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传承与设计再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5
/ 2

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传承与设计再生

陈瑞珠

350526198107170542

摘要:德化陶瓷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不仅以其精美的造型、细腻的纹理和温润的触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了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实现设计再生,让德化陶瓷手工艺焕发新的活力,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传承;设计再生

引言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文化多样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传承与设计再生》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旨在探索德化陶瓷这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设计语境中实现创新与传承的融合,从而在全球文化交流中保持其独特地位。

1设计再生的理论探讨

设计再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种创新策略,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设计研究、文化研究、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在德化陶瓷的非遗传承中,设计再生不仅涉及形式的创新,更蕴含着对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市场机制的深入理解。

从设计理论的视角,设计再生强调的是对传统元素的再诠释与再创造。如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主张设计应唤起用户的情感共鸣,这在德化陶瓷上可表现为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历史故事和情感内涵融入产品,使用户在使用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设计为人”理念也对设计再生有重要启示,强调设计应关注人的需求和社会福祉,这促使设计师在德化陶瓷的设计中尊重传统,同时考虑现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审美趣味。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设计再生可视为文化适应和创新的动态过程。根据保罗·利科的“符号学”理论,设计是符号的再生产,通过设计再生,德化陶瓷的传统符号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以适应现代文化语境。同时,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强调空间的社会建构,设计再生正是通过重新构建陶瓷产品与用户、社区和市场的空间关系,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社会角色和意义。

社会学视角则提供了一种对设计再生的社会影响和参与方式的理解。如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影响个人行动,设计再生通过社区参与和教育项目,可以重新组织社会结构,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同时,玛格丽特·奥曼的“设计的民主化”思想提倡设计应促进社会公正,设计再生通过提升陶瓷产品的市场价值,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益,实现社会的共享发展。

2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设计再生的策略

在德化陶瓷非遗设计再生的过程中,关键在于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市场与文化价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策略是基于对德化陶瓷非遗特征的深入理解,并结合设计再生理论,为德化陶瓷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实施路径。

2.1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达

设计再生强调对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创造具有文化深度的产品。设计师应当通过研究和交流,理解德化陶瓷的历史背景、技艺特色以及其在社区生活中的角色,将这些无形的文化元素转化为有形的设计语言。例如,可以利用陶瓷作为故事讲述的媒介,通过设计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或民俗活动融入产品设计,使德化陶瓷不仅是美的实物,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2.2跨界合作与创新路径选择

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是设计再生的重要路径。设计师可以与历史学家、艺术家、技术专家等合作,共同探索德化陶瓷的新表达方式。例如,结合数字技术,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数字陶瓷艺术品,或者通过与时尚、建筑、家具等行业结合,使德化陶瓷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跨界合作有助于扩大德化陶瓷的受众群体,赋予其更广泛的市场价值。

2.3传统技艺的尊重与保留

尊重传统技艺是设计再生的基础,设计师在创新过程中应以保护和传承德化陶瓷的核心技艺为目标。通过培训计划、社区教育等手段,确保传统技艺的传承,同时鼓励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如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传统手工艺,既保留了技艺的精髓,又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2.4市场策略与商业合作

设计再生的另一个重点是市场策略的制定,包括产品定位、销售渠道和品牌建设。设计师应当研究市场趋势,明确目标消费群体,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与消费需求的产品。同时,通过与知名零售商、设计师品牌合作,提升德化陶瓷的市场知名度。此外,建立品牌故事,强调产品的文化价值和独特性,有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3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设计再生的创新实践

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设计再生的创新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动案例,它们展示了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设计赋予古老技艺新的活力。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德化陶瓷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强化了其文化价值,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创新实践的探索中,德化县与国内外设计力量合作,推动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例如,"瓷源·德化"设计计划,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大师,如荷兰的马塞尔·布罗尔和日本的野口勇,与当地的工艺师进行深度合作。这些国际大师的作品不仅在造型、材质和装饰上与德化陶瓷传统技艺相融合,更在设计理念上注入了现代与国际化的元素,使德化陶瓷作品在保持其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了全新的现代感和艺术价值。这些作品在国际设计舞台上大放异彩,提高了德化陶瓷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

国内的设计大师如许瑞峰和苏玉峰,他们的创新实践则侧重于将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相碰撞。许瑞峰的作品以传统白瓷为基础,结合现代几何元素,创造出兼具东方韵味与国际设计感的陶瓷艺术品;苏玉峰则通过雕塑和装置艺术,结合德化瓷塑技艺的深厚底蕴,探索了德化陶瓷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新可能,赋予作品新的叙事性和视觉冲击力。

德化陶瓷的非遗设计再生实践还包括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新一代的陶瓷艺术家和设计师。通过在本地学校开设陶瓷艺术课程,以及举办设计工作坊,传承人与学生共同创作,将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理念相互启发,孕育出融合创新的设计作品。这一举措既保留了技艺的传承,也孕育了未来的创新力量,为德化陶瓷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设计再生实践也不乏对市场策略的深入思考。例如,通过举办陶瓷艺术节、建立陶瓷博物馆以及线上销售平台,德化陶瓷得以更直接地接触消费者,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这些多渠道的销售策略,结合故事叙述和品牌建设,强调了德化陶瓷的文化价值,使产品不仅满足功能性需求,更成为消费者体验和欣赏文化的重要载体。

设计再生实践还面临着如何在市场驱动下保持技艺的原真性和文化价值的挑战。一些项目如“传统与创新的对话”,通过艺术家与工匠的对话,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既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不损害工艺的传承。同时,借助法规保护,确保设计创新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再生

结语

在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设计再生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与文化价值相融合的生动画面。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跨界合作、尊重传统技艺以及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德化陶瓷不仅实现了技艺的传承,更在创新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为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牛佩鸿.德化陶瓷手工艺非遗传承与设计再生[J].《美与时代(创意)(上)》,2023年第1期68-70,共3页

[2] 徐铮铮.陶瓷非遗传承的困境和突破思路[J].《陶瓷》,2022年第11期9-11,共3页

[3] 刘宇.基于运河文化遗产的仿生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1年第10期315-322,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