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 要:本文以《蒙藏月报》为视角, 深入剖析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的变迁。首先梳理了《蒙藏月报》的发行背景及其内容产生的历史环境,并对林葱土司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概述指明分析的方向。接下来,分析林葱土司形象的建构,揭示了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在此基础上,从批判角度解读了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的特殊评价,层层透视了其对林葱土司形象建构的影响力度。本文对林葱土司形象的细致描绘,为研究土司体制在近代变迁过程中影响力的评估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进一步理解了《蒙藏月报》作为一份历史文献在塑造土司形象方面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林葱土司;近代人观感;《蒙藏月报》;土司形象;媒体影响
引言
作为民间传统的一种表现,土司制度与中国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联,它的发展与变化对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有着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近代,土司制度所经历的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切片。然而,对于这一转型过程的理解与描述,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着种种争议与模糊。其中,林葱土司作为西藏及周边地区的主要治理范式,其特殊的地位和史实的复杂性使得其形象在近代人心中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这也使得对林葱土司的研究与探究具有了特殊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本文将会以《蒙藏月报》为主要研究材料,从中深入挖掘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以此对土司体系在近代变革过程[1]中的复杂影响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通过对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的探讨,本研究希望能进一步揭示土司体制转型过程中的深层原因和细微变化,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变迁和历史演进过程,这将对于我们全面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研究也将对《蒙藏月报》这一重要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度解析,尤其是其对于林葱土司形象建构的影响力度,以期通过本研究可以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一文献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特殊意义。总之,通过对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的研究,本文意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中国近代西康地区历史的理解和研究作出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贡献。
一、 蒙藏月报以及林葱土司简述
1.1 蒙藏月报的历史背景
对于《蒙藏月报》的变迁,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西绕江措发表在《中国西藏》(中文版) 中的《藏学报刊汇志》认为“《蒙藏月报》原名《蒙藏周报》,1931年9月改刊名为《蒙藏旬刊》。民国二十三年年初(1934)又改刊名为《蒙藏半月报》,是年四月复改为《蒙藏月报》。”[1];第二、周德仓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中发表的《旧中国藏文报刊大略》一文,提到《蒙藏月报》为“蒙藏事务委员会主办,原名《蒙藏周报》,1931年9月改为《蒙藏旬刊》,1934年初改为《蒙藏半月刊》,1934年4月复改为《蒙藏月刊》。1948年11月停刊”[2];第三,喜饶尼玛,李子君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康藏镜像<蒙藏周报>琐议》一文中,对前两种观点进行了纠谬,认为“《蒙藏周报》改刊时间为1931年11月。1934年7月《蒙藏旬刊》改名《蒙藏半月刊》。”[3]笔者通过在“全国报刊索引”网站搜索《蒙藏月报》的原始报刊资料后,认为第三种说法更加的正确可靠,即《蒙藏周报》、《蒙藏旬刊》、《蒙藏半月刊》、《蒙藏月报》的发展沿革。
该刊1934年在南京和巴县创刊,1948年停刊。该刊主要栏目有社论、一月间大事记、政令、训令等。其中社论多对边疆危机,和蒙藏地区开发,少数民族问题,五族共和等有着精辟独到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想法。一月间大事记则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时政新闻等,有着丰富的史料价值。同时,该报内载汉蒙藏三种文字,分别介绍不同内容,更是其一大特色。而其创办之目的,正如前身《蒙藏周报》发刊词所载那样“启迪蒙藏民智,传布政令,沟通消息,说明蒙藏处地之危险,介绍实际情形于国人,并期以唤起蒙藏民众,联合革命战线,同心协力,一致奋斗,解除蒙藏人民所受国内外一切压迫之痛苦。”[4]其后不论报刊名称如何改动,其在蒙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宣传作用,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同中央之间的交流互动,被称为“蒙藏民众之喉舌”[5]。
在报道中,《蒙藏月报》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看待事实,对事件的理解和诠释既符合其政治观点,又符合事实。在《蒙藏月报》的报道中,林葱土司,作为藏区知名的土司,时常成为报道对象。他的土司形象,其地位,其对土司制度的看法和行为,都通过蒙藏月报得到了报道和展现。 总的来说,《蒙藏月报》的创办背景正处在历史变革的关键节点,是传递中国对蒙藏地区政策的重要平台。其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无疑为研究近代中国边疆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通过《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的描述和评价,我们可以窥见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及其变迁。
1.2
林葱土司的历史轨迹
林葱土司,其统治中心在今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德格二县境内的俄文、阿须、温拖一带,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深厚文化烙印的顶级土司。据查证,林葱土司的存在已经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自那时以后,这个名字一直被历史记载并延续至今。关于林葱土司的历史沿革,卓玛青措的学位论文《权威与声望:康北地区土司制度下的社会机制考察》,可谓是详尽至极的巨作,本文只做简单回顾。林葱土司的兴衰与德格土司关系密切,两者此消彼长,而林葱土司则在明后由盛转衰,至清时,由于赵尔丰德改土归流,权力不在鼎盛,开始向中央交粮纳税。
总体来说,林葱土司的历史轨迹可以说是一种对模式、对地方封建制度的一种综合反映,也是中国边疆区域在历史长河中社会变迁、文化融合的写照。同时,他们的历史身份和社会地位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中国近代历史中权力与民众关系的嬗变,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二、 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分析
2.1 林葱土司形象的建构
在近代人眼中,林葱土司形象的建构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常被视为“勇武”的林葱土司形象的塑造。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清朝后期到民国初期。这一时期,林葱土司经常参与军事行动,对于土司地区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一些地方官方和知识分子也对林葱土司极力赞扬和宣传,使林葱土司的英勇斗士形象在民众中逐步树立。 第二个阶段是林葱土司星光黯淡的时期,这一阶段大致在中华民国初期到中期。这一时期,林葱土司实力日益下降,甚至有几度被外界视为已经隐退或消失。然而,他仍然活跃在近代历史的舞台上,多次参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争斗,例如康藏战争等。其言行举止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使得林葱土司形象在民众中进一步演变。 第三阶段是林葱土司形象的复苏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中华民国中期到现代。这一阶段,林葱土司的形象开始走向多元化,不再只是英勇斗士的形象一面,而是在政治家、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等多重身份中转变和展现。同时,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开始更多关注林葱土司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这一阶段,林葱土司形象的更多细节开始浮出水面。如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林葱土司的形象并非单一维度的。他是一位地方的领导者,有着显著的军事、政治成就,同时,他也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展现了一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息的精神。这些各种不同维度的形象细节,相互交织和影响,使林葱土司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通过以上说明,我们可以看到,《蒙藏月报》对于林葱土司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影响。它的报道,揭示了在历史演变中,林葱土司像一个多面体,其形象不断建构、丰富和演变。这也正是本文试图表述的,那就是:一个人物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它是会历时性地建构、改变和演进的。
2.2 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剧变,尤其是在文化领域,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使得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想觉醒,产生了极大的社会矛盾,对于传统的东西生活方式等各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习惯产生了疑惑和否定。在这个大背景下,土司制度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自然在近代人眼中就显得格外地“落后”、“保守”[6],林葱土司作为土司制度的代表之一,其在几百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地方自治经验和维护地方稳定的实践,被近代人视为封建地方势力的堡垒,是进步的桎梏。 就具体到林葱土司本身来看,其形象在近代人眼中变化巨大。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司在维护地方稳定,处理与边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近代人眼中的他们相对于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官僚,显得更加“自我”,以至于在近代的各种历史文献中,我们可常见到关于其“任性妄为”、“专横跋扈”的描述,无论这些评价是否中肯,无疑给林葱土司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近代人对林葱土司的看法也存在诸多矛盾性。一方面,他们承认土司系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曾经一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确实在维护地方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对土司制度产生的许多负面影响、制约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持反对意见。这种对林葱土司的微妙情感,使得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复杂多变:既有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又有对其历史弊端的反思。 因此,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是一个复杂且矛盾的形象,这不仅仅反映出近代社会的复杂性,也反映出他们对于中国传统习俗、传统制度的反思和批判态度。
三、 对《蒙藏月报》中林葱土司的批判性解读
3.1 《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的记载分析
在对蒙藏月报的阅读及研究中,深入探讨和解析该媒体对林葱土司的记载和描述,以此更深入地理解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 《蒙藏月报》可以说是近代通过文字媒介对林葱土司进行思考和观照的重要载体。在该报中,对林葱土司的评价多采取追踪报道的形式,并以《西康关外日记》为名,连载于报刊之上。分析其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首先,《蒙藏月报》对于林葱老土司以及现有土司确贞做了粗略的描述,不过大多为作者听闻他人所言,云“老土司年已七旬……与赵大帅(尔丰)私交颇深”且“教子有方,爱人民以德,为西康贤良土司之一。”[7]以此有了对于老土司的形象之想象,认为其乃贤良开明之土司也,另言现林葱土司确贞为老土司儿媳,其“精明果决,御下有方,群情畏服”[8]旁人对此女土司评价极高“当地军政机关谈及时,均同声赞佩。”[9]这也让做作者以为“西康女性社会地位,于此可见一斑。”[10]其次,在作者与确贞见面并相处后,印证了她所闻之确贞土司威望甚高,“每行一处,男女民众俱肃立道旁,俯首伸舌以示敬意。”[11]再次,作者在描绘土司大寨与大山交相辉映,又与草原连成一片,寨内楼阁,田地,寺庙错落有致,谓其“亦不亚于江南之暮春三月也。”[12]在关注村寨秀美风景的同时,作者亦描述了进寨路途之艰险,各种生活物资难以运进村寨,条件匮乏,言“关外吃米极不容易”“要想吃饭,除非病害”[13]等等。最后,边疆少数民族对国事的关心和对自身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确贞曾与作者谈及日本入侵我国之事,认为“(中国)把那么多地方都失去了,真可惜,真危险。”[14]在作者同其讲述中国汉满藏蒙回五族一家的概念后,确贞表示了认同以及称赞。
统综上所述,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的评价交织在赞誉、理解和批评之中,这充分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媒体对待上层社会人物和权力的多重心态。这样的评价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也在近代人们对林葱土司形象的认知影响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2 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形象建构的影响
《蒙藏月报》对于林葱土司形象建构的影响显而易见。首先,《蒙藏月报》完整地记述了林葱土司与中央政府以及当地各部落的来往,对于林葱土司地位的稳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份报纸不仅详细记录了他的所作所为,还对他颁发勋章、亲自出征等行为给予高度的评价,强化了他在读者眼中的积极形象。《蒙藏月报》的报道使林葱土司形象生动、具体地活在读者眼前。 另外,《蒙藏月报》通过描述林葱土司的一些民生工作,让读者看到他是一个关心民生、爱护人民的土司。例如,当地发生重大灾害时,林葱土司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救灾,安抚百姓生活。无论是有条不紊的大型道路修建,还是无微不至的丧事抚恤,林葱土司都体现出了他在民事行政方面出色的才能和无私的品质。这种形象的塑造显然会使当地百姓对他产生更大的依赖和亲近感,并加深他们对其社会地位的认可。对于民众间对林葱土司形象的认知的广泛传播,无疑是《蒙藏月报》的报道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形象建构的影响也并非全然积极。当报纸描述他处置一些紧急事件时,有时将他描绘为一个决断果断,行动果敢的领导者。但这样的形象刻画也商榷余地。例如,《蒙藏月报》在描述林葱土司处理叛乱事件时,强调了他的果断和冷静,但过于少了提及其对于叛乱所产生的完全根源及深层面原因的深度考察,以及和叛乱者的深度对话。报纸过于浪漫化的描述,不免让人怀疑其是否过于简单化了复杂的问题。这可能会使读者对林葱土司形象产生误读。 总之,《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形象建构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它通过直接描绘他的行政事迹和民政事务,让读者真实地看到了他的形象,使他的形象具有了生动的具象性。然而,《蒙藏月报》在塑造林葱土司形象时也有一些问题,那就是简单化了复杂的问题,过于理想化了林葱土司的形象。这不仅可能引起读者对他的误解,也可能使他的形象在一些方面变得模糊。这些都成为了《蒙藏月报》对林葱土司形象建构的反思。
总之,报刊刊登林葱土司之情况,不外乎以下三点原因:一,关注女性权力,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女性参政以及社会地位较高的客观现实,向内地读者传递出这种讯息,希望内地社会中也能重视并积极太高女性地位。二,加强内地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借内地与关外交通不便之名,积极促进中央加大多边疆地区的开发。三,宣传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于国事的关注,向内地人传达出林葱土司虽身处边疆,但仍关心国事,担忧国难,内地之人更应积极抗日,为国分忧的思想。
结语
本文通过对《蒙藏月报》的深度阅读与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剖析了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的变迁。研究发现,《蒙藏月报》不仅揭示了近代人眼中的林葱土司形象,还展示了其对林葱土司形象建构的积极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土司体制在近代的变迁过程以及其产生的文化影响。然而,尽管研究深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仅是对林葱土司形象理解的一种解读方式,所揭示的难免带有时代的烙印和观看的角度。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视野,结合其他的历史文献和实际调查,全面深入地了解林葱土司的历史角色与影响,以期在更宽广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土司文化的演变,从而为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西绕江措.藏学报刊汇志[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8,(第4期):46-49.
[2]周德仓.旧中国藏文报刊大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4):185-189.
[3]喜饶尼玛;李子君.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康藏镜像:《蒙藏周报》琐议[J].中国藏学,2021,(03):53-64.
[4]《发刊词》[N],《蒙藏周报》1921年第1卷,第2期 ,第2页
[5]《本报之内容及性质》[N],《蒙藏周报》1931年第65期,第1页。
[6]张浩浩;王振刚.民国期刊所见学人对西南土司问题的探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8.
[7]《西康关外日记(五)》[N],《蒙藏月报》1937年第7卷,第2期 ,第105页。
[8] 同上
[9] 同上
[10]同上
[11]《西康关外日记(六)》[N],《蒙藏月报》1937年第7卷,第3期 ,第73-78页。
[12]同上
[13]同上
[14]同上
通讯作者:韩博严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16号西南民族大学,610000
作者简介:韩博严(1999-),男,河南许昌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