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学分转换机制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5
/ 3

1+X证书制度下学分转换机制实践探索

刘丽丽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学分转换机制是一种以学分计量标准为基础,以学习成果转换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1+X证书制度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升级期和提质增效期,迫切需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结合,把学分转换机制建设作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为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关键词:1+X证书制度;学分转换机制;产教融合;学习成果认证

引言:“1+X证书”制度即在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增加若干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在试点初期面临着诸多困境,尤其是学分互转,解决了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融通互通的问题。采用“1+X”模式构建学分转换机制,能够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学分的转换,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1+X”证书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将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成果认证难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证书主要以学历证书为主,学习成果认证的途径有限。一些学生想要获得1+X证书制度下的学习成果认证,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培训内容,并且考试难度较大,因此部分学生望而却步。

2.学分转换机制不完善

1+X证书制度试点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学分转换机制,让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分能够互相承认并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学分互认,从而使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证明。但目前学分转换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类型之间的学分转换缺乏统一标准和支撑平台,不同类型之间的学习成果互认缺乏统一的标准;二是不同类型之间的学习成果互认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学分转换机制;三是学分互认平台建设滞后,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搭建起一个开放共享、便捷互通的平台,学生和社会人士无法便捷地通过学分互认平台进行学习成果认证。

二、1+X证书制度下学分转换机制的实践

1.搭建学分转换平台,实现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是指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之间进行互认实现学习成果的自由流动,学生在学分互认机制下可以跨校选修课程,也可以跨校修读第二学位课程。学生获得学分后,可用于抵免该门课程的学分或用于申请奖学金、助学金、申请免修某些课程等。

为解决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问题,学校要搭建学分转换平台,具体包括学分管理系统和学分转换系统两个子系统。学校可以使用学信网建立统一的学分管理系统负责对学分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学分管理系统是实现学分转换的基本平台,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学习情况,选择相应的转换模块。学分转换系统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模块:一是学院管理模块,包括学院简介、学校概况、专业设置、专业介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二是证书管理模块,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管理、培训考核管理等;三是学生学习管理模块,包括学生注册管理、学生学习情况统计与分析等;四是课程管理模块,包括课程介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

为方便学生申请学分转换,学校需开发相应的转换平台,利用学信网的相关功能模块进行课程建设,通过上传共享资源的方式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学分互认。以课程建设为例,可以将某一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打包上传至平台,供学生免费下载学习,对于需要学生补修的课程则需要由学生向学校提出申请并上传相关材料,平台在收到申请后会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并安排补修,补修后会将补修情况进行记录并上传至平台,在学生完成补修后会对该课程的学分进行确认并由学校进行公布和承认。

2.建立学分互认与转换管理制度

建立学分互认与转换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选课管理制度、学分转换与认定制度、学分审核与确认制度、学分互认与转换信息服务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学分互认与转换管理平台整合证书培训内容,开发课程体系,形成证书培训与学历教育之间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各院校需要在校内建立学分转换系统对接“X”证书标准和“1”证书内容,建立学分转换系统,实现各院校学分的互认。在学分互认与转换过程中需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认证机构和认证标准、认证程序、认证结果的应用,各院校需制定学分互认与转换管理办法、学分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依据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对学生进行学分互认与转换。同时,学分互认与转换管理平台还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实现信息化管理。

3.企业与认证机构的协同合作

在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合作关系。企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借助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通过对学生进行培训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学校可以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例如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可以通过考取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汽车电子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

在“1+X”证书制度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不能仅限于学历教育阶段,而是要开展多元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与认证机构应开展协同合作,在政府层面将企业纳入1+X证书制度的建设中,推动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并为学生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供支持;推动政府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在职业院校层面要鼓励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行业企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引导学校将行业企业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通过政府搭建平台为学校提供培训补贴、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支持等。在学生层面,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的方式获得相应的学习成果,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实践项目或作品以及培训考核等过程后可以申请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企业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

4.制定“X”证书与学历教育对接标准

对接标准是实施学分互转机制的基础和保障,“1+X”证书制度的实施必须建立国家、省、校三级标准体系,即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和国家学分银行制度。首先,要对标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岗位要求确定对接标准,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考核办法;其次,根据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对专业教学标准进行修订;最后,在专业教学标准中明确学分转换规则。学校要建立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转换通道。

1+X证书制度的实施需要有与之配套的“X”证书开发和管理制度,由于学历证书是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结果,所以“X”证书与学历教育对接也是以学历证书为依据的。但是“1+X”证书制度下学历教育与“X”证书之间是相互对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就需要在学校层面建立学分互转制度。学校根据学生在学历教育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X”证书培训内容和教学内容上进行专业对接和课程对接,不仅有利于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之间的互认,还能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转换。此外,学校要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学生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进行匹配认证。对学生来说,通过X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匹配认证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对学校而言,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实现学分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的对接认证,能够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

5.构建与产业对接的课程体系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成果类型和标准不清晰的问题对学习成果进行分类,确定“X”证书的专业覆盖面,基于专业覆盖面和“X”证书的职业领域对学生进行分类,明确各“X”证书对应的职业领域范围并将各职业领域按照要求的不同进行了等级划分。

(1)加强专业群建设,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群建设作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一是构建专业群的课程体系,以1+X证书制度为引领将相关职业领域的标准转化为课程内容,建设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X”证书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二是根据“X”证书职业领域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重新整合、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将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根据“X”证书内容,开发特色教材。以“X”证书为引领,依托各培训评价组织,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情况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X”证书培训包。教材根据课程体系结构与“X”证书内容对接,结合院校专业特色与教学条件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合和重构。同时,根据“X”证书要求及相关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组织开发教材,形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材中。另外,在“X”证书培训包的引领下,根据各职业领域的等级要求开发相应的技能等级培训包,该培训包包含“X”证书培训内容、考核形式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课程标准、教学资源以及培训评价组织的学分、职业资格证书等的相互认可。

6.加强产教融合,搭建“双主体”教学平台

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建立起企业、学校和教师三方联动机制,积极引进企业优秀员工、优秀技术能手到学校任教,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师培训方面积极开展对企业一线员工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此外,院校还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等,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发出一批能够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课程标准,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职业能力发展趋势修订完善。

(1)与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请进学校,按照“1+X”证书标准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组建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发教材和课程标准;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标准按比例配套相应设备,实现“企业—学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同开发项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活动,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方式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培训边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引企入教”的方式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2)建设产教融合型专业群,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多、专业分布广的特点构建专业群“课程共享、师资共享、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院校之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在不同院校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或行业协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技术,促进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作用对相关教学标准进行评估和监督,不断完善学分转换机制,逐步实现不同院校之间学分互认互转的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深度融合,提升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X证书制度工作需要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合力,才能取得实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管理,发挥好监督指导作用,引导院校在相关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院校层面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将“1+X”证书制度和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好学生学习成果认证工作。企业方面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加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共同建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考核评价标准,只有多方联动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促进1+X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褚义景.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研究[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21(3):42-45.

[2]孙中廷.“1+X”证书制度下的“课证融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为例[J].办公自动化,2021,26(16):27-29.

[3]张利芬,贾慧利.大数据背景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开发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4):148-149.

[4]蒋菲.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1+X”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J].广西教育,2019,0(23):126-127.

[5]孙中廷,黄健.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业评价调查研究[J].职教通讯,2017(20):42-45.

[6]伍贤洪.学分银行与“1+X”证书制度关联耦合的课程体系改革策略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0(3):32-36.

基金项目: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课题“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学习成果转换’研究”(SJGZY2022128)。

作者简介:刘丽丽(1982—),女,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