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结构构件中钢筋外边缘至构件表面范围用于保护钢筋的混凝土,简称保护层。 现浇板在施工过程中,因为钢筋自重等因素导致钢筋骨架下挠变形,使得实际保护层厚度低于理论保护层厚度,误差大者还导致钢筋骨架下挠至模板上表面,拆模后箍筋就直接外露,失去保护层的保护,随着混凝土碳化和钢筋外露锈蚀,楼板的刚度和承载力将出现严重下降,因此,施工中严格控制保护层厚度是否达到规定值,是保证结构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关键。
关键词:现浇板 保护层厚度
一、混凝土保护层的概念
结构构件中钢筋外边缘至构件表面范围用于保护钢筋的混凝土,简称保护层。 混凝土保护层是建筑结构中用于保护钢筋的,作用类似于保护钢筋的“外衣”。
二、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
(一)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混凝土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两种材料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是它们共同工作的基础,从钢筋粘结锚固角度对混凝土保护层提出要求,是为了保证钢筋与其周围混凝土能共同工作,并使钢筋充分发挥计算所需强度。
(二)钢筋裸露在大气或者其他介质中,容易受蚀生锈,使得钢筋的有效截面减少,影响结构受力,因此需要根据耐久性要求规定不同使用环境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以保证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钢筋不发生降低结构可靠度的锈蚀。
(三)对有防火要求的钢筋混凝土梁、板及预应力构件,对混凝土保护层提出要求是,为了保证构件在火灾中按建筑物的耐火等级确定的耐火限的这段时间里,构件不会失去支持能力。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三、规范对混凝土保护层的要求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构件中普通钢筋及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构件中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
2)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1中数值的1.4倍。
表1 混凝土保护层的最小厚度c(mm)
环境类别 | 板、墙、壳 | 梁、柱、杆 |
一 | 15 | 20 |
二a | 20 | 25 |
二b | 25 | 35 |
三a | 30 | 40 |
三b | 40 | 50 |
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
2)钢筋混凝土基础宜设置混凝土垫层,基础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从垫层顶面算起,且不应小于40mm。
(二)当有充分依据并采取下列措施时,可适当减小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1)构件表面有可靠的防护层;
2)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3)在混凝土中掺加阻锈剂或采用阴极保护处理等防锈措施;
4)当对地下室墙体采取可靠的建筑防水做法或防护措施时,与土层接触一侧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25mm。
(三)当梁、柱、墙中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大于50mm时,宜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当在保护层内配置防裂、防剥落的钢筋网片时,网片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5mm。
四、施工中混凝土保护层的误差因素
(一)模板方面
1)模板支撑体系强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模板面板局部突起,造成保护层过大。
2)模板支撑体系稳定性不够,浇筑混凝土时模板体系失稳,引起板底模下降。
3)模板安装过程中,模板轴线位移或垂直度偏差过大引起钢筋保护层偏差。
(二)钢筋方面
1)钢筋未经调直,或吊装、安装过程中受外力弯曲,引起保护层偏差。
2)施工下料时未充分考虑钢筋交错部位的争位问题,未变化箍筋外型尺寸,安装时直接按同一尺寸绑扎,造成钢筋外露或保护层过小。
3)钢筋安装过程中,预防变形措施不到位,导致钢筋骨架变形,而混凝土浇筑时又未修整,引起保护层偏差。
(三)其他方面
1)标高抄测、定位放线误差。
2)水平刮杠、标高控制尺误差。
3)混凝土收缩导致保护层减少。
4)夜间施工照度不够,引起视觉误差,表面平整度控制不好。
5)保护层控制措施不当,保护层垫块选型不当、布置过少,引起保护层垫块失效。
五、结语
混凝土保护层是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基本前提,施工中必须严格避免本文第四点中指出的模板方面、钢筋方面、其他方面误差因素,才能保证实际工程受力与设计计算时的基本假定一致,不仅可以防止钢筋受环境侵蚀、保证结构安全性、耐久性。更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保证混凝土保护层达到规范要求,保证实际工程结构既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也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赖碧君,男,贵州贵阳人,1984年生,硕士,专业:结构工程,工作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职务:讲师