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16
/ 2

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周勤亚

650108197806071975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关键技术创新、模式探索以及效益评价。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现状,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详细阐述了土壤重构与改良技术、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地形地貌重塑与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并探讨了生态工程技术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在煤炭矿区生态修复中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

引言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其开采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文章旨在全面梳理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分析不同复垦与修复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通过文章的研究,期望为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推动矿区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现状

(一)国内外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现状

在国内外煤炭矿区,土地复垦已成为矿产资源开发后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国外方面,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土地复垦模式[1]。这些国家强调“边开采边复垦”,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引导,有效促进了矿区土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内方面,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法规政策的不断完善,煤炭矿区土地复垦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各级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土地复垦的投入,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垦技术和模式,如“生态优先,产业协同”的复垦理念,为推动矿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煤炭矿区生态修复现状

煤炭矿区的生态修复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与重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修复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涵盖了土壤改良、植被恢复、水体净化等多个方面。在矿区生态修复实践中,通过综合运用生物、工程及化学等多种手段,有效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例如,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污染,利用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以及实施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等。同时,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也促进了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技术瓶颈是制约复垦与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部分修复技术尚不成熟,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矿区生态环境问题。资金短缺和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也是制约因素。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部分企业和地方政府因经济压力难以承担全部费用;同时,相关政策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社会参与度和公众环保意识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矿区周边居民对复垦与修复工作的认识有限,缺乏积极参与的动力;同时,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不足也影响了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

二、煤炭矿区土地复垦关键技术

(一)土壤重构与改良技术

土壤重构与改良技术是煤炭矿区土地复垦的核心环节。该技术主要针对矿区土壤因开采活动而遭受的严重破坏,如土壤结构松散、养分流失、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土壤进行重构,包括添加有机物质、调整土壤酸碱度、改良土壤质地等措施,以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同时,针对土壤污染问题,采用化学稳定化、植物修复等改良技术,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含量,为后续的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

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是煤炭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该技术旨在通过科学的种植和养护措施,恢复矿区的植被覆盖,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在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矿区进行植被调查,了解原有植被的种类和分布特点,进而选择适宜的植被进行恢复。同时,采用先进的植被种植技术,如容器苗造林、直接播种等,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还需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构建,通过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形成多层次的植被结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三)地形地貌重塑与景观设计

地形地貌重塑与景观设计是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该技术通过对矿区地形地貌的重新塑造和景观设计,旨在恢复矿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同时提升其美学价值。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矿区的地理、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需求。通过科学的地形地貌重塑技术,如土方工程、水土保持等,恢复矿区的自然地形和地貌特征。同时,结合景观设计理念,运用艺术手法对矿区进行美化处理,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景观空间。

三、煤炭矿区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一)生态工程技术创新

生态工程技术创新在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的生态工程技术往往侧重于单一的修复手段,而现代的创新技术则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持续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系列新型的生态工程技术应运而生,如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护坡等,这些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同时,生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也为生态工程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使用生态混凝土、生态植被毯等材料,既增强了生态修复的效果,又降低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是煤炭矿区生态修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该技术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以及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的监测与评估等环节[3]。通过科学的调查方法,可以全面了解矿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问题,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与恢复策略提供依据。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采用生态友好的方法和技术,如建立生态缓冲区、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等,为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三)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

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技术通过引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精准监测和高效管理。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矿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为生态修复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则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分析,为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大数据技术则可以挖掘和分析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海量数据,为优化修复策略提供有力支撑。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生态修复的效率和质量,如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被监测等技术的应用,都极大地减轻了人力负担并提高了修复效果。

总结

文章通过对煤炭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国内外煤炭矿区在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技术瓶颈、资金短缺、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与挑战;土壤重构与改良技术、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地形地貌重塑与景观设计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矿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工程技术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矿区生态修复的效果与效率;通过探索不同的复垦与修复模式,并提出了综合效益评价的方法,为矿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胡海峰,廉旭刚,蔡音飞,等.山西黄土丘陵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破坏与修复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20, 48(4):10-12.

[2] 刘文峰,周保精.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能源科技, 2023, 21(5):12-15.

[3] 魏忠义,靳文娟.有色金属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环境修复效益估算[C]//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会议.2019(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