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中医院 脑病中心神经外科 三级乙等 226400
摘要:目的:分析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神经介入治疗。结果:施治前NIHSS量表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NIHSS量表评分为观察组较低P<0.05;随访3个月末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7.14%,对照组为77.14%,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血管再通率为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有助于预防血管闭塞、维持血管通畅,并改善神经功能。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介入治疗;神经功能
缺血性脑血管病亦被称为脑缺血性疾病,近年来的人群患病率较高,其病因繁多,且病机十分复杂,一般认为与血管壁病变、血流动力学异常变化以及血液成分改变有关,而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痉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心脏疾病等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诱发因素[1],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单眼视力下降、偏盲、偏瘫以及偏身麻木等,此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并且复发率较高[2],药物保守治疗的疗效较差,开颅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然而创伤性高,并且术后并发症率高,影响其广泛推广应用。近年来介入技术取得快速发展并不断成熟,通过实施神经介入治疗有助于开通患者的几近闭塞病变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3],本文将分析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通过运用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22年1月~2024年1月7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例作为研究样本,借助随机数字表法予以均分组,即对照组(n=35例)、观察组(n=35例),观察组男、女病例依次为19例、16例;年龄情况如下:40~78岁,平均数(61.35±2.0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情况如下:16.2~31.3kg/m2,平均数(21.26±1.62)kg/m2。对照组男、女病例依次为18例、17例;年龄情况如下:38~79岁,平均数(61.34±2.06)岁;BMI情况如下:16.3~31.2kg/m2,平均数(21.25±1.63)kg/m2。2组以上各信息资料平行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常规药物治疗,例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口服,75mg/次,1次/天,阿司匹林片进行口服,100mg/次,1次/天,共计治疗3个月。观察组患者应用神经介入治疗,方法如下:术前需要实施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其脑动脉病变情况,术前3天起应用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mg/天以及氯吡格雷75mg/天。术中给予全麻,通过股动脉入路将导引导管进行妥善置入,给予4000U肝素进行注射,结合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其狭窄病变部位以及具体的侧支代偿情况。在微小导丝的辅助下将准备的微导管送至病变处,继续通过导引导管将造影剂进行注入,明确远端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畅通情况,撤出微导管,沿微导丝将球囊扩张导管送达病变部位,以命名压扩张球囊,观察15分钟,若血流能维持可结束手术,若血流不能维持情况下给予植入支架,再次给予造影剂注入,评估支架的位置及打开程度,观察5~10分钟无异常后即可回撤引导导管,结束后造影复查评估其血管再通情况,若效果良好则可将动脉鞘进行退出,充分止血。
1.3评价规范
(1)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末以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其神经功能,0~42分,分数越低即神经功能恢复越好。(2)2组均于治疗后随访3个月末对比其血管再通情况,分为完全再通:即经复查血管恢复畅通,既往病变缺血部位完全恢复灌注;部分再通:即病变血管恢复部分畅通,与此同时灌注区域恢复,然而不足50%;未通:即病变情况无明显改善,灌注情况无变化,血管再通率=(完全再通+部分再通)/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均借助SPSS22.0分析,其中涉及的计量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s),即均值加减标准差,均为t检验,计数资料均进行如下表示:[n(%)],均为χ2检验,P<0.05即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IHSS量表评分组间平行对比
施治前NIHSS量表评分2组平行比较差异微小P>0.05,施治后与对照组做平行对比NIHSS量表评分为观察组较低P<0.05。
表1 NIHSS量表评分组间平行对比(±s,分)
分组 | n | 施治前 | 施治后 | t值 | p值 |
观察组 | 35 | 13.26±1.15 | 5.06±0.35 | 9.632 | 0.000 |
对照组 | 35 | 13.25±1.17 | 8.63±0.46 | 7.152 | 0.003 |
t值 | 0.175 | 6.065 | |||
p值 | 0.290 | 0.010 |
2.2血管再通率组间平行对比
随访3个月末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为97.14%,对照组为77.14%,与对照组进行组间平行对比血管再通率为观察组更高P<0.05。
表2 血管再通率组间平行对比[n(%)]
分组 | n | 完全再通 | 部分再通 | 未通率 | 血管再通率 |
观察组 | 35 | 23(65.71) | 11(31.43) | 1(2.86) | 34(97.14) |
对照组 | 35 | 4(11.43) | 23(65.71) | 8(22.86) | 27(77.14) |
χ2值 | 13.175 | 16.326 | 6.037 | 6.037 | |
p值 | 0.000 | 0.000 | 0.003 | 0.003 |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人群患病率较高,受到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影响患者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脑组织缺血和缺氧,甚至可引起软化性坏死,在确诊后需尽早给予治疗,降低患者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4]。药物保守治疗的效果不佳,在改善患者管腔病变狭窄度方面作用有限,并且部分患者可产生二次栓塞。近年来,神经介入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并且在广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加快近闭塞病变血管恢复再通,有利于预防继发性脑出血。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采用神经介入治疗,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神经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提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神经介入治疗有助于预防血管闭塞、维持血管通畅,并改善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 郭彦俊,温昌明.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 罕少疾病杂志,2023,30(2):19-20.
[2] 张丽.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护理观察[J]. 婚育与健康,2022,28(5):66-67.
[3] 史小平.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9):92-93.
[4] 曹兴念,康方方.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效果[J].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2023,15(10):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