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柯桥区华舍中心幼儿园312020
【摘要】幼儿园自然角科探是指通过自然角这一特殊的学习环境,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自然角通常设在幼儿园内,是模拟自然环境的角落,摆放各种植物、动物和自然物品,供孩子们观察、探索和学习。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园自然角的设计原则、实施策略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本研究明确了自然角的定义与功能,并提出了设计自然角的基本要求与创新思路。本研究发现,自然角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促进其认知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索力及环境意识。
【关键词】:自然角课程化;主题背景;实践探索
一、问题提出
相较于之前教师对自然角的偏见,将之纯粹看成观赏绿植之地,如今在观念上,我们已逐步明晰了自然角的这双重身份。但反观幼儿园现场,“重自然性,轻科学性”的知行落差于自然角中却无处不在:有的重于摆设,将小花园布置得美轮美奂,却轻操作性,幼儿除了看一看与浇一浇水几乎无可插足;有的重一时之美观,顺应着诸如检查、环境评比之风大搞一番,却轻长效管理,孩子们逐渐连每天浇水都懈怠,照料自然角沦为保育老师的例行公事。
那么如何发挥自然角真正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们在自然角中找回缺失的自然属性,同时又促进幼儿认知、探索、情感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其实一直以来的课程改革或许能给我们启示。目前我们对“课程”的认识是“大课程”理念,课程不仅仅是师生知识传授的那节课,课程蕴含在师生同在的经验互动、人际交往、文化、环境的点滴中,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全部。抱有此课程意识,那么自然角绝不是幼儿园生活的边角,它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角课程化应是我们思考的方向。省内大多实行主题课程,主题课程强调通过领域教学、家园互动、实践活动等丰富的形式促进幼儿的主题经验,那么自然角课程化可依托主题背景下的课程化来开展。因此,立足园本资源,我们开展了主题背景下自然角课程化的实践探索。
二、实践探索之理论分析
我们对主题背景下的自然角课程化是这样定位的:基于主题背景,将自然角作为以科学领域为主、其他领域为辅的综合活动的延伸,让幼儿通过种植、饲养、观察、记录、实验等多种形式,促进其知识获得、技能增长和情感滋养。
我们基于大班“奇妙的动物”主题为例,对本课题进行了实践探索,下面依据课程四结构,从来源、目标、行进路径和反思四个方面做梳理和呈现。
(一)顺应契机的课程来源
如同区角材料创设一样,我们往往会苦恼“自然角中放什么?怎么放”,主题背景解决了自然角投放的材料和时机问题。
省编教材的主题课程在组织与选择内容时围绕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社会三个轴心,依据儿童生命活动的拓展、时空的变化、不同阶段关键经验的递进性做了统合安排。[1]其中有很多主题能为自然角提供材料来源,如以自然界季节变化为主线设置的主题,春天主题下可播种的花草、蚕豆等作物,可养殖的蝌蚪、蚕宝宝等,自然角完全可以依据主题来投放这些材料。我们班在“奇妙的动物”这一大主题下,顺应各小主题“消逝的恐龙、多姿多彩的鱼、动物的秘密”开展时间,让幼儿带来了鱼、小兔子、小乌龟等动物,这些幼儿自发带来的材料成为我们开展课程的素材。
由此可见,顺应着主题开展的契机,我们只需要投放主题背景下适宜于自然角的材料,并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这两方面即是我们的课程来源。
(二)三位一体的目标创设
自然角课程化的定位偏向生成性,但预先一个大致的目标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主题背景下,特定年龄阶段和各领域核心经验的特征、要求和可推进的层次有一个前期了解,如此开展的活动会更有针对性。我们对目标的分析综合考虑了主题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标、园本课程目标三个维度。
对主题目标的分析,有助于把握该主题核心经验的年龄特征和领域要求,我们可据此分析哪些主题核心经验可以在自然角中体现;对照《指南》目标,有助于把握五大领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要求,在自然角中可凸显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可辅助配合;对照园本课程目标,考虑如何结合园本特色和资源围绕自然角展开相关活动。下面是我们结合以上三大目标,对“奇妙的动物”主题下自然角课程目标创设的思考路径。
(三)问题导向的统合行进路径
问题导向的行进路径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步领悟的。自然角创设的初始,我们老师只是在三个小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提醒幼儿带来相应的小动物,即仅仅向自然角提供了材料而已,而之后一系列活动完全经由孩子们的问题引发生成。
统合行进路径是指统合领域学习、实践活动、区角联动、家园合作等综合方式的行动思路。顺应着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包含科学、艺术、语言、社会四大领域的活动和相应的实践活动、区角联动,如下图。综合领域行进路径让孩子们获得了更立体、深入的体验,促进了课程的丰富性。
三、更多思考
以下针对后续研究的实践可能,提出更多思考。
(一)预设与生成——储备课程资源库
自然角课程化是问题导向的生成性课程,生成过程中带有很多偶然性,实践中的教师只是抓住了这个偶然性展开了适宜当时当地情境的课程活动。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些课程经验做详细梳理,梳理之后的成果如果能在教师之间进行分享,那么教师团体之间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些分享有助于其他教师在下一次面对相同或类似主题时有经验触发,降低他们再次生成课程的难度;而另一个教师基于另一拨孩子的问题引发的新一轮课程实践,又补充了相同或类似主题下的课程资源。如此地,若我们能保持长久性地过程性记录,积累多个年段和领域的纵向开展记录,那它将是一笔可贵的园本课程资源。
(二)区域内到区域外——课程视角延伸
自然角作为班级一个小小的区域,在课程行动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超出于区域之外的资源要求,如此次实践中自然角与美工区、科探区的联动,我们也带着孩子们去幼儿园菜地拔青菜喂兔子。有的主题背景下,我们需要亲子合作,去更广阔的天地自然中去了解动植物的奥秘,找寻更多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课程素材。由此,区域内到区域外,甚至是园内到园外,我们应放宽课程视野,将自然角的一隅作为我们看到一个更广阔天地的媒介。
(三)引导与记录——教师课程意识与执行力
生成化的课程比较随机和随意,教师只需要跟着孩子们的问题去共同探索,但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课程意识:其一是大课程观的意识,如何将孩子们的问题、教师与孩子们每次的交流互动、环境和材料的改变等,都看成一次次宝贵的学习契机去引导;其二是统合课程观的意识,如何充分利用各领域、区角、家园等综合资源去帮助幼儿获取相关经验;其三是课程追踪与记录的意识,教师应带着“孩子的行为表现体现了哪些宝贵的学习经验”的价值判断,去及时拍摄照片和视频,搜集孩子的作品,这种积累有助于我们分析孩子的学习困境,也能积累成长的过程性资料。同时,教师也需要有较高的课程执行力,及时捕捉孩子们转瞬即逝的兴趣点去展开相关活动,这需要教师具有充分地教学热情去克服思考惰性和行动惰性,想到就做,赶快行动。
参考文献:
[1]田惠雪.让自然角回归自然——幼儿园自然角课程化的实践探索[J].当代学前教育,2014:20-22.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幼儿园课程指导——大班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5.
[3]沈伟芳.让自然角成为我们的“活”课程[J]学前教育,2010(9):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