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金融思想及其当今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2
/ 3

邓小平金融思想及其当今启示

罗雯妤

中共南充市委党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国家经济的发展壮大,金融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不可或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体系的持续完善,实体经济融资途径不断优化,金融为现代经济“输血”的功能日渐显著。邓小平同志的金融思想深刻阐述了金融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了金融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理论灯塔,照亮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为世界金融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邓小平金融思想核心内容

(1)阐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初期金融业自身发展的不足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打破“金融一统”的计划体制,让金融“重获新生”。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强调的是金融在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体现的是金融活则经济活的辩证关系。1991年初,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听取上海市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时,针对浦东新区“金融先行”的做法,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2]邓小平科学定位了金融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刻揭示了现代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就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抓好金融这一环节,同样地金融业必须加快自身改革发展,健全自身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扩大金融资源供给,为经济体制改革注入活力。

(2)主张加快银行业体制的改革步伐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仅有行这一形式其他金融业态几乎没有。而银行此时的功能主要局限于基础的会计和记账算账服务,这一阶段银行更多地被视为计划经济和财政体系的附属辅助工具。要使金融在经济中真正起核心作用,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旧的金融机构体系1986年,邓小平同志明确了改革方向他强调“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3]1986年7月24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打破了以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专业银行的独占地位,为构建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不仅促进了金融机构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实现了功能上的互补和市场竞争中的平等,从而推动构建了更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职能,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此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下,专业银行正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商业银行的职责与功能属性开始逐渐明晰,业务领域逐步扩大。同时,银行金融机构相继建立,资本市场随之发展,股票交易、期货等金融工具的监管和运作陆续规范,金融体系更加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鼓励稳步推动建立资本市场发展

资本市场是改革开放伟大成果之一。证券市场在中国曾被认为是最具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事物,成为金融改革不可跨越的禁区。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股份制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明确要勇于借鉴、尝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金融方面的先进经验,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邓小平提出了“允许看,坚决地试”这一论述,表明了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金融资本市场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建立资本市场的改革步伐。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中国证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统一监管体制开始形成,资本市场法规体系初步形成,资本市场开始逐步纳入全国统一监管框架并走上规范化轨道。经过32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推动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

(4)强调金融服务民生的重要性

一切为了人民,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货币政策稳定,物价平稳,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是邓小平同志关心关切之事。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大。但由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宏观调控经验的缺乏,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现象接连发生,成为制约经济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例如,1984年,中央政府提倡加快改革,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地方政府响应号召,扩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而为了满足经济的高速增长,弥补财政的较大赤字,货币开始超量发行,1984年的货币供应量M0同比增速从1983年的20.7%提高到49.5%,导致CPI价格指数直线上升,同时也造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抢购风潮”。在通过三年时间刚刚抑制住这次通胀之后,1988年又在解决价格“双轨制”问题中再次爆发通胀,货币供应M0同比增速由1987年19.4%上涨至46.7%,CPI指数暴涨至27.4%,社会抢购现象再次发生。面对再一再二的“抢购”风潮,党中央把1989年和1990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1988年,他在我国出现明显通货膨胀问题时严肃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太快,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困难。我们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准备用两年时间来解决问题。”

[4]且在此时,中国的货币根本连贸易项下都没有自由兑换,一切都是管制的,而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讲了今后的货币要自由兑换。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不断深化了物价改革,发挥了价格的杠杆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思想,在1996年中国人民币在贸易项下实现了自由兑换。

二、邓小平金融思想的当今启示

金融是国之重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邓小平金融思想及其重要论述,不仅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现在,在新征程上,更要坚持邓小平同志金融思想,重点聚焦金融安全与稳定,注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更加重视微观主体成长和制度完善,以金融之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金融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1)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所有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作用突显。新时代,应持续遵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5]这一论述,着力解决金融“脱实向虚”、自我空转、自我循环的问题,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将经济与金融的辩证关系概括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6]金融业要锚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找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水平,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金融服务。一是聚焦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政策工具、信贷产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力度,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实现创新提质。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建立健全直接融资体系,推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出多元化金融产品,差异化、综合化金融服务。二是聚焦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不断强化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及其他国家重大战略的金融支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文章。需要着力克服期限错配与资本结构、资源投向错位等问题,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三是聚焦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资金供给向制造业倾斜,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加大传统产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支持。需要依托制造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需要稳妥开发适应制造业企业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合理确定融资期限和贷款利率,向制造业企业合理让利。四是聚焦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着重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需要推动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金融机构根据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变化,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与服务。需要建立健全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评级、融资咨询、风险评估、融资申请等综合服务,不断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2)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

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将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指导思想下,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改革之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但是距离建成金融强国目标我们仍有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金融业的市场结构、经营理念、创新能力、服务水平还不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针对金融业发展的现存问题,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到,以“八个坚持”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出精辟概括,“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其中之一。一是强化数字金融创新。结合金融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大力发展惠及区域平衡的数字化金融产品。依托大数据、AI、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创新推出能够直接服务于各地区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搭建诸如“掌上金融服务银行”“掌上金融风险等级识别器”等金融科技平台,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实现远程开户、在线支付、网络贷款和理财投顾等全流程网络金融服务。二是持续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包括深化大型商业银行改革、推动中小银行回归本源和主业,重点聚焦在金融机构的内部改革。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加快建设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着力完善股票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继续发展货币、外汇和黄金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有效提升直接融资在整体融资结构中的占比,推动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三是稳步扩大金融开放。“坚决地试”成为稳步扩大金融开放,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行动指南。新形势下,要坚定不移进一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但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循序渐进、安全可控、竞争合作、互利共赢”的方针。应继续加强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吸引更多投资者投资, 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服务系统(RCPMIS)、人民币清算机构安排等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和机制设计,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跨境支付清算提供安全可控高效的硬件和软件基础。建立更加完善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避免造成外贸外资企业和相关金融服务面临“监管空白”和“监管重叠”。

(3)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邓小平同志强调,“搞改革开放,就会有风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7]在推进金融改革进程中,同样也会面临各类金融风险。面对改革开放伴随的风险,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8]金融风险管理是永恒的要义。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金融安全,把防范化解风险放在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筑牢金融安全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首先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金融的要义是信用、杠杆、风险,而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的本质是要求在合理的基础上把杠杆用足。2023年3月开始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峰”监管正在形成,助力减少监管交叉和监管空白,提升监管质效。2024年4月,在决策层“金融强国”的战略部署下,监管层对股市着重强调“以投资者为本”,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新“国九条”。新“国九条”以及后续配套细则的落地,有助于资本市场整肃乱象,重塑价值,增强资本市场的内在稳定性,上市公司质量有望进一步提升,资金结构更合理,基础制度更完善,市场调节机制更有效,专业服务更优质,监管执法更严格。下一步要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推动中央和地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要强化金融法治建设。加强惩治金融领域腐败行为,让金融业发展规范化、法治化、透明化、公平化。最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不能只依靠金融管理部门,更需要加强金融业“自我革命”,要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等,聚焦监管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风险杠杆管理,提升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内生机制和能力。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6.

[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6.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3.

[4]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7.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6.

[6] 习近平.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 神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N]. 人民日报, 2015-11-10(01).

[7]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8]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 3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