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审计助推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运行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3
/ 3

研究型审计助推国企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运行路径探析

征丽晶

台州市椒江区审计局  318000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国企改革,国有企业经责审计内容和范围也发生了改变,而审计人员面对国企经责审计经验不足,这既是国企经责审计面临的挑战,也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契机。本文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长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例,探索研究型审计在经责审计项目中的运行路径。在审计理念上以研究型审计代替传统型审计,用研究的思维开展审计工作,把审计项目当作课题进行调研分析,将研究思维运用到审计项目全过程。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研究型审计 国企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研究型审计的文献综述

2009年,审计署南京特派办正式提出了研究型审计的理念,认为审计项目应该当作课题进行实施开展,做好调研、分析和求证工作。2021年1月,侯凯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研究工作作为审计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研究型审计又一次被关注和讨论。有一些理论研究者对研究型审计做了一些研究,以目前的研究资料来分析,部分学者对研究型审计的概念进行了论述,许芷浩、胡友良(2020)认为研究型审计可用公式表示为“研究型审计=研究+审计”;晏维龙、李曼(2022)认为,研究型审计是从个别经验提炼为一般规律,是从现象说明深入到本质揭示,是从工具理性升华为价值理性;郑石桥、刘星锐(2022)认为,研究型审计是以研究的方式开展审计工作,研究内容包括对审计工作的研究和对审计客体的研究;部分学者对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孙夏斌(2019)通过分析审计和研究的特点,认为研究型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应有之义;杨凤菊(2021)认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研究型审计的根本目的。还有部分学者对研究型审计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李玲(2010)提出要进行“课题式审计”,把审计业务与审计科研结合起来。王永梅、许莉、周旭东、尹花(2021)认为要将研究贯穿审计全流程;赵相阳(2021)结合具体审计项目将审计研究与审计实践结合,提出以研究式手段推动项目实施。

(二)文献述评及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关于研究型审计的研究论述,大多数学者和审计工作人员将研究视角聚焦在三个方向:一是研究型审计的定义,对研究型审计的内涵进行区分。二是研究型审计的必要性及内在逻辑,主要从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三是研究型审计的具体实现路径。有的学者从具体审计项目中归纳总结研究型审计的开展路径,有的学者从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分析研究型审计的实现路径。目前,针对研究型审计在国有控股企业经责项目实践探索鲜有涉及,因此,本文以浙江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责审计项目为例,从审计理念、审计内容、方式方法、成果运用等方面介绍贯彻落实研究型审计的具体做法和实施路径,以期为类似国有企业经责审计项目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审计思维上求突破,探寻从程序性审计向研究型审计转变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责审计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政策性强等特点,此次审计提早谋划、提前部署,立足研学上级宏观政策,研究国企特性,深入细致地研究被审计对象,全方位了解当地国企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将研究型审计贯彻到调研、数据采集等审前准备各项工作中,为制定科学的审计工作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一)从研究宏观政策出发,确定审计项目

近年来,围绕落实“十四五”规划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国企改革热潮此起彼伏,也暴露出国企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漏洞,对国企领导干部实施经责审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国企经责审计关注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对国家各项政策措施落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经营决策、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履职能力等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从提高审计政治站位出发,紧跟国之大者,该局首次将某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列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该项目为该地首次对上市公司实施审计。

(二)从研究审计对象出发,确定审计重点

审计组通过广泛查阅该上市公司过去十几年的会计报表、公司公告及雪球等相关股吧舆论信息研究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该上市公司是一家拥有数十家子公司、职工近万人的大型集团公司,每年销售额上百亿,资产负债均在百亿级别,但该上市公司业绩在2015年和2018年两次呈现断崖式下滑。审计目标是查明业绩大幅下降并巨额亏损的原因,确立以该公司原董事长在任职期间是否存在主要决策不当需要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切入点,层层有序推进,高度突出审计重点,提出该公司当年实现扭亏为盈的审计建议。

(三)从研判国企改革诉求出发,确定审计角度

该区政府十分重视国企改革优化工作,助推“国资唤醒”行动。对区属国企进行“1+5”架构模式调整,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动国企监管和优化整合工作。在此大环境下开展国企经责审计,更能发挥审计的价值和作用,审计关注的切入点也从单个企业的风险、投资、管理转为行业整体的风险、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

三、审计实施中求突破,以研究式手段逐步推动项目实施

在开展审计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研究型审计对提高审计质量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研究思维,做到边审计边研究,审计与研究高度结合,持续升级审计组织方式、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质量。

(一)理清审计思路,精心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工作“思路为王”,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项目的灵魂,审计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组进场前的调研是关键。项目确定后,审计组花了一个多月时间研究上市公司过去十几年会计报表、公司公告及雪球等相关股吧舆论信息,发现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在2015年和2018年两次呈现断崖式下滑,为确定审计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审计组再通过对财务报表分析,发现该公司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研发支出大幅增加,却未带来营业收入的增长。如:2014年至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加近50亿元,在建工程增加5亿元,研发支出增加近13亿元。但该公司却存在大量设备、车间长期闲置,产能结构性闲置等严重情况,营业收入基本维持在100亿,未实现同比例增长。最后审计报告15个大类问题中有8项来自于审计进场前确定的疑点。因此,在审计进场前通过年报、公告及舆论信息分析找到问题突破口再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创新审计方法,步步为营锁定疑点

确定审计突破口层层推进现场实施。审计组进场后确定将任人唯亲问题、某子公司转让问题、借贷理财问题、提前资本化问题、研发问题、固定资产问题等作为后期审计突破方向。一是借贷理财问题。该公司把超过20亿元的“闲置”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但同时又有大量金融借款,短期借款逐年增加,如:2012年的13亿元暴增至2018年的56亿元,审计组认为该做法疑点重重。二是研发问题。该公司研发支出从2014年的6000多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3多亿元,短短仅四年研发支出增加20倍,这些异象都进入审计组的脑海,值得深思。果不其然,审计组进场后,通过核查相关资料及谈话找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做实相关问题。

灵活的取证方法是获取审计成果的有效途径。审计组进场后,由审计组组长、副组长负责谈话。五天时间,对近三十位公司高管面谈。结合进场前确定的疑点方向和高管工作分工情况,有针对性的谈话寻找新的突破口。为避免谈话对象紧张及不必要的回避心理,审计组谈话不做笔录不录音,但对谈话涉及的问题逐一查深查透,严格按照审计规范取证,用证据说话,不轻信口供。如:部分高管违规成立私营公司与该上市公司经营同类业务问题;另外,通过谈话还发现存在公职人员在该公司兼职取酬等问题。最后,审计报告中15大类问题中的5项问题来源于谈话。

(三)主抓审计成效,一体推进揭示问题

审计实施中坚持成效先行,通过第一时间上报审计专报和送出移送书,实现边审边改,边审边出成效。该项目现场审计实施期间,审计组完成了33份移送书中的29份,16篇专报中的14篇。审计专报的建议朝着出台制度的方向努力,审计16份专报,直接建议出台制度的专报有8份,促进地方政府出台了《国有企业对外股权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等4个制度文件,被审计单位出台相应制度6个。解决了该集团(非上市公司)的股权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审计组还建议当地国有资本增资扩股,增资后将对该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增加一倍;助推有关政策、法规、制度的“废改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

四、审计后半篇文章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研究思维发挥发挥国企经责审计提质扩面作用

国有企业经责审计应从揭示单个重大违法违规事项的查处到揭示出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转变,从而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效率效益,促使企业向持续稳定方向健康发展,国有经济可持续创新发展。

(一)国有企业规章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区属国有企业没有行政事业单位各类详尽规章制度等政策文件,无法给审计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如区属国有企业公务接待标准、采购限额标准都未明确。国有企业财务数据、账户管理未纳入财政大数据平台监管。采集财务数据难免会出现漏查情况,给审计人员的核查、取证工作增加了更多困难和不便,不利于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

(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有待优化升级

审计人员除了要懂财务、审计之外,还需要通过培训增加上市公司、证券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要获得证券基金从业资格,否则很难具备审计上市公司的资格与能力。目前基层审计人员大部分从事乡镇、部门、工程投资审计,对上市公司企业和区属国有企业审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审计人员受知识面的局限,对审计对象生产经营、重大决策等缺乏了解,面对企业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有“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感觉,难免出现没有查清、查透等质量问题。

(三)国家审计对内审工作指导需加强

完善内控机制,延伸领域,加强国家审计对内审调研指导,督促国有企业成立内部审计部门,配齐人员,出台制度,防控风险。加强审计人员国企审计培训,配置各类专业人员,充实审计队伍,固定可利用专业社会中介力量充实审计队伍。对国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总结推广国企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经验,宣传内部审计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1]南京特派办李玲特派员谈研究型审计[J].中国审计,2010(24):13-17.

[2]李玲.创新审计理念打造审计精品——审计署南京特派办研究型审计发展回顾[J].中国审计,2012(16):27-29.

[3]孙夏赋.应当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审计[J].中国审计,2019(23):39-40.

[4]许芷浩,胡友良.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20(17):64-65.

[5]杨凤菊.关于做好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N].中国审计报,2021-10-13(6).

[6]赵相阳.研究型审计在地方审计项目中的探索与实践[EB/OL].[2021-09-14].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4497575.

[7]郑石桥,刘星锐.研究型审计:内涵、类型及运用条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18-25.

[8]王永梅,许莉,周旭东,尹花.研究型审计: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J].会计之友,2022(1):119-123.

[9]晏维龙,李曼.研究型审计的人才效应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2(1):11-18.

[10]戚振东,张紫璇.研究型审计: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会计之友,2022(6):118-124.

[11]许莉,张艺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研究型审计的实践探索——以审计署某特派办为例[J].商业会计,2022(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