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5400
摘要: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是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体内寄生虫疾病,该种疾病才生猪养殖业中一旦发生将会给生猪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引起一系列的公共卫生安全。针对该种疾病应该注重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明确疾病所造成的危害,然后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将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关键词: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危害;有效防治
1、流行病学
1.1生活史
猪带绦虫是一种寄生在猪和人体内的绦虫。它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幼虫(囊尾蚴)和虫卵三个阶段。成虫呈扁平带状,长度可达2-6m。体壁有较厚的角质层,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雌雄同体,能够自体受精和异体受精。雌虫产出大量的虫卵,每天可达数百万个。囊尾蚴是猪带绦虫的幼虫阶段,主要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内。囊尾蚴呈囊状,直径约1-3cm,囊内含有长达10cm的幼虫。囊尾蚴在猪体内可存活数年,直到被人类摄入。猪带绦虫虫卵呈椭圆形,直径约50-60μm,壳厚而光滑,无色透明。虫卵在人体内通常无法发育,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如在猪体内,可以孵化出幼虫。猪带绦虫的生活史包括两个宿主猪和人。成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产卵后,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猪吞食含有虫卵的食物或饮水后,虫卵在猪的肠道内孵化成幼虫,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内形成囊尾蚴。人类通过食用被囊尾蚴污染的猪肉,将囊尾蚴摄入体内。在人体内,囊尾蚴逐渐发育成成虫,开始寄生在人体小肠内。
1.2致病机理
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摄取猪的营养物质,导致猪营养不良。同时,猪带绦虫的虫卵在猪体内沉积,可能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影响猪对营养的吸收。成虫寄生在猪的小肠内,其体积较大,可能引起肠道狭窄,导致猪消化功能紊乱。此外,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内,影响猪肉的品质和食用安全。猪摄食被囊尾蚴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囊尾蚴在其肠道内孵化,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内形成囊尾蚴。这会影响猪的生长和发育,降低猪肉的品质。同时,猪带绦虫寄生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产生炎症和损伤。免疫反应的严重程度可能与寄生虫的数量、寄生部位和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
1.3流行特点
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囊尾蚴的猪。猪在摄食含有囊尾蚴的饲料或饮水后,囊尾蚴在其肠道内孵化,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内形成囊尾蚴。此外,感染了猪带绦虫的人也是传染源,因为他们排出的虫卵可能污染环境,进而被猪摄食。传播主要是通过食物传播。人类通过食用被囊尾蚴污染的猪肉,将囊尾蚴摄入体内。在人体内,囊尾蚴逐渐发育成成虫,开始寄生在人体小肠内。此外,猪之间的互相接触和摄入被囊尾蚴污染的饲料、饮水也可能导致传播。易感群体包括猪和人类。猪的感染率与饲养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人类的感染则与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卫生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生活在猪带绦虫病高发区、缺乏卫生设施、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该类疾病在全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发病率在温暖季节可能较高,因为此时猪的新陈代谢旺盛,摄食较多,容易摄入囊尾蚴。同时,温暖季节也有利于囊尾蚴的发育和繁殖。
2、临床症状
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因感染程度、寄生部位和宿主免疫状态等因素而异。猪带绦虫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感染后2-3个月才能发育成熟。猪可能出现生长缓慢、消瘦、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症状。在猪的小肠内,绦虫头节可能引起肠壁炎症和溃疡。此外,猪带绦虫病还可能导致猪的肝脏、胰腺等器官受损。囊虫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在感染后1-2个月才能发育成熟。囊虫病的主要症状取决于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肌肉组织内时,可能导致肌肉炎症、疼痛、僵硬等症状。当囊尾蚴寄生在猪的脑部时,可能引发神经症状,如行为异常、运动障碍、视力减退等。此外,囊虫病还可能导致猪的肝脏、肾脏等器官受损。
3、病理学变化
猪带绦虫病病变位置主要是小肠。猪带绦虫寄生在小肠内,其头节会引起肠壁炎症反应,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和溃疡形成。大量寄生虫繁殖导致肠道狭窄,影响猪的消化功能。猪的免疫系统对绦虫产生反应,导致虫体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囊虫病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肌肉、脑部等组织。囊尾蚴寄生在肌肉组织内,会引起局部肌肉炎症反应,导致肌肉细胞变性、坏死和肌肉纤维化。寄生在脑部时,会引起脑组织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神经纤维损伤。囊尾蚴在宿主体内发育过程中,会形成囊泡。囊泡内含有囊尾蚴的幼虫和代谢产物,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和破坏。
4、实验室诊断
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于虫体、虫卵的形态观察和结果判定。通过显微镜镜观察能够发现猪带绦虫成虫呈扁平状,呈白色或乳白色。虫体长约为2-4m,宽约0.5-1cm。虫体由头节、颈部、体节和生殖器官组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绦虫的头部、颈部、体节和生殖器官的结构特征。幼虫(囊尾蚴)呈囊泡状,直径约为0.1-0.3cm。囊尾蚴的囊泡内含有囊尾蚴的幼虫和代谢产物。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囊尾蚴的囊泡形态和内部结构。虫卵呈椭圆形,直径约为0.05-0.07cm。卵壳较厚,表面光滑,呈黄褐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虫卵的形态特征。
5、治疗方案
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再加上属于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对于患病猪却诊之后,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应该将患病猪和相关制品进行严格的扑杀无害化处理。并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应该注重未发病猪群的预防性驱虫治疗。常用驱虫药物主要包括了吡喹酮、丙硫咪唑和阿苯达唑。吡喹酮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蠕虫药物,对猪带绦虫和囊虫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使用剂量每千克体重5-10mg,一次给药。一般建议每3个月使用一次。吡喹酮可口服或注射给药。口服时,可将药物与饲料混合;注射时,药物可溶解在注射用水中。丙硫咪唑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0-20mg,一次给药。一般建议每2个月使用一次,口服。阿苯达唑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蠕虫药物,对猪带绦虫和囊虫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使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3-0.5mg,一次给药,建议每3个月使用一次,口服。
6、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坚持每天清理猪舍,保持环境卫生,避免粪便堆积。严格控制猪舍密度,避免过度拥挤。设置隔离区,对新引进的猪进行隔离观察,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避免人、猪共用食物和饮水。其次,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注重做好春秋两季的猪群身体健康检查,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对猪群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发现疑似病例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必要时对猪群进行血清学检测、虫卵检测等,掌握猪带绦虫和囊虫病的感染情况。再次,定期驱虫。根据猪的年龄、体重和寄生虫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驱虫药物,制定合理的驱虫方案。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避免超量使用驱虫药物,防止药物残留。一般每年春季的3-4月份和秋季的10-11月份分别进行一次驱虫处理。最后,控制人畜共患病。加强人畜共患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避免人畜共用食物、饮水和生活用品。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和处理。
参考文献:
[1]梁文艳.猪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的危害及有效防治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