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10005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于妇产科中选取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计74例;将7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配为对照组、观察组,于对照组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则增加引流治疗,比较两组的切口感染情况和恢复情况。结果:据统计,观察组、对照组内分别出现2例、7例感染情况,切口感染发生率分别为5.4%、18.91%,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更低(P<0.05);在恢复情况的指标中,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P<0.05)。结论: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实施常规疗法和引流联合治疗可控制病情,对加速切口愈合、预防感染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
妇产科作为医院重点科室,患者数量较多,多数需要行手术治疗,不过由于糖尿病、贫血、肥胖、手术等多因素影响,在术后可能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情况。据悉脂肪液化是妇产科手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情况。脂肪液化时,会表现出切口流出液态脂肪的现象,对该情况应重点关注,严防无菌性炎症,严重时可能导致切口感染。目前临床上对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采用常规疗法,如药物冲洗、加压包扎等,但实际效果相对一般,仍旧有较高的切口感染风险。针对该问题,应基于患者个体化情况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联合应用引流方法有积极作用,可快速抑制腹脂肪液化,并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对促进切口愈合有帮助[1]。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便围绕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效果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期间总计选取74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参与研究,均在2023年7月至2024年5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就医。为达成研究目的,采用“随机数表法”将74例患者分配为2组,即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7例。从对照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看,年龄范围23-52岁,平均(34.78±4.12)岁,再如观察组,患者年龄22-57岁,平均(35.06±4.78)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将在对照组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通过甲硝唑、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切口部位,随后加压包扎;若患者液态脂肪渗出情况较多,还应及时清理已坏死的组织[2]。
观察组应基于常规治疗方法增加引流治疗。①及时清理切口部位的坏死组织,每2日换药1次;②对创面涂抹糜蛋白酶,一般可用药2ml左右;③通过无菌胶布固定创口,避免留有死腔,随后置入引流管,可选择16#的脑室引流管,将其置入至机体皮下脂肪与前鞘间;④完成以上准备工作后开始进行持续负压引流。对于脂肪液化严重的患者,应在引流前通过0.9%氯化钠溶液、80000U庆大霉素冲洗切口,随后再行负压引流。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同时记录两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期间,需对所有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以明确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中选择SPSS22.0 软件作为统计学处理工具,对于实验期间的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使用“%”、“(x±s)”表示;同时,还需对数据信息进行检验,可分别使用“X2”、“t”作为检验工具;对于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情况表示为“P<0.05”。
2 结果
经本次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较短(P<0.05)。
表1 恢复情况对比(n/%)(x±s)
组别 | 例数 | 切口感染发生率(n/%) | 切口愈合时间(d) | 住院时间(d) |
观察组 | 37 | 2(5.4) | 13.02±0.79 | 11.17±0.25 |
对照组 | 37 | 7(18.91) | 27.56±1.37 | 18.12±1.22 |
X2/t值 | 7.041 | 6.289 | 6.037 | |
P值 | <0.05 | <0.05 | <0.05 |
3 讨论
近年来,妇产科患者较多,临床治疗时以手术方法为主,而且手术治疗有较高的直接性、针对性,疗效相对比较理想。不过随着妇产科手术次数的增加,出现了许多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情况,这是妇产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但脂肪液化情况的出现会增加切口感染风险,因此如何对其给予有效治疗十分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问题有比较深入的应用,相关引发原因较多,以下便对常见原因进行简单阐述:①肥胖:肥胖是引起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妇产科手术多于腹部做切口,由于肥胖因素影响,很多患者存在体重超重情况,在完成手术并缝合切口后,因脂肪组织本身的血运较差,很可能影响术后切口部位的血运情况;同时,切口的愈合需要有充足的营养成分供给,然而,因局部血运不佳,营养成分的供给不足,因此容易出现脂肪细胞坏死液化,进而会出现无菌性炎症,切口感染风险随之增加[3]。②缝合不当:完成手术后需要对皮肤组织逐层缝合,医生必须要有极强的缝合技术。从一些研究调查分析看,医生缝合不当是引起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实际缝合操作中,可能存在缝扎较松的情况,无法彻底止血,容易流出较多的渗出物;缝合过紧时会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因此很可能出现血液循环组织坏死;再如,若缝合时留有较多死腔,将容易引起炎症反应。③营养不良: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活动均需要营养的供应,充足的营养是机体功能运转的动力所在。对于妇产科腹部手术患者,若存在营养不良情况,将会阻碍蛋白、胶原的合成,不利于切口愈合。④机械性刺激:手术本身便是有创操作,在术中难免会对腹部切口皮肤造成机械性刺激,如拉钩压榨、结扎大块组织、切口长时间暴露等,因此很可能引起脂肪层的氧化分解反应。⑤高频电刀的使用:当前手术临床治疗中应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高频电刀便比较有代表性
[4]。不过在其具体应用时,会产生高温,在高温影响下可能会导致脂肪细胞发生变性,脂肪层内的毛细血管也可能因此出现栓塞。总而言之,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较多。
在本次研究中,探讨分析了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于观察组应用常规疗法联合引流,如结果中表1所示,观察组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常规治疗方法以切口冲洗、加压包扎或清除坏死组织为主,但是因包扎方式不合理,很可能引起感染。在配合引流治疗时,可在冲洗完成后在切口部位建立负压环境,进行持续负压引流,而对于脂肪液化严重的患者,可提前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随后进行负压引流。
综合此次研究分析可见,对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实施常规疗法、引流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脂肪液化,可加速切口愈合,并可预防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高丽玲,林珍珍,黄碧来,等. 不同消毒方法预防妊娠期肥胖产妇剖宫产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比较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2, 29 (23): 87-90.
[2]程琳,徐小敏,姜承英,等. 子宫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分析 [J]. 中国妇幼保健, 2022, 37 (16): 3037-3040.
[3]王文仪,刘智慧,崔蕾. 剖宫产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及分析 [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1, 39 (01): 81-83.
[4]付吉群,谭小英. 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液化的临床诊疗研究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 (01): 103-105.
作者简介:钱莹,女,汉族,北京市西城区,1992年7月29日,本科,护师,写作方向:妇产科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