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少年宫 黑龙江省 150000
摘要:阅读是文化育人重要的实现形式,当代教育家、国家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精神的成长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因此,由此得出阅读针对儿童心理的重要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的结论。
关键词:阅读;儿童心理;重要性
引言
阅读是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是重要的自我教育方式,是实现终身教育的衔接路径,也是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价值所在。文章通过对儿童阅读活动的组织和跟踪,以概述了教育的心理学支点,呈现和分析阅读对儿童的影响过程。研究发现,阅读通过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事实应对和自我认知,对儿童的精神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1教育的心理学支点
瑞士心理学家裴斯泰洛齐报告中,一开始就响亮地提出:“我正试图将人类教学过程心理学化,试图把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与别人的交往都协调一致起来。”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他对人类教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20世纪初期,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桑代克在对动物和人类的学习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基础上,首次在其《教育心理学》等论著中,具体地揭示了一些教与学应遵循的人性和心理学规律,包括了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的心理学化,以及基于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的深度学习。以上所论,为我们聚焦思辨性阅读的心理支点提供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支撑。
2阅读针对儿童心理的重要性
2.1有助于创设积极的心育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每个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倡导用积极和正向的态度为人处世。由此,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如幸福、快乐、希望、乐观、满意等。而儿童在积极的情绪体验方面是欠缺的,这种欠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出生时先天的差异性,会饱受更多来自家人和外界的嘲讽和不接纳;其次,在学习中因为这种差异性可能也会遭受同学的排斥和侵扰。这些经历必定给儿童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再者,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接纳度不高。故而,在学生的心育工作中应该创设更多的积极的心育体验情境,增加学生积极的情绪感受。
2.2有助于培育积极的心育品质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对优势品格的塑造,提出了人的六项美德,分别为智慧和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每项美德中对应了相应的积极优势,共有24种优势。在这些优势中,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有的具备好奇心、创造性,有的具备勇敢、正直,还有的具备美感和仁慈等。积极心理学理论下,这些品质是可以进行培育的,所以,对儿童进行积极优势的挖掘和积极品质的培育,更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社会生活适应中获益。
2.3阅读推广终极目标的旨归
学以致用、切己体察、联系实际,获得精神滋养又扎实实干,解决生活和生命中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通过阅读把书读活用好。如果一直只是沉迷阅读,那阅读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或麻痹自我,必须面对和解决“网贷和学业”两大现实问题。他一边阅读,一边解决问题,“阅读与行动结合”。他获得了一种自我成长方式的成功尝试,这是有效的学用结合方式,认知和精神成长切实影响和指导生活本身。阅读可以实现情绪疏解、自我认知重构和生活改变。只有当书籍将人带向生活、服务于生活、对生活有利的时候,它才拥有了价值。
阅读回应生活,实现自我成长。自我成长的自觉状态是阅读推广的理想目标,自觉状态是人在思想认同下形成的一种自发行为方式,自我成长的自觉状态外在表现是成长方式的习惯化和无意识状态,时间维度上的持续化和终身化。“自觉状态”来自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热爱和阅读的能力。早在1927年,李小缘先生在他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就提出:图书馆即是教育。他说:“学生在学校,务求养成爱读书习惯,宣布与学校脱离关系,将不至于与教育脱离关系。”阅读教育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具备了这3个要素,阅读会成为一种自我生长的“自觉状态”,如此才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成长者。
2.4有助于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
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五大支柱之一。社会神经科学家也曾提出孤独对生活产生的消极作用极大,这意味着对人际关系的追求是人类幸福的基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心育提出要求,即需要关注儿童积极人际关系的建构。主要包括与家庭成员的沟通、与同伴关系的处理、与教师关系的融通以及与社会成员的交流。宏观上需要搭建立体网络的沟通平台,微观上需要加强对人际交流沟通技能的训练。
2.5从畅销到经典的必然选择
阅读书目的选择是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一旦阅读习惯养成,书目的选择必将从畅销走向经典。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但在他真正阅读一本好书、读到经典的时候,他的整个人会被照亮。谈了他的阅读书目,书目选择的转变由畅销转为经典。他说:“最开始是为了强迫自己读书,开始读的书多是一些畅销书。畅销书一般让人容易往下读,也有收获、有吸引人的地方。后来,我才去看一些经典。对此,樊登的观点是“只要他有阅读的习惯,最终肯定会归于经典,原因就是经典的那种美好是高层次的,低级的趣味不可能持续”。
读书有个体差异,在个体阅读阶段,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均等化和中立性服务。提到“有些书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但对我来说,有时候好像怎么也读不进去”。王余光教授认为“对读者来说,准确、客观地了解、选择、真正的世界名著,往往是十分必要的”,但“阅读问题是个人的一种权利”,读者不宜被推荐的书单强制和被迫去阅读,他也认为“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兴趣来寻找自己的读物,不必盲目地听从某些专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既广泛而又深入的阅读。这更能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强制和被迫会触发学生的抵触,不利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只有当阅读成为一种享受,阅读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状态。
2.6有助于树立积极的特教心育观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质是“心育”。在面对儿童的教育教学时,很多教师抱有消极和抱怨的态度。特别是以智障学生为对象时,这种态度最为明显。这种具有明显消极意识的教育观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态度。当学生感知到教师消极态度时,也会影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塑造。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态度是否具有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而积极心理学是对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学的反向纠正,认为消极心理学不能体现心理学本体价值的全貌。心理学不应只是关注心理疾病,还应该关注人类积极的一面,引导人们发现自身的潜力和美德。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教育者首先应该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结束语
阅读关系儿童健康成长,是全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教育的衔接路径,也是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价值所在。阅读是精神的运动,关系着生命个体的生存品质和生命质量。思考阅读教育的未来路向、完善阅读教育理论,将是新时代推动图书馆文化育人、阅读滋养民族精神的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杨婉秋,周思宇,高万红.阅读疗法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共情能力的干预研究[J].人口与社会,2020,36(03):3-13.
[2]邵泽斌.从工具性激励到共在性审美——论教育中的正向激励与相依成长[J].高等教育研究,2020,41(4):76-83.
[3]范并思.从阅读到全民阅读: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理论逻辑[J].图书馆建设,2022(6):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