治疗上,可采用健脾利湿的药物,如茯苓、白术等,以及化瘀散结的药物,如赤芍、桃仁等,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消除痰湿和瘀血。
  3. 肾虚血瘀: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虚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功能失调。肾虚导致的生殖系统功能失调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瘀。血瘀在子宫内膜可能导致息肉的形成。治疗上,可采用补肾药物,如熟地黄、山萸肉等,以及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川芎等,以增强肾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瘀。

此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子宫内膜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认为,痰瘀互结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治疗上,可结合调节内分泌的中药,如具有调节雌激素水平作用的药物。所有,在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时,中医治疗不仅注重病灶的直接处理,还强调整体调理和内外因素的综合治疗,以期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

2 论治

基于上述理论,贺教授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根据刻下是否异常出血给予相应治疗。因子宫内膜息肉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包括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临床表现者,主张宫腔镜手术干预后再行中药调理预防复发,无异常阴道流血者可直接给予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临床常以祛痰利湿、化瘀消癥为法,常用药物以苍附导痰汤为基础方加海藻、昆布、牡蛎等软坚散结之品,根据辩证可配合健脾、补肾、疏肝之法。苍附导痰汤出自明代《广嗣纪要》苍附导痰丸,原方为苍术、香附、陈皮、胆南星、枳壳、半夏、川芎、滑石、白茯苓、神曲,姜汁浸蒸为丸,以淡姜汤送服。其后,清代《叶氏女科证治》对该方进行了简化,去川芎、滑石,加甘草、姜汁和神曲为丸。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后世医家多据此组成苍附导痰汤。方中苍术芳燥化湿,内化湿浊之郁,《本草》云:苍术治湿,上下部皆可用,且苍术擅健脾;香附善行气分而散解郁滞,兼可入血以舒经通脉,为血中气药,为气病之总司,所谓气行则津液行,气滞则津液停,留而为痰,导致痰气互结;治痰先治气,二者理气化痰,同为君药。痰由湿生,湿因脾来,佐以茯苓健脾渗湿双效共奏,健脾以杜生痰之源,渗湿以助化痰之力;胆南星与法半夏善能燥湿化痰,法半夏兼有消痞散结之功;枳壳、陈皮均为理气行滞良药,增强理气化痰之功效,此五味药共为臣药。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温中化痰,《本草求真》:“神曲,散气调中温胃化痰逐水消滞。”二者为佐药。甘草益气,调和诸药,而为使药。全方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贺教授用苍附导痰汤为基础方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在原方上加入海藻、昆布、牡蛎等药。牡蛎软坚散结,海藻和昆布都有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的作用,二者一起使用,可以用于瘰疬,瘿瘤,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利水渗湿的药物同用,多治痰饮水肿,加入此三味药使息肉囊壁软消,癥瘕尽除。在苍附导痰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基础上加入软坚散结之品,使化裁之后的组方具有燥湿化痰、化瘀消癥之功效。

3 病案举例

患者某某,女,33岁,2022814日初诊。子宫内膜息肉,202110宫腔镜手术切除,半年后又因子宫内膜息肉再行宫腔镜手术治疗。术后8个月再次发现子宫内膜息肉,大小1.5cmx1.1cm,不愿再手术,故前来就诊。患者平素月经周期27-29天,经期6-7天,量适中,色暗红,质粘稠有血块,经期前3天伴小腹痛,可耐受。Lmp2022729日,刻下月经周期第15天,自觉易疲乏,纳少,夜休欠佳,易醒,小便尚可,大便质软不成型。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薄根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癥瘕;西医诊断:子宫内膜息肉。辨证属痰湿停滞,瘀滞胞宫。燥湿化痰、化瘀消癥为发,方选苍附导痰汤加海藻、昆布、牡蛎加减,处方:苍术12g、香附12g、陈皮10g南星10g、枳壳10g、半夏8g、白茯苓10g、神曲9g生姜3g甘草6g,海藻15g、昆布15g、牡蛎(先煎)20g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2829日二诊,月经第2日,患者自觉疲乏稍有改善,烦躁不安,乳微胀。患者正在经期,前方加减,处方:去海藻、昆布、牡蛎,加莲子心3g,酸枣仁10g5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2294日三诊,患者无明显不适,处方:苍术12g、香附12g、陈皮10g南星10g、枳壳10g、半夏8g、白茯苓10g、神曲9g生姜3g甘草6g,海藻15g、昆布15g、牡蛎(先煎)20g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此后继续调理2个月经周期。202212月复查B超提示:宫腔线居中,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按语:贺教授认为子宫内膜息肉病变有形,固定不移,故应属中医“癥瘕”范畴。该患者多次患子宫内膜息肉疾病,因痰湿停滞,下注胞中,影响胞宫、胞脉,导致血液流动不畅,津停血阻,痰瘀互结而成。痰湿下注胞中,胞宫失于温煦,故可见经行腹痛;湿性重浊,易阻遏阳气,湿邪为病,故自觉疲乏,纳少,大便质软不成型等症。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加之患者多次患子宫内膜息肉疾病,两次宫腔镜手术治疗史,患者情志不舒,故夜寐欠佳。而香附作为芳香辛散之品,善行气分而散解郁滞,枳壳味苦辛,微寒,功擅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与香附联用,有良好的疏肝行气,通阳解郁之效,可解患者之郁。二诊患者处于经期,血室正开,情绪焦虑,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方中去海藻、昆布、牡蛎,加入莲子心、酸枣仁等宁心安神之品,心安则神明。三诊时患者无明显不适,续用一诊处方,燥湿化痰、化瘀消癥。

4 结语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理一直是医学界探讨的难题。贺丰杰教授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痰瘀互结”作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核心病机。他采用苍附导痰汤加入海藻、昆布、牡蛎等成分,形成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案。这种以祛痰利湿、化瘀消癥为核心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展现了中医药在现代妇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价值和潜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学组.子宫内膜息肉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2,38(8):809-813.

[2] 郭红玉,任青玲,胡荣魁等.国医大师夏桂成运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防治子宫内膜息肉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4):574-576.

[3] 郑旭锐,李翠娟,文颖娟.国医大师雷忠义先生“痰瘀”理论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 [ J ] 世界中医药,2021,16 (   5   ):815-818.

[4] 刘宝琴,程慕溪.子宫内膜息肉中医证候及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5):489- 491.

[5] 李雅静,夏亲华.基于数据对子宫内膜息肉中医用药规律 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8,35(3):179-181.

[6]陈澜,卢苏. 卢苏辨治子宫内膜息肉经验[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0,26(7):998-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