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融媒体中心 云南楚雄 675000
伴随传统媒体的裂变、信息技术的演进、移动终端的发展,新媒体的强势推进,正促使媒介形态从“全媒”“融媒”向“智媒”的转变。智媒时代,改写了人类历史,重新构建了人、连接信息与社会要素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连接形式,万物皆媒,智媒从虚拟场景中拓宽了真实场景空间,对人类的感知力、认知力、行动力、创造力进行延伸,技术赋能、跨界融合、价值创造、能力重构倒逼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新媒体的出现,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与思维创新模式有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新媒体的产生背景和广播电视编导如何在传统媒体中突破发展,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新媒体孕育而生 广播电视编导面临新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社会的各行各业开辟了创新的道路,但是也导致很多传统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行业来说,若想在夹缝中求生存,需搭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快速列车,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浪潮,将新的发展思想注入广播电视行业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使广播电视编导也能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竞争背景下乘风破浪。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观众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观看节目。编导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如何将节目内容适配不同的屏幕尺寸和网络环境,确保在移动设备上的观看体验[1]。而这也促使编导在不断探索短视频、直播等新的内容形式,以迎合观众的口味。
技术创新 编导要学会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观众行为数据的分析,编导可以更准确地了解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策划和制作。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推荐、智能剪辑等方面的应用,以此提升广播节目制作效率,并且也进一步地保障了内容分发的精准度。
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编导这时需要学会利用社交平台与观众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感。通过在节目中设置互动环节,或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预热和推广,可以有效提升节目影响力。此外,多屏互动技术的发展,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电视、手机、平板等多种设备同步参与节目互动,调动观众的积极性,让节目更具现场感,观众也可以具有更强的观赏体验。
针对观众需求 节目要有个性化和多样化
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观众的兴趣和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趋势,而观众则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内容形式,更希望看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多样化节目[2]。对此,编导在节目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选择。例如,可针对不同年龄层、兴趣爱好的观众制作专属节目,增加观众对节目的满足感。
而在内容方面,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与观众互动,收集并利用观众的创意素材,增强节目的互动性。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或节目互动平台,邀请观众上传自己的视频或故事,并在节目中进行展示、互动。
创新途径 跨平台内容创作与整合
跨平台内容创作是指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创作和分发内容,包括传统的电视、互联网、移动端、社交媒体等。观众通过不同的平台获取信息,编导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设计可在多平台上无缝传递的信息流,从而提高内容传播效果,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因此在内容整合与分发策略方面要重新调整,跨平台内容创作主要是根据每个平台的特性进行内容的重新设计和包装。例如,在电视平台上,可以播放长篇的纪录片或访谈节目,而在社交媒体上,可以将这些内容剪辑成短视频或精华片段,吸引观众的兴趣。在移动端,则可通过互动应用或小游戏,增强用户参与感[3]。
以央视《国家宝藏》为例,《国家宝藏》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该节目通过电视和互联网双平台进行传播,成功实现了跨平台内容创作与整合的典范。节目不仅在电视台播出,还在视频网站和社交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电视平台上,《国家宝藏》以高质量的制作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每期节目邀请明星嘉宾和专家学者共同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入浅出地普及历史知识。为了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需求,节目组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许多短视频和幕后花絮,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
央视15《精彩音乐汇》,2023年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节目开发了互动应用,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参与节目中的知识问答和点歌环节,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例如,观众可以在节目播出时,通过手机APP参与实时互动,回答问题或发表评论,而多屏互动的方式则可有效提高观众的参与度。音乐频道的央视3也在新媒体直播领域进行了新的挑战。2024年6月7日下午17:40分,央视频在线直播了《2024年美泉宫夏季音乐会》,知名主持人朱迅、小尼和雪儿从电视银幕转战直播现场,中外音乐家跨时空的混搭让此次直播变成了一个豪华版的音乐盛宴。而在这次直播前,无论对编导还是主持人都是一次挑战和考验,大胆的尝试也让该节目有了新的突破。
在跨平台创新方面,短视频内容的创新更具挑战性,众所周知,短视频以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迅速成为观众喜爱的内容形式。如,《夜读》是《人民日报》推出的一档短视频节目,每期邀请知名演员、主持人等朗读经典文学作品片段。节目通过精美的画面、深情地朗读,营造出温馨的夜晚阅读氛围,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再如,《我要上春晚》是快手与央视联合推出的一档直播互动节目。通过快手平台,观众可以实时观看节目直播,同时参与短视频挑战赛,上传自己的才艺表演,争取登上春晚舞台的机会,而基于短视频与直播的融合,可有效增强节目的互动性,扩大观众参与面,春晚也让在回家路上赶年夜饭的人们能及时收看到,近年来,央视各栏目在跨平台上做足了文章,也让传统媒体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基于传统媒体的基础,新媒体也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舍一方都无法生存发展。
技能升级与再培训 提升编导创意与策划能力
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这要求编导人员具备更强的创意和策划能力。编导人员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持续地学习,掌握创意策划的方法和技巧,提升内容的原创性和吸引力。其中包括学习如何发掘和捕捉热点,如何进行故事构建和情节设计,以及如何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编导更需要在跨领域方面有更多的知识积累。新媒体内容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这就要求编导人员具备跨领域的知识储备,除了传统的媒体知识外,编导人员还需要了解文化、历史、科技、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丰富节目内容的深度、广度。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电视编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通过对新媒体技术和观众需求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创新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跨平台内容创作与整合、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短视频与直播内容的创新,均为编导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工具。
参考文献:
[1]郑丽莉.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创新路径研究[J]. 记者摇篮,2023(11):147-149.
[2]龙念. 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路径[J]. 新闻前哨,2023(3):25-26.
[3]王珊珊.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改革[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5):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