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2
/ 2

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吕亭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本院新生儿科76例新生儿(2023.3-2024.3),随机数字表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8)常规护理、观察组(n=38)规范化小组护理;统计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新生儿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新生儿家属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具有积极价值,可减少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获得新生儿家属认可。

关键词新生儿;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新生儿家属满意度

新生儿护理为医疗领域重点项目,新生儿健康及护理质量更是直接关系着其未来成长、发育[1]。既往临床针对新生儿多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干预,其能够为新生儿提供基础护理服务,但其也存在工作负荷大、沟通不畅、护理差错率较高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规范化小组护理则为临床新型护理模式,其可通过团队合作、明确分工、规范流程等手段,提高护理质量及安全。对此,此次研究主要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应用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新生儿科76例新生儿(2023.3-2024.3),随机数字表将其划分为两组,对照组(n=38)男女比20/18;出生日龄1-26(14.55±2.13)d;出生体质量2.6-4.1(3.49±0.62)kg。观察组(n=38)男女比21/17;出生日龄1-25(14.33±2.24)d;出生体质量2.7-4.2(3.51±0.67)kg。入组新生儿家属知情,研究经医学伦理核准。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由责任护士依据常规护理流程为新生儿提供护理服务,包含日常监测、环境护理、家属宣教、用药指导等。护理期间严格遵循手卫生原则,限制病区人员走动,规避交叉感染发生。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1)护理小组创建:由新生儿科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为成员,护士长为组长。组织组内成员参与规范化培训,并定期分析、总结新生儿护理风险事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防范风险事件发生。(2)优化安全管理流程:①定期组织小组会议,对潜在风险事件进行分析,拟定防范措施。②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③定期组织理论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理念、模式。④增加组长巡视次数,及时识别、完善护理中存在的不足。(3)安全护理:①监护:对新生儿体征变化细心观察,一旦有异常出现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②操作:落实无菌原则,严格核对新生儿信息,落实各项治疗、护理操作。③用药:评估新生儿状况,严格执行医嘱用药。④消毒隔离:定时消毒室内空气、物品,定期监测室空气、院内感染情况。⑤并发症:积极防范常见新生儿疾病,如臀红、红疹等;外出检查配备一次性治疗巾,防范交叉感染。⑥交接班:落实床头交接、记录。⑦宣教:告知家属新生儿情况,讲解护理知识,指导其配合护理。⑧环境:采取鸟巢式包裹,协助新生儿调整舒适体位,为其提供良好休息环境。同时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⑨喂养:母乳为主,若有不足辅助配方奶粉。⑩关怀:帮助新生儿母亲适应角色转变,鼓励母婴尽早接触,指导亲子互动,母乳喂养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医源性感染等)及新生儿家属满意度(自拟调查问卷,百分制,>70分为满意,统计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5.0软件。%、(±s)表述计量、计数项目,χ2、t检验;P<0.05时具备统计差异。

2.结果

不安全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更低(P<0.05);新生儿家属满意度,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1:

表 1 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及新生儿家属满意度(%)

组别

例数

护理纠纷

医源性感染

总发生率

新生儿家属满意度

对照组

38

5(13.16)

2(5.26)

7(18.42)

30(78.95)

观察组

38

1(2.63)

0(0.00)

1(2.63)

36(94.74)

χ2

5.029

4.145

P

0.025

0.042

3.讨论

新生儿护理是医疗保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质量[2]。在新生儿护理中,既往临床多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其具有普适性,可为新生儿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其身心健康。但常规护理也存在一定局限,其护理执行较被动、护理措施较单一,且护理人员工作负荷大、护患沟通紧密性较差,易引发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等不良事件,影响护理安全。

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则是以团队合作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可通过护理风险事件分析、风险防范措施制定,有效规避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为新生儿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3]。本研究中,相较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低,新生儿家属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提示规范化小组护理可提升新生儿护理安全,获得家属认可。分析可见,新生儿属于特殊护理对象,其各项机体功能均未发育完全,为多种疾病易感群体,因而在新生儿护理中需高度重视护理安全问题。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干预下,护理人员可通过小组会议分析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风险因子,并就相关风险因素制定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新生儿感染等相关护理风险时间,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同时,新生儿护理不仅是对新生儿本身的照顾,还需与其家属进行有效合作与沟通,以征得新生儿家属配合。规范化小组护理中,护理人员可通过专门的家属宣教、喂养指导、关怀指导等,帮助家属更好地掌握新生儿机体状态,了解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注意事项,进而强化家属照护新生儿的能力,提升其信任感,获得认可。

综上,将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用于新生儿护理中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时间,提升护理安全,获得新生儿家属认可。

参考文献:

[1]戴雪霞,邓祥敏,李兴霞.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22,41(10):170-174.

[2]张艳秀,王述晶.规范化护理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4):21-23.

[3]闫爱慈,韩利静.规范化小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及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婚育与健康,2023,29(5):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