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空乘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7-26
/ 3

基于校企合作的空乘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贾莎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610213

摘要: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院校的空乘专业课程需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多样形式,向产教深度融合迈进。现有模式下,高职空乘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等。文章深入分析了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空乘;教学模式;策略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以及大国工匠的需求日益增长。空乘教育作为民航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推动空乘学生就业以及服务民航企业的重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空乘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的空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包括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校企合作需要从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等方式出发,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协同育人的格局尚处于初步阶段。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将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更加紧密,形成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高职业院校的空乘人才培养质量,还能推动传统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

一、空乘教学开展校企合作的内涵

(一)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与要求

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岗位要求也变得更加综合化。传统的空乘教育模式主要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往往难以及时反映行业的最新需求。然而,随着民航企业对空乘人员素质要求的提升,仅靠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方向,使得人才培养更加符合实际岗位要求。校企合作能够增强空乘人才的实践能力。空乘职业对实践技能的要求非常高,包括应急处理能力和客舱服务能力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学生不仅可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训,还能接受企业提供的岗位锻炼和实习,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和长期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大大提升了教育质量。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空乘人员。在校企合作形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二)提升空乘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空乘人才高质量是发展,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我国迈向民航强国的必由之路。企合作能够有效提升空乘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校则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的实践平台,可以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从而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岗位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提升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校企合作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企业环境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技能,还要接受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企业通过实际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成长观和劳动价值观,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加敬业、专业、责任感强。这种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学生不仅成为技能型人才,更成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三)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参与校企合作能够为其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师的专业理论优势,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提供支持,进而实现降本增效。企业还可以在合作过程中帮助培训教师,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中,使空乘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企业文化。这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也为企业未来的人才储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参与校企合作,还能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为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资源。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自有专业教师队伍往往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通过引入企业的行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空乘人才。

二、当前高职空乘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教学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空乘专业的学习仍然偏向理论教学为主,虽然有实训内容,但是大都在最后一年开展 ,导致实践教学的比重明显不足。过度偏重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触的是书本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空乘职业需要高度的实践能力,包括应对紧急情况、服务技巧和沟通能力等。理论知识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际操作经验,学生在毕业时往往欠缺处理实际工作情境的能力。实训内容集中在最后一年,不利于学生的技能持续积累和巩固。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练习和长时间的锻炼,而将实训集中在最后一年,难以形成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掌握大量的实操技能,往往会感到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也难以保证。偏重理论教学容易导致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脱节。空乘行业的发展迅速,对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果课程设置不能及时反映行业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学生在毕业后会面临适应工作的困难,甚至影响就业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空乘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未能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全面综合的培养。空乘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民航服务知识,这是基础性要求,但实际上,空乘人员不仅需要基本的知识体系,还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这些素质对于提升服务质量和保障乘客安全尤为重要。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没有充分重视这些软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进入职场后难以迅速适应职业要求。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只有在明确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将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培养。当前许多空乘专业在这一方面的目标制定还不够具体和清晰,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培养。

(三)空乘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空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讲解法和示范法。这种传统方法虽然在空乘教学中有其必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对这种固定的教学方法产生疲劳,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单一的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授课,学生往往只是简单地模仿和练习,课堂上缺乏互动与探索。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完成任务,而不是深入理解和掌握技能。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还使课堂氛围变得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来说,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主要关注整体教学进度,很难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学习效果有限。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而,在当前空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限,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这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由于空乘专业的特殊性,虽然有不少高职院校中的空乘专业教师是从航空公司中聘请的,这些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航空公司并不重视对其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这些教师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可能存在欠缺。这种情况导致高职院校中的空乘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对空乘专业师资力量的建设重视不够。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和提升机制,缺乏对空乘专业教师的持续教育和培训投入。这使得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进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空乘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着数量不足的问题。由于空乘专业的快速发展,师资需求量增加,但高职院校在吸引和培养合格的空乘专业教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进一步加剧了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空乘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明确空乘人才培养的目标

明确空乘人才培养目标是空乘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与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应在行业趋势、企业需求、核心能力、软技能、课程设置,阶段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这种紧密的合作能够为高校的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方向,使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求。在制定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校应详细了解行业的用人需求,特别是民航企业对空乘人员的具体要求,如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等。通过深入的调研和交流,高职院校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其更具针对性。新时代高校空乘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具体的小目标,例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具备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设定这些具体的小目标,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明确和具体,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高职院校应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这不仅确保了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使其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培养出适应民航行业发展的高素质空乘人才。

(二)优化空乘课程体系设置

现有的空乘专业课程,包括乘务英语、民航概论、服务心理学、航空服务礼仪、形体训练和紧急医疗救护等,虽然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但在一些内容上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未能充分反映航空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技术进步,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难以立即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细致的审视,分析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效果。接着,应将航空行业的最新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入课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当前和未来的行业需求。例如,更新乘务英语课程内容,加入最新的航空术语和实际交流场景;在形体训练中,增加现代化的服务礼仪培训;在民航概论中,融入最新的航空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势。

(三)加强空乘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资源,可以建立完善的空乘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训练环境和先进的设备设施。高校应完成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包括乘务英语、形体礼仪、民航服务礼仪等核心课程。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接下来,学生可以进入由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设备支持的空乘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学生将接触到与实际工作环境高度模拟的训练场景,包括客舱服务、应急处理、乘客沟通、民航广播、形象设计等实际操作。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实训基地的训练和考核后,学生可以进入航空公司进行实习。实习阶段是校企合作的关键部分,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管理。高校和企业需要共同制定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和内容,并对实习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在实习过程中,企业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和岗位指导,而高校则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训支持。

(四)提升空乘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提升高职院校的空乘师资力量建设可以通过建立行业导师制度来完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或专业人才引进机制,邀请空乘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担任导师。这些导师可以是空乘管理人员、资深从业者或行业顾问,他们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专业能力能够为学生提供权威的指导。行业导师的核心作用在于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导师可以通过参与课堂教学、举办专题讲座和组织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授行业内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例如,导师可以分享他们在应急处理、乘客服务和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实战经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和沟通机制是行业导师制度成功的保障。学校与行业导师之间需要定期沟通,明确双方的需求和期望,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这种沟通机制不仅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满足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为了确保行业导师制度的持续有效,学校应不断吸纳具有影响力和专业水平的行业专家进入导师队伍。丰富导师队伍的构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可以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学校需要定期评估导师的教学效果,根据反馈不断改进和优化导师支持机制。

结束语:

校企合作模式为高职空乘教学提供了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空乘教育应当抓住这一契机,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企业深入沟通、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只有在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合作才能长期持续,因此空乘教育应明确企业需求点,以企业之需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空乘教育只有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并加强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才能更好地优化空乘教学模式,为民航企业输送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少萍.“双元制”视角下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合作路径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3,(09):172-174.

[2]陈立静.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4,(12):27-29.

[3]郭勇慧.高职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J].大学,2023,(22):60-63.

[4]叶林,李玲玲.“空中乘务专业”校企合作的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储运,2023,(08):111-112.

[5]郭雅萌,刘舒.职业院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1,(04):219-220.

[6]王艳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构建空乘专业发展新格局[J].中国航班,2021,(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