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园本教研:让教师自成长真正发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5
/ 2

项目式园本教研:让教师自成长真正发生

张静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幼儿园 浙江省诸暨市  311800

【摘要】园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以我园当下教研现状为切入点,阐述了我园推进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实践:项目式园本教研模式,遵循“真、小、实”的原则,以教师为本、聚焦“问题连续体”、以“项目”开展法,形成我园特色的新样态园本教研模式,实现教师自主成长。

【关键词】项目式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一、聚焦:园本教研中“浮研”现象泛滥

幼儿园开展符合教师兴趣、需要与能力的教研活动,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专业成长的最佳方式,然而现实中,形式单调、内容浮于表面的教研活动大量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园本教研中“浮研”现象泛滥的根源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主体性缺失,衍生虚假繁荣

在开展园本教研时,确定主题比较随意,常常是信手拈来,内容浮于表面。大多数主题都是领导的想法与意思,或是时下流行的话题,事实上,这种主题无法代表全体教师的实际需要,根本不是共性问题。教研内容脱离一线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教研主题脱离实际情况,缺乏实践及应用性‍,教师教研玩起了“花架子”。

(二)形式单一导致教研低效

园本教研多以理论学习、专家讲座、观摩活动为主,教研过程基本“自上而下”的单向接受方式为主,教师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三)结果重于过程,导致评价危机

  管理者往往以教师的最终成果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缺失。例如:管理者往往对教师的教研成果进行评价,以此作为教研目标情况达成的衡量标准。

二、探寻:项目式园本教研模式初探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教研工作应当聚焦保教实践中的实际困惑和问题,要能够激发教师的主动反思,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自信。因此,我园针对在园本教研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开展了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式园本教研的实践研究。

项目式园本教研基于问题导向,以“支架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原动力,以项目为基础的教研活动。在本实践中指向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系列真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精准聚焦教研问题、寻找多元科学解决策略,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逐步形成具有我园特色的新样态园本教研模式。

(一)问题导向引发教研共振

教研组转变“自上而下”确定教研内容的传统做法,遵循“真、小、实”的原则,基于我园师情、生情、资源,通过调研,了解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需求,收集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典型性问题。

“真”——指抓住我园教育过程实践中遇到的最关注、最困惑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小”——指的是我们选择我园保育教育实践过程中具体、微观的问题。这些“小”的研讨问题更贴近实际,实用性强。

“实”——指向于研讨问题的实用性。传统的园本教研,会出现研讨问题需而空的,实用性不强。我园问题导向的项目式教研就要解决保育教育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连续体——从“单一”转向复合教研

在收集问题后,教研大组对问题归纳整理,经过分析、研判和提炼,将原来零散的教研内容转变为“问题连续体”,从却确定教研项目,进行分层分块教研。这也是园本项目式教研主题产生的路径。

项目式教研是由众多相关联的教研活动组成的完整项目研究活动图。在开展过程中,我们即着眼解决当前的问题,也挖掘与研究问题相关联或者深层次的问题,更关注新问题的解决。通过关联性、递进式、螺旋式的教研活动不断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解决阻碍“支持幼儿发展”的各类问题,支持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新经验体系的建立,全面实现教师各类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项目”开展法——从“单打”转向互助合作式教研

我们借鉴幼儿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和实施路径,将园本项目式教研的特质引审为以教师为本,以保育教育现场问题为研究对象,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焦点问题,通过合作推进,教师共同探究与解决焦点问题引发的系列问题与疑惑,教师形成相对统一的认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并促进建构新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在项目式教研中,首先教研组织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从传统园本教研的活动中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转变为园本教研活动中的准备阶段的引导者、开展过程的合作者和反思提升的支持者。同时参与者(教师)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项目式教研以教师为本,把园本教研的平台还给教师,提倡每位教师时都在互动合作中成长,教师之间加强合作,提升团队整体研讨仪式,在团结协作中共同提高。她们是活动前的建议者、活动中的合作者、活动后的检验者。例如,在确定教研主题时,我们通过调研、申报或线上提出建议等方法,了解教师的真实需求,提供多种教师有话语权的平台,让教师参与项目式教研主题确定的决策,充分地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从教师需要与教师发展的角度去确定教研主题。同时在这一个过程中,调研与申报中的互动也是组织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合作,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合作。

)“第三只眼”——从“形式”主义转向有效教研

教研模式中的第三只眼,是指在项目教研进行过程中同时赋予复盘审视的第三只眼。项目式教研活动中设立“第三只眼”的目的是为了再次整理思路,萃取经验,判断每次教研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以保证科学、有效地开展项目式教研活动。

“第三只眼”的人员选择,要根据教研的实际情况确定,可以是业务园长、教研大组长、核心领域负责人,也可以邀请外部课程智库,如市级教研员、高级别专家。

“第三只眼”在教研现场进行实时观察、然后进行分析、评价。这些分析评价可以从问题解决程度、价可以从问题解决程度、教师需要的达成率、后续活动的必要性等多方面进行。  

三、收获:让教师自成长真正发生

(一)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式教研在真实环境中发现保育教育中的共性问题,倡导教师共同思考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师们针对某一问题、共同研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之间能主动发起对话、协做、互助,很大程度上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让老师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有利于园本教研的持续发展与深入,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促进教师专业反思能力

项目式教研中“第三只眼”的评价机制从教研活动过程中问题解决程度、教师需要的达成率、教师参与度、生成策略和解决方法等多方面呈现观察结果、剖析观察现象、并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引导参加教研的老师再次复盘教研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梳理,使教师即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强化教师的审辨思维,促进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及问题发现意识。这有利于助力教师解决问题、生成新经验。

【参考文献】

[1]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 北京:教育部发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Z]. 北京:教育部发布.

[3]项目化学习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实施[J].桑国元,王佳怡,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1(26)

[4]李娜. (2020). 基于项目的园本教研实践与思考.幼儿教育, (3), 23-26.

[5]王晓丽. (2021). 项目式园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教育导刊(下半月), (2), 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