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血液供保中心 250001
摘要:随着血液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成分制备科的设备和任务不断扩展,这使得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也随之增加。本文分析了成分制备科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常见的危害因素包括锐器刺伤、冻伤、噪音、紫外线辐射、硬体碰伤、低温湿冷危害、化学因素、血源性病原体和运动功能性伤害。针对这些危害,本文建议加强培训和防护措施,确保护士能够自觉遵守操作规程;推广使用安全型针头和注射器以减少锐器刺伤;合理布局工作区域并定期维护设备以降低噪音;在紫外灯使用过程中采取防护屏障并佩戴防护设备;配备保暖防护用品并合理控制温湿度;加强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和人员搭配,科学分工以减少体能消耗。通过系统的防护措施,本文旨在减少成分制备科护士的职业性损伤,确保其职业安全和健康[1-2]。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锐器刺伤
在成分制备科,护士在进行血浆灭活前的血袋穿刺操作过程中,常常面临被穿刺针误伤手指的风险。此外,挂血袋的置物架上的尖锐铁钉往往面向操作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这些污染的锐器刺伤,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可能性[3]。这些刺伤不仅导致疼痛和出血,还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特别是当刺伤发生在处理感染性血液制品时。为降低锐器刺伤的风险,成分制备科应采用更安全的针头设计,并加强对护士在使用锐器时的培训,强调安全操作规程和刺伤预防措施。
1.1.2 冻伤
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及灭活血浆都需要放入具有风冷装置的速冻箱,拿取过程中如稍有不注意未戴手套或姿势不正确,容易导致冻伤皮肤的危害。冻伤不仅会造成皮肤表面的损伤,还可能影响深层组织,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为防止冻伤,护士应佩戴合适的防寒手套,并在操作过程中采取正确的姿势,减少直接接触低温物品的时间。此外,应提供适当的保暖设备和休息环境,以帮助护士在长时间工作后恢复体温。
1.1.3 噪音
成分制备科的大型机器设备如离心机、滤白柜、血小板振荡仪、冰箱、冰柜、贴包机、灭活柜等在运转时产生噪音。未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时,工作环境中的噪音水平可达96至106分贝,远高于相关标准。同时,护士应佩戴适当的听力保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减少噪音对听力的损害。
1.1.4 紫外线辐射
成分制备科常用紫外灯进行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工作人员每天都接触紫外线。未正确使用个人防护措施可能引发眼睛和皮肤的灼伤、红斑、光感性皮炎、眼角膜炎等不良反应。同时,应确保紫外灯的使用时间和强度在安全范围内,并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
1.1.5 硬体碰伤
成分制备科的运载机器人、小推车、平板车在运送和交接过程中容易造成腿部、四肢的碰伤,导致淤青。贴包机更换打印纸、色带时也易误伤手指。硬体碰伤不仅会导致疼痛和肿胀,还可能引起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护士在操作时应注意周围环境,避免快速移动或突然转身,以减少碰撞的风险。对于运送重物的操作,应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如使用手推车或平板车,并确保物品稳固,避免倾倒和滑落。
1.1.6 低温、湿冷危害
成分制备科内的冰箱、冷库、离心机、冷沉淀制备仪及速冻机等大型机器保证血浆、血液制备工作质量,但长期在这些低温、湿冷环境中工作易引起关节不适、畸形、疼痛及肿胀等问题。护士在长时间工作后应适当休息,进行关节和肌肉的放松运动,预防和缓解不适症状。
1.2 化学因素
成分制备科使用的医疗器械如剪子、止血钳以及离心机中的容器等,需要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其中最常见的是含氯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长时间接触可能导致皮肤和眼结膜炎等问题。护士在操作时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口罩,减少化学物质的暴露。同时,应确保工作环境通风良好,减少有害气体的积聚。对于废弃的消毒剂,应按照规定进行安全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二次污染。
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生物因素)
成分制备科的医护人员在从事待检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如离心和包装过程中,存在意外被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操作不慎或血袋渗漏破损,导致血液飞溅污染皮肤、眼睛或黏膜,如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特别是在处理不合格血液时,操作不规范最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应定期进行血源性病原体的检测和预防接种,增强护士的免疫力。
1.4 运动功能性伤害
成分制备科的工作主要是体力劳动,从血液接收、滤白、挂血到搬运各种血袋和血浆外包装纸盒等,以及灭活血浆架子的搬运,工作内容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对大多数女性工作者而言,负荷过重、用力不均或姿势不当易导致拉伤或碰伤等伤害。通过科学的工作安排和适当的体能锻炼,可以减少运动功能性伤害的发生。同时,应定期组织工间休息和拉伸活动,帮助护士放松肌肉,缓解疲劳。
2 培训和加强防护措施
成分制备科应加大对护士的培训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操作规程稳妥进行工作。严格遵守防护制度,执行操作流程,并加强团队配合,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锐器刺伤、冻伤、噪音、紫外线辐射、硬体碰伤、低温湿冷危害、化学因素、血源性病原体和运动功能性伤害的防护知识和技能。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护士掌握必要的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应用。与此同时,应建立健全的防护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各项防护措施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确保护士在工作中遵循相关规定,提高防护效果。
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和人员搭配,科学分工,适当增加团队人数,减少个人站立时间,以降低体能消耗。科室应保证饮用水充足,并鼓励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个人体能锻炼,增强体质,以适应成分制备科繁忙的工作节奏。通过科学的工作安排和适当的体能锻炼,可以减少运动功能性伤害的发生。科室应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运动功能性损伤,提高护士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
3 结论
通过分析成分制备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可以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确保护士的职业安全。锐器刺伤、冻伤、噪音、紫外线辐射、硬体碰伤、低温湿冷危害、化学因素、血源性病原体和运动功能性伤害等都是成分制备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为了降低这些危害,应加强对护士的防护培训,提高其防护意识和技能,提供合适的防护设备和措施,合理安排工作班次和人员搭配,改善工作环境,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通过系统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保障成分制备科护士的职业安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总之,成分制备科护士的职业安全问题关系到整个医疗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安全。通过深入分析职业危害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护对策,可以为护士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确保其能够高效、无忧地开展工作,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职业安全管理应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持续的改进和优化,不断提升护士的职业安全水平,为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冬梅,赵国庆,尹鲲,等.2014—2020年血液成分制备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J].北京医学,2023,45(04):351-355.
[2]毛启超,林菊,吴志浩,等.中心血站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管理方案的构建和初步评价[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3):169-170.
[3]夏晓,李燕红,李少华.浅谈现代化设备对血液成分制备工作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20,17(05):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