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师范学院
引言:“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这段文字跨越百年,在今天读来,依旧发人深省,透过这段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以笔作钢刀,立于乱世,直视麻木民族的大先生。
1918年《狂人日记》横空出世,这篇文章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揭露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家庭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最初的现代觉醒意识。这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的诞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鲁迅这位以笔作钢刀的民族斗士也就此登上了文学革命的历史舞台。
鲁迅一生经历了多个时期,但无论人生命运怎样变换,贯彻他一生的都是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
鲁迅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少时正值家道中落,亲历“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变故,作为家中长男,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但也或许正因为自幼便经历了世态的炎凉,惯看了麻木自私的世俗生活,才让他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中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更加深刻入骨。而他此后的文学创作之路,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新思想萌芽期、思想成长蜕变期、思想成熟深刻期、为无产阶级而奋斗。在经历这四个时期的磨砺后,鲁迅也真正的蜕变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民族斗士。
一、新思想萌芽期:
1898年戊戌变法,西学东渐的浪潮,给了鲁迅去往异地求学,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而当时《天演论》里的进化论思想更是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开启学医之旅,想要通过“强国民身体素质”以达救国救民目的,但也是在这次求学过程中,让鲁迅对于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探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求学期间,在一次播幻灯片的课间,麻木的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时值青年的鲁迅,也就是这次经历促使鲁迅开启了弃医从文的救国救民道路。他的思想开始有了深刻的变革,但当时的鲁迅还没有意识到要以笔作刚刀,来唤醒麻木的国民。这时候他的思想出发点还尚未成熟,他认为那时候要改变民众的精神,首当其冲的是文艺,但是至于文艺里要写什么,怎样才能唤醒麻木的国民,此时的鲁迅还尚处于探索中,于是在接连发表了一些文章之后,没有得到任何反响,给了青年鲁迅重大的打击。此后,鲁迅开启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沉寂期。而我认为打破这次沉寂期的当属新文化思想的浪潮。
二、思想蜕变期:
十年的沉寂期后,鲁迅开启了他人生中一项重要的事业,教书育人。他奔波于浙江、南京、绍兴、北京等地,而在北京教学的这段时期,又给了鲁迅思想上一拳重击,在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下他看不到中国的希望,自日本时期开始的绝望进一步加深。1912-1918 年,这六年可谓是鲁迅一生中最为消沉的一段时间,这期间他以钞古碑、校古书打发时间,鲁迅也深感生命竟也暗暗的消失去了。但钱玄同的到来打破了沉寂,当时《新青年》办的轰轰烈烈,却苦于没有惊世骇俗的文章,而要说思想够深刻,文笔够锋利的写作者,当时的文人届非鲁迅莫属。当时的鲁迅思想是有些极端的,他对这个社会失望透了,于是他和钱玄同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铁屋子”争论,钱玄同论到的“希望”却再次触动了鲁迅的反思,“希望是不能被抹杀的。”他答应了钱玄同约稿的请求,整整几天他将自己闷在会馆,此时的鲁迅,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笔,细量这社会的弊病,而此时的文学届也还没有意识到,一场席卷文学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作风云正在酝酿。
三、思想成熟深刻期:
这一时期可谓是鲁迅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此时的鲁迅已经从文人成长为民族斗士,他将自己的笔比作投向封建社会的钢刀,而《狂人日记》就是这第一把锋利的钢刀。《狂人日记》笔锋尖锐,言辞犀利,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赤裸裸的揭开。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他的笔下也流露出更多丰满具有时代性的人物。而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这位民族斗士的斗争可谓是一发而不可收,《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一系列的文章紧随其后。而其中《阿Q正传》在中国文学史的创作中具有极丰富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成就,也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的中国现代小说。小说中描绘的阿Q愚昧、持强凌弱、虚荣心强,却又可怜受人欺负,以鲁迅的话来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阿Q的悲剧、说不尽的阿Q形象和精神胜利法中我们可以理解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悲剧式的结尾更值得人思考在当时那个环境中,出路到底在哪里,辛亥革命显然是失败了,我们的国民又该如何唤醒,我想这是鲁迅先生想要我们去思考的。《呐喊》《彷徨》里最具典型的代表,当属鲁迅笔下的被科举制荼毒的旧知识分子和接受了新思想,处于迷茫期不知前路为何的新知识分子,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深刻的感觉到,那些“唤不醒的人”和“被唤醒的人”的痛苦与挣扎,这是当时社会的缩影,也是鲁迅先生在警醒世人,起来战斗吧,不要迷茫,也不要彷徨,大胆的去走你们的路吧。他势必要唤醒这些还沉睡着的人,冲破这个铁屋,让这个沉睡的民族站起来,他要为了这个民族而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对这个国家是失望的,但是他知道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如果真的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他要成为那个以笔作钢刀的民族斗士。
四、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时期:
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担得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称号,他是鲁迅。自五四运动,民众大觉醒后,鲁迅加快了写作的速度,他的笔墨重点也从抨击残存封建思想的旧社会知识分子转向关注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牺牲流血的革命分子。在鲁迅的农民题材小说里,《明天》《祝福》《离婚》等以反应农村妇女命运为内容的作品中,展露出鲁迅对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更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精神的与制度的原因。在那个倍受压迫的年代里,苦难的劳动人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下,无论如何挣扎都逃不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而《纪念刘和珍军》《拿来主义》等带有革命色彩的文章,则表现出旧中国政府的无能与麻木,也从侧面展现出当时革命青年的热血勇敢、不畏强权的革命精神,他们是这个国家新的希望,这个国家还有救。于是在从开始创作这些文章直到无产阶级文学遍地生花,鲁迅先生都以笔作钢刀,将把把钢刀投向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他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深刻,令“敌人”胆寒,有人劝他收敛,他却将自己的钢刀打磨的更加锋利,一刻不息的战斗着。直至后来的无产阶级文学蓬勃发展,鲁迅的创作遭到同时期其他无产阶级文学家的批斗时、甚至当时的文学届打出“阿Q类型的小说已经死了。”的口号时,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思想,只是在暂停创作期间,他开始更加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他的思想体系也就此完成了深刻的变革,成为无产阶级文学领域的先锋者,毫不畏缩。甚至毛泽东也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结语:一个民族需要民族魂,而鲁迅就是我们的民族魂。在那个麻木,冷漠,又唯唯诺诺的年代里,他毫不掩饰的揭露社会的弊病,画出沉默的国民性,驱赶旧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他执笔作钢刀,以一个民族斗士的形象,从思想上去拯救这个古老的民族。
参考文献:《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8第四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