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病理科 四川成都 610199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在病历技术控制中的影响。方法:选择2024年7月-2024年4月我院行病理检查患者9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HE染色,观察组行免疫组化染色,比较染色结果。结果:观察组切片优良率、疾病确诊率、病理检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组化染色可提高病理技术质量。
【关键词】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病理技术质量控制
病理检验为当前临床肿瘤检验的主要方法,而病理技术则是病理检验的主要环节,若是病理技术出现失误,则可能导致所获得的切片质量不足,引起误诊、漏诊等意外情况的发生[1]。因此,为加强病理检验的切片质量,需要提高病理技术水平,以往临床多使用HE染色进行样品处理,染色效果并不理想,难以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免疫组化染色的出现则为样品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向[2]。本研究将就免疫组化染色在病理技术质量控制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病理检查患者90例进行研究,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32-5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19,年龄31-57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HR染色,将穿刺所获取标本放入中性甲醛之中,固定4h,使用AF液进行浸泡,浸泡1h后改为乙醇浸泡,分别使用不同浓度乙醇进行浸泡1h,之后再进行二甲苯浸泡20min,最后使用醋缸浸泡1h,将醋缸以及烤箱温度控制于60℃左右,对样本实施烤片处理。
观察组实施免疫组化染色:持续对样本进行不间断切片,进行常规脱蜡至水,于烧杯之中放入700ml EDTA修复液,等待其煮沸后放入样本切片进行加热,并待其冷却之后浸泡于双氧水中,在持续10min浸泡之后进行PBS冲洗3次,进行一抗处理,放置于37℃下1h,之后再次进行PBS冲洗3次,进行二抗,于常温之下孵育,结束再进行PBS冲洗3次,DAB显色,利用苏木精染色,使用100%酒精进行脱水,并通过树胶封固
1.3观察指标
观察切片质量优良率以及疾病确诊率。
观察病理检验质量。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2)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为(x±s)、(n,%),若(P<0.05),则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切片质量优良率以及疾病确诊率比较
观察组切片优良率与疾病确诊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切片质量优良率以及疾病确诊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优 | 良 | 差 | 优良率 | 疾病确诊率 |
观察组 | 45 | 24(53.33) | 19(42.22) | 2(4.44) | 43(95.56) | 44(97.78) |
对照组 | 45 | 21(46.67) | 16(35.56) | 8(17.78) | 37(82.22) | 36(80.00) |
x2 | 4.050 | 7.200 | ||||
P | 0.044 | 0.007 |
2.2 病理检验质量比较
观察组病理检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病理检验质量比较[(x±s)]
组别 | 例数 | 试剂质量 | 取材质量 | 染色质量 | 切片质量 |
观察组 | 45 | 9.34±0.32 | 9.18±0.27 | 9.13±0.26 | 9.43±0.37 |
对照组 | 45 | 8.57±0.81 | 8.34±1.15 | 8.62±1.23 | 8.04±0.69 |
t | 5.931 | 4.770 | 2.721 | 11.909 | |
P | 0.000 | 0.000 | 0.008 | 0.000 |
3.讨论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切片优良率、疾病确诊率、病理检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这意味着免疫组化染色能明显提高切片质量,从而提高临床确诊率。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在免疫组化染色之中,使用了多项技术,特别是多重浸泡以及多次冲洗,有效地保证了切片组织稳定程度,同时利用衬染保证了提供前提,使得切片的组织活性以及形态得到完整保留,能够直接反映出切片组织具体特征情况,可对切片组织抗体状况进行直接观察,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3]。免疫租化染色本身是一种利用酶聚合物与二抗产生结合作用后产生的物质能够再次与一抗结合,进而放大抗原抗体信号,同时不会出现组织细胞内源性生物素背景染色,可更好地进行辨认,保证了切片优良率[4]。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免疫组化染色期间,工作人员需要保持细心自信,严格遵守各个环节的规定时间以及次数要求,才能够保证所获取切片样本质量。
【参考文献】
[1]吉莉莉.质量控制对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06):66-68.
[2]滑洋洋,龙安予,王玉.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2):132+169.
[3]马改玲.质量控制对免疫组化病理技术制片质量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2,30(05):5-8.
[4]王晓宝,巨宏亚,孙璐瑛,等.免疫组化染色对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影响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09):1461-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