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仁慈医院 江苏 徐州 221100
摘要目的 对髋臼骨折患者应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截取80例,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组,分为常规组(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40例和观察组(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40例,对比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临床指标数值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较常规组更优,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髋臼骨折患者接受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时,可以减少创伤,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术后髋关节功能较优,预后效果更好,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
现如今,髋臼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主要与车祸、高处坠落等外力因素有着直接关系,拥有高致残率与致死率等特[1]。由于髋臼位置的解剖结构极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一旦选择操作不当,会影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在临床中,为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基本以经髂腹股沟入路为主,虽然可以复位骨折。但是对患者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预后效果并不理想[2]。而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促使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方式出现和应用,对于髋臼骨折有着显著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髋臼骨折患者应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截取80例,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间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组,分为常规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常规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32~52岁,均值(42.15±5.91)岁。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3~53岁,均值(43.61±6.02)岁。分析患者的性别与年龄等指标,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①选择经过影像学而确诊为髋臼骨折的患者;②选择资料完整,年龄在18岁以上,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③选择家属知晓研究内容,自愿参加且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排除患有肿瘤、结核病史的患者;②排除因为其他因素而退出研究的患者;③排除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
1.3 方法
常规组实施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让患者处于仰卧位,对患者的臀部进行垫高后,开展硬膜外麻醉。选择髂嵴后方的位置,作3cm的弧形切口,直到耻骨上方的位置停止。之后对患者的组织进行逐层的分离,分离过程必须开展相应的保护措施,纳入患者骨盆髋臼骨折单位可能性,应用橡胶条牵拉的方式,对窗口进行充分的暴露,利用C型臂的透视功能,开展骨折复位的操作,固定应用空心螺钉。完成上述操作后,对切口冲洗干净后,进行缝合与包扎等操作,手术完成。观察组开展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同样处于仰卧位,对患者的臀部进行垫高后,开展硬膜外麻醉。在患者肚脐和髂前上棘的1/3位置为起点,到髂前上棘和耻骨的1/3位置为终点,作一个纵向切口,对腹外斜肌腱鞘进行暴露与切口操作,保证腹直肌、腹内斜肌二者的连接的位置处于分离的状态,顺着腹直肌外侧的位置,对腹膜外间隙进行分析,对腹外斜肌进行牵拉,保证髂棘-髂喔(第1窗)处于显露的状态,之后对髂腰肌直进行分离,达到直骨盆缘(第2窗);并且开展髂外血管、股神经的钝性分离到达耻骨上支和耻骨(第3窗)。在完成上述分离操作后,对第2、3窗开展牵开的操作,对髂外血管进行保护。在第2窗的位置,剥离和切开髂耻筋膜,对骨折位置进行复位,采用空心螺钉进行固定,采取同常规组一致的清洗操作,干净后开展逐层的缝合与包扎,完成手术。
1.4 指标观察
1.4.1 临床指标
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住院时间等指标,数值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1.4.2 髋关节功能
采用Harris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共计4个(疼痛、关节功能、关节运动、行走等方面)维度,总分均为100分。其中疼痛程度与评分成反比,数值越小,疼痛越轻,关节功能越好。其余指标均是正比,数值越大,髋关节功能越高,治疗效果越好。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应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者表达形式为(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形式为百分比(%),组间比较应用卡方(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应用非参数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临床指标
比较临床指标数值,观察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 1 对比临床指标(±s)
组别 | n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切口长度(cm) | 住院时间(d) |
常规组 | 40 | 286.53±35.62 | 388.65±31.51 | 10.62±2.52 | 17.65±2.52 |
观察组 | 40 | 221.63±32.23 | 135.62±15.32 | 4.55±1.21 | 12.63±2.65 |
t | - | 8.533 | 45.675 | 13.493 | 8.682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0.000 |
2.2 髋关节功能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 2 比较髋关节功能[(±s),分]
组别 | n | 疼痛 | 关节功能 | 关节运动 | 行走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常规组 | 40 | 45.62±10.62 | 42.55±5.13 | 10.32±0.65 | 12.63±2.54 | 1.32±0.63 | 2.51±1.12 | 20.03±1.33 | 22.67±1.21 |
观察组 | 40 | 45.63±10.55 | 36.61±5.62 | 10.51±0.54 | 16.66±1.58 | 1.29±0.58 | 3.77±1.56 | 20.14±1.25 | 29.87±3.52 |
t | - | 0.004 | 4.937 | 1.422 | 8.521 | 0.222 | 3.996 | 0.381 | 12.234 |
P | - | 0.997 | 0.000 | 0.159 | 0.000 | 0.825 | 0.000 | 0.704 | 0.000 |
3 讨论
髋臼骨折因为高能量损伤导致的疾病,且解剖结构较为特殊,所以临床中,主要应用手术治疗的方式,采用髂腹股沟入路的方式[3]。虽然可以复位骨折,但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且容易导致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因此,在现阶段的临床中,开始为患者应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的方式,控制创伤程度的同时复位骨折,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质量,且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较优[4]。结合本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等更优,与常规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此表明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的应用,对于髋臼骨折患者有着显著的作用,有效降低创伤的影响,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保证髋关节的恢复效果,预后质量较高。
综上所述,髋臼骨折患者应用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时,效果显著,拥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世军,张荣洁,李稳.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J].临床骨科杂志,2023,26(2):226-229.
[2]梁承志,陈进利,李春燕,宫海峰,扈延龄.复杂髋臼骨折经腹直肌旁入路复位固定[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3,31(5):467-470.
[3]邓军荣,陶圣祥.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复杂性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1):58-60.
[4]高永利.观察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患者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对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甘肃科技,2020,36(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