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0436
(上海地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20007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众多城市面临历史遗迹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重挑战。传统的城市更新往往侧重于物理空间的改造,可能导致历史记忆的丢失和社会联系的削弱。因此,城市在更新过程中应当采取一种尊重历史、服务当代的综合性更新策略,平衡历史保护与现代发展的关系,同时着眼于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的整体活力。因此,本文以宁波鄞州七塔寺片区的潜龙地块项目实践为例,通过对该地块规划前期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探讨了如何通过存量城市资源的重新规划利用和相关城市空间、业态策略以及在城市风貌形象设计等综合手法,实现在城市历史风貌与文化传承的同时,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完善区域功能,并成功重燃社区活力。期望通过此实践,为其他同类项目的参与者提供可借鉴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城市更新;集体记忆;社区活力;公共空间
1项目概况及背景
项目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的七塔寺片区,七塔寺片区属于鄞州老城区的核心区域,这里曾经拥有繁盛的商业历史及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片区域逐渐面临着商业、居住功能老化,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足,商业活力、环境吸引力逐渐消失等问题。此外,该地区蕴藏的历史文化资产,如七塔寺、彩虹坊、钱肃乐故居等,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被忽略,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和利用。面对这种情况,在宁波轨道交通网络持续发展完善的契机下,宁波市政部门于2019年启动了包括七塔寺片区片在内的一系列城市更新升级工程。在最近公布的《宁波市鄞州区近期建设实施规划》中,七塔寺片区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城市角色 —— 成为商业圈核心与城市活力的源泉。针对这一片区的规划指导策略包括“融合历史与现代建设、丰富区域业态、倡导步行友好的环境以及城市空间网络的重构”。作为这一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潜龙地块项目应运而生,这个项目旨在将七塔寺片区最后一块未开发土地转化为一个综合性发展节点。潜龙地块项目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分别是一栋80米高的办公商业综合建筑和一个城市公园。整个项目总用地面积为2020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
图1潜龙地块总体鸟瞰
2规划前期问题分析
2.1项目所在片区缺乏明确的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
在宏观的城市发展蓝图中,七塔寺片区的潜在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导致其在整体城市结构中的作用和潜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种策略上的空缺,反映出对片区内多元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及其对城市发展潜力识别的不足,由此产生的特征模糊性使片区难以打造出独特的城市文化品牌和吸引力。
2.2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与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断裂
区域内的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和协同,使得文化资产未能被恰当融合至城市生活网织中。这种文化资源与城市发展的脱节,不仅导致历史建筑作用受限,影响了城市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也使得片区的空间利用效率低下。例如片区内的历史遗迹资源因功能单一而不能融入片区日常生活,或片区城市资源因各个街区的各自封闭和城市公共空间的不足而缺少相互间的联系,使用率低下。
2.3七塔寺片区的功能陈旧性和业态单一性日益凸显
逐步发展变迁中,区域的商业配套和公共服务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业态的稳定性导致区域内创新活力和经济多样性受抑,进而影响了社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1]。此外,现有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亦显示出老化,且维护状况不佳,无法满足区域居民的现代化生活需要。
2.4七塔寺片区的公共空间及城市风貌质量不高
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并未充分考虑现代社会对于环境和氛围的需求。区域内街道布局和公共设施的老旧也不能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日常需求。城市美学的缺失同样加剧了片区的萧条,削弱了片区吸引力。
3宁波鄞州七塔寺片区潜龙地块设计策略
3.1强化资源整合,挖掘历史人文特征
宁波市鄞州区的七塔寺片区,因其核心地理位置和昔日商业繁盛的历史背景,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存量资源。片区不但囊括数项价值显著的历史文化遗迹,如七塔禅寺、彩虹坊、钱肃乐故居,亦保存有波特曼大厦、宁波农业银行等显赫一时的城区地标建筑。这些地标建筑与文化遗迹共同构筑了此地的历史层次和集体记忆,它们是该片区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潜龙项目启动之际,这些城市资源大多呈现功能孤立与空间分散的状态,其间未形成有效勾连,导致资源整体利用效能不足,片区特征涣散。针对这些问题,潜龙项目规划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片区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历史人文特征的深化,通过优化空间结构和提升环境质量来展示片区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规划根据片区的历史和现状特征提出了时尚人文体验街区的规划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在对片区内多元的城市资源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系统化的整理后,片区内的历史古迹、商业元素、交通节点等各类资源均被纳入这次设计的范围。项目设计理念旨在以城市设计的方法在这些散落在区域中的城市资源间建立起有机互联的网络,使各城市节点和空间群落共同酝酿出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历史内涵。设计策略包括通过步行系统的优化、街角广场的设置、公共空间主题配置,不仅强化了各个城市节点间的空间联系,还为居民与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变的体验路径。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相互映衬,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历史与现代交替展现的空间序列,而这些序列在多个层面上促进了城市记忆的保存与传承。
例如,潜龙项目中的商业区域与钱肃乐故居之间,策略性地规划了一条历史文化探索的路径。而商业区与相连的开敞公园空间,则通过设计主题集市,巧妙地融合了历史元素与现代商业活动。贯穿整个项目的梧桐林荫道则成为联系七塔禅寺与城市其他部分的绿色通道,成为一条隐喻性地昭示历史脉络的路径。
图2七塔寺片区游览地图
3.2公共空间规划
公共空间规划是潜龙地块项目中的重要环节,其目标在于打破空间的界限,提供多功能、高效、且能促进社区交流的环境。良好的公共空间规划应能促进社会互动,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这一概念借鉴了简·雅各布斯所强调的“城市的生命与死亡取决于公共空间的活力”[4]。基于此,项目借鉴了如武汉新天地等成功城市更新的优秀案例,将功能融合、环境持续性及社区互动性作为设计核心。此外,项目充分考虑了对自然元素的结合,强调绿色生态的重要性,并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来应对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通过这些规划原则的实施,项目旨在推动公共空间的开放性、连贯性,以及与个体生活体验的密切结合,进而促进社区的整体发展。
在潜龙项目新建建筑的公共空间规划中,其底层空间无障碍地扩展至相邻的公园和街道,使其与街区无缝链接,新建建筑空间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延续,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从散步的绿地穿梭到建筑的内部。这种空间设计不仅拓展了原本局促的城市公共空间,而且实现了前面所提到的区域各城市资源的有效链接。原本相对独立的街区和城市资源被连成一个整体,再加之建筑本身置入的商业、办公、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这里的社区参与被有效地激活,社区的凝聚和活力将大幅提升。
3.3创新的物业业态
潜龙地块项目的另一个目标是在整个社区中叠合进新的物业,为片区注入新的业态活力。如多功能小型综合体、开放式商业街区、众创办公等,以吸引更多的人流和商业活动,提升片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不是由建筑构成的,而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潜龙项目新建部分遵循了这一理念,打造了非封闭的混合功能建筑,推崇功能多样化与空间开放性,消弭建筑内部功能的界限,设立流线连贯、互动便捷的公共空间,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反映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3] 。项目物业业态整体的定位是“年轻力”和“就近性”,在重视街区和城市本身的文化和历史的同时也强调源于日常、充满当代性。
潜龙项目新建建筑中的的MiniMall定位为时尚、具有年轻力的不夜商业公园,商业采用全开放式设计,人们可以从公园或街道很自然地进入到商业内部。在这个不大的商业中容纳进了文艺展陈空间、概念店、时尚零售、中古店、轻餐饮、咖啡馆、酒吧区和Livehouse等一些列年轻力十足的物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整个酒吧区除了MIniMall内规划的店铺区域,还包括了建筑南侧的公园部分区域,这个区域一直延续到“钱肃乐故居”,“钱肃乐故居”这一历史文化古迹用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示于社区,同时也为酒吧区注入了历史文化属性。与此同时,潜龙项目另一个新建区域则扮演着满足周边居民日常需求的角色。与地铁的衔接使得该区域的商业定位更加贴近生活集市。
通过一系列精心的设计和规划,潜龙项目新建区域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便捷高效的城市生活中心。无论是购物、娱乐、餐饮、社交还是商务需求,这里都能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4维护和改善原有城市风貌
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核心要点是综合调和新旧元素,以保护和强调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引入创新的设计理念促进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城市记忆和地方特色是城市特色鲜明的关键标志,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特色的作用非常显著。尤其是在老城区中心,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的有效保护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城市未来定位的展示[5]。
波特曼酒店和农业银行作为该区域内的两座标志性建筑,是城市记忆和风貌的重要承载体。新建筑设计旨在不仅要体现现代性和前瞻性,还要注重与这些历史标志性建筑的对话,保持城市肌理的连贯性和历史氛围的延续性。例如,在建筑高度安排上,设计师们通过设定主楼高度的上限,恰当地融入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保持了波特曼酒店和农业银行的制高点地位。在建筑形体上,设计倡导“化整为零、体块节节抬升”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建筑体量的递减处理,创造了一种与周边建筑对话的谦逊姿态,这种手法避免了新建筑过分突兀而与周边环境形成急促对比。至于立面设计,通过采用“瓦片堆叠”式的幕墙肌理,巧妙融合现代建筑材料与传统文脉,以此与周边建筑立面的风格相呼应,展现崭新的面貌,同时又兼顾了与波特曼酒店和农业银行的风格协调。
图3建筑立面
3.5城市公园设计
潜龙项目中的城市公园在设计上秉承了"社区和联系"的核心理念,通过塑造一种商业性与绿色共存的空间环境,根据“社区构建论”(community-building theory),公园不仅是城市的绿肺,更是社区融合和互动的平台。在这座公园,视觉系景观的比例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参与性景观。在公园中,除了基本的休闲、锻炼、游览设施,还设置了兼备临时活动和永久性展厅的功能空间,可容纳一系列的年轻创意的文创展览活动,也能举办一些室外音乐文化活动。公园与商业交接的位置也有能做为即兴街头表演、品牌展销、文创集会和露天剧场等户外活动空间。
作为社交体验和社区连接的特色枢纽潜龙项目的公园提升了这里的社区价值和生活体验,公园的形态、城市空间、建筑开放空间三者在这里的有机融合。
图4 功能空间规划总平面图
结语
潜龙项目落成已半年有余,从各方的反馈中可见,项目已经成功实现了 “融合历史、丰富业态、提倡慢行、织布城市” 的既定规划目标。从潜龙项目的规划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整合城市资源、重塑历史与现代的有机联系对于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性。潜龙项目是一次城市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一次社区活力的重燃与焕发。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通过精心规划与设计,将历史、空间、建筑、物业、交通等元素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围。这种氛围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现代城市功能的完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邵冰.基于城市记忆感知的工业遗产空间重塑——以株洲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更新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3,20(20):25-28.
[2]李忠元.城市记忆视域下的绿道景观设计——以厦门绿道为例[J].城市建筑,2023,20(20):197-200.
[3]梁一珊.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23.
[4]张晓玲.城市记忆视角下广州西关骑楼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3.
[5]王俊东.棉麻材料在展示空间中的设计应用[D].安徽工程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