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则接受放射介入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数据。结果:经过放射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都产生显著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效率达到96%(48/5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41/50);并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50)和14%(7/50),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放射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临床效果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紧急且严重的医疗状况,常常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这种病症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革新,放射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中逐渐凸显出其独特的优势,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1]。本文旨在通过对我院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24-79岁之间,平均年龄(54±1.5)岁。实验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2-80岁之间,平均年龄(53±1.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等一般资料比较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研究意义。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患者经临床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且经胃镜检查证实出血部位和原因;接受放射介入治疗前,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或家属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表示愿意参与研究并接受放射介入治疗。
1.2.2排除标准
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疾病的患者,以及患有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疾病;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治疗或研究。
1.3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放射介入治疗。首先,操作者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术前准备,确保患者符合放射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并排除任何可能的禁忌症。同时,患者也需要接受必要的术前教育和心理准备。其次,在手术开始前,医疗团队会对DSA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然后接受股动脉穿刺;将其安排在手术台上,并接受局部麻醉[2-3]。然后,医生通过股动脉进行穿刺,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血管系统。这个过程需要精确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穿刺的成功和安全;导管送至出血部位;一旦导管插入成功,医生则通过DSA设备的引导,将导管送至出血部位的血管。这个过程中,还不断观察和调整,以确保导管能够准确到达目标位置。注入造影剂;当导管到达出血部位的血管后注入造影剂。造影剂会在血管中流动,并通过DSA设备显示出来,从而清楚地看到出血血管的位置和形状。在明确了出血血管的位置后,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如栓塞颗粒、栓塞弹簧等),并通过导管将其送至出血血管[4]。栓塞材料会在血管中形成一个屏障,阻止血液的流动,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止血情况、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果发现任何异常或不适,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1.4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有效率进行统计,总有效率为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总人数*100%;并统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即发生并发症人数/总人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放射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都产生显著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效率达到96%(48/5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41/50);并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50)和14%(7/50),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患者治疗效果分析表
有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实验组 21 27 2 96%(48/50) 对照组 21 20 7 82%(41/50) χ² 5.005 P <0.05 |
2 患者并发症对比分析表
便秘 发热 其他 总体发生率 |
实验组 1 / 1 4%(2/50) 对照组 2 2 3 14%(7/50) χ² 4.000 P <0.05 |
3、讨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严重且紧急的医学状况,通常由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部位的血管破裂引起。这种病症发病突然,病情严重,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传统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5]。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给予止血药、抑酸药等药物来缓解症状,但其效果有限,且对于严重的出血情况往往难以控制。内镜治疗则通过在内镜下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处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止血的成功率,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近年来,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快速发展,放射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中逐渐崭露头角。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将医学影像技术与治疗技术相结合的学科,它可以通过精确的影像引导,将导管和器械精确送达病变部位,从而实现微创、精准的治疗。
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中,放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栓塞和经导管动脉造影术等。动脉栓塞是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注入出血部位的动脉,从而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的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止血迅速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的严重出血患者[6-7]。经导管动脉造影术则是一种通过造影剂显示出血部位的血管结构,从而精确指导栓塞治疗的方法。它可以在直视下观察到出血血管的走向和分布,提高了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本文结果显示,经过放射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都产生显著效果,其中实验组患者治疗效率达到96%(48/50);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2%(41/50);并且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50)和14%(7/50),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首先,放射介入治疗能够准确找到出血部位,通过DSA引导下的血管造影,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部位的血管情况,为治疗提供准确的定位。其次,通过栓塞材料对出血血管进行栓塞,能够快速有效地止血,减轻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此外,放射介入治疗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发生率。然而,放射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操作技术要求高、设备成本高等[8]。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然而,虽然放射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对于某些特殊部位的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放射介入治疗的难度较大,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此外,放射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血管损伤、血栓形成等,因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操作规范。
综上所述,放射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不断更新,相信放射介入治疗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加强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利,郭雪松,李红梅,等.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29-30.
[2] 逯纪亮.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8):233-234.
[3] 吴林波,刘秋宏,王勇强.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2):128,131.
[4] 冯倜,魏志喜,王海东,等.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应用及患者康复情况分析[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0,29(10):92-93.
[5] 李怀波. 上消化道大出血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1):25-26.
[6] 丁增伟. 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研究[J]. 养生保健指南,2021(27):13.
[7] 朱席政. 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 饮食保健,2021(35):41-42.
[8] 陆国平. 探讨放射介入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J]. 特别健康,2020(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